在京剧中武生背上插的旗子叫"靠旗",它的主要功能是,戏曲中后背上背的旗叫什么名?
1、在京剧中武生背上插的旗子叫"靠旗",它的主要功能是
靠是武将所通用的戎服。圆领,紧袖口。靠身分前后两片,长及足。 “靠”源于清代将官之绵甲戎服。上衣下裳相连,具有长宽袍的庄重大方,但它衣分两片,似衣非衣,似甲非甲。衣片虽有铠甲纹样,却不紧贴身体,因而完全摆脱了生活中的原始形态。极度的夸张与变形,使这种“分离式”的服装静则赋予人物以威武气概,动则便于夸张舞蹈动作。靠的造型鲜明体现了京剧服装“可舞性”这1艺术特点。 主要纹样为鱼鳞形或丁字形,鳞甲的中部饰以团寿字,在甲纹4周饰以双层装饰花纹——“小边”、“大边”,分别为草龙、江牙连续图案。靠肚的纹样也很重要,1般说武生或武老生用“双龙戏珠”或“独龙”。武花脸角色,性格粗犷豪放,1般用大虎头。 色彩也分为上5色与下5色,用色规范和蟒的程式大致相同,如黑脸谱的用。
2、戏曲中后背上背的旗叫什么名?
武将背后插的4面旗子,叫“靠旗”。靠旗又叫护背旗。旗上有用各种彩线绣的龙纹。每面旗上附有1条彩色飘带。 靠旗源于古代将官的令旗。古时候,将官传令,1般是1手执旗,1手执马缰绳,骑马飞奔。当速度很快或道路不平时,就需要双手执缰绳以保持身体的平衡,令旗就插在腰间。令旗演变为靠旗,由1面变为4面,由插在腰间变为固定在背部,虽然失去了传令的功能,但保留了将官的身份。演员通过靠旗的静与动,可以多层次地表达人物的喜怒哀乐,即使站立不动,也平添了3分帅气,1旦开打,靠旗的左右摆动、上下翻飞,又充分展现了战争的激烈气氛,调动了观众的情绪。
3、关于京剧 演员身后的旗子叫什么?
“靠”是京剧中对铠甲类装束的统1称呼。1般分硬靠、软靠和改良靠。背后插的旗子,叫“靠旗”,1般是硬靠才有。靠旗是插在背后的3角形的4面旗子,又叫护背旗。旗上有用各种彩线绣的龙纹。每面旗上附有1条彩色飘带。动作时,旗子连同飘带飞扬招展,潇洒优美。 靠旗在实际生活中是没有的。有人认为靠旗是从古代传令旗变化而来的,这只不过是1种猜想,没有任何根据。在舞台上可以看到,这4面旗子与发号施令没有任何联系。而且令旗只有1面,怎么发展也不会发展成4面。再说靠旗是插在背后,不是插在脖子里,也不能随时拔下来。 因此,靠旗只是1种装饰性的舞蹈工具,是为了渲染武将的威风,显示表演者的技巧,增加舞蹈时的动态美,以此来帮助塑造人物的1种专用舞蹈工具。后来,由于1些京剧表演艺术家运。
4、京剧旦角后面背的旗子叫什么?
京剧旦角儿身后背旗子的是靠旗。 靠旗是插在背后的3角形的4面旗子,又叫护背旗。旗上有用各种彩线绣的龙纹。每面旗上附有1条彩色飘带。靠旗在古代战争中是存在的。 实际上这种靠旗在古代战争中是存在实际功能的,士兵把旗帜系在背上和敌人厮杀既不妨碍作战又可以明显的区分敌我以外,对于提升士气也很有作用,在庞大的战斗中,靠旗的分布有利指挥官观察战场形势。 扩展资料: 另外京剧流传到了现代靠旗只是1种纯粹装饰性的舞蹈工具,是为了渲染武将的威风,显示表演者的技巧,增加舞蹈时的动态美,以此来帮助塑造人物的1种专用舞蹈工具,已经失去了。
5、秦腔角色后面背着的旗 有专业名称吗?
戏曲演员,主要是武将身后往往背有4面旗子,专业术语叫靠旗,因为武将身上穿的服装叫“靠”,即代表古代的甲胄。 靠旗的来历主要是令旗。戏曲中,主将传令会发1面3角形的旗子,演员们会随手把它插在后面的腰带上。慢慢就演变为装饰品,而且成为4支对称的旗子。 这样在表演起来,武将的动作会因靠旗的颤动飘扬而更加显得英姿飒爽!。
6、戏曲中有几种旗?
中国戏曲在演出中使用的旗帜很多,如正方形的帅字旗,长方形的3军司令旗,3角形的大纛旗,都是表示元帅及大本营所在地的。长形的门枪旗,为许多龙套所用。正方形的红门旗(又称阵门旗),为军中及状元游街时所用。 以上这些不同的旗帜,都只是当做旗帜使用,至于用旗帜当做其他东西使用的场合,有:在白色方旗上绘绿色水纹,演员执旗,略微颤动,就可以表示波浪起伏,如《金山寺》等戏,都用这种水旗。用红色方旗,或在白色方旗上绘画红色火焰,就可以表示《火焰山》的火(另外舞台上也有用撒火彩来表现火的)。 剧中人掌握1杆黑风旗,不断挥舞,就表示这是起了大风。还有:在两面方旗上各绘车轮,用人扶着,就可代表乘车,如《骂曹》中的徐母,《辞朝》中的太君,以及洛神、诸葛亮等出场,都用车旗代替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