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题目为《中国传统戏曲,是去,是留?》的议论文,(500字),中国戏曲主要指什么?
1、求:题目为《中国传统戏曲,是去,是留?》的议论文,(500字)
作为1个中国人,想必大家都知道被誉为中国国粹的是北京的京剧。所谓“京剧”,就是戏曲的1种,“京剧”是1种传统的舞台艺术,是1种代表某1地区有象征意义的1种表演,被称为“东方歌剧”。
戏曲,种类繁多,唱腔也有所不同,据了解,戏曲的分类大概有360余种之多,就拿大家所较为熟悉的《黄梅戏》来说,《黄梅戏》中的《天仙配》广为民间流传,男女老少多多少少都会唱上那么1两句而豫剧中1曲熟悉的:“刘大哥讲(啊)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出自《花木兰》选段,此戏曲讲述了1位千百年来,以女儿身,代父从军,成为鼎鼎大名的巾帼英雄的事迹,反映了古代女子的坚强勇毅,成功的塑造了1位女英雄并具有古代妇女象征意义的形象。除此以外被称为“中国戏曲之母”的昆剧,具有4川当地特色的---川剧,特色的地方戏---越剧等等,都各具备特色之处。
流行音乐以它那动感而又时尚的曲风与优美的调子吸引着众多人们的心,但是所谓的流行歌曲在我看来,不论是多么流行,多么靠前风,最终只能用1个词语来形容,那则是---昙花1现,而它的流行之是1段时间的流行,然而流行过了,则会被人们冷落,不再继续流行,紧接着又是1首新歌的诞生。
戏曲与流行音乐相比之下,则不是如此,1曲好的曲子跨越了年代的门槛,被1些后人继续传承下去,其中的1些精神也被人们广为传颂。1些外国人之所以喜爱着中国的传统戏曲,那正是因为如此,中国传统戏曲所包含的文化精深,富有1种无穷的魅力。
中国戏曲的主要特点则是经过无数代的艺人不断丰富的探索与发展,形成了自身显著的特点,戏曲表演讲究唱、念、做、打并重,并常用虚拟的动作,重视情景交融,声情并茂。戏曲角色主要分为“生”“旦”“净”“丑”。不同的角色在舞台上构成不同的故事情节,将其巧妙地串连成1部部丰富的人生,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舞台上,其京剧旦角的流派主要为:梅派;程派;荀派与尙派,其中梅派的创始人梅兰芳在中外泼妇盛名,以男伴女的形象精巧而细腻地演绎着中国古代女子的角色,创造出了大量善良温柔,华贵典雅而又有正义感的古代妇女形象,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映像。而程派由程砚秋创立的,主要以深邃曲折的唱腔,通过娴静凝重的舞台形象表现古代女性,尤其是塑造遭遇悲惨具有外柔内刚性格的中下层女性......这些艺术家以自己独特的艺术在舞台上展示着不同风格经历的人生,给人以喜怒哀乐之感。
戏曲艺术是前辈艺术家们的汗水与辛勤凝聚而成的,他象征着中国传统艺术创建者的精神品质,面对人生的态度,是艺术者们共同的结晶,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将这1种可贵的艺术传承下去,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加入到演绎戏曲的行列中来,突出中国传统艺术的可贵,让后人们将其更好地演绎出来,更为闻名中外!。
2、中国戏曲主要指什么?
戏剧是综合性艺术。中国古代戏曲与诗、词、文、赋等文学体裁不同的是:戏曲既作为阅读的文本存在(“案头之作”),包括剧本的情节、结构、关目、宫调、曲牌、文辞、声韵等方面;又有着复杂的艺术形式(“场上之戏”),包括唱、念、做、打以及舞台布景、音乐伴奏等,是1门综合性的艺术。因此,戏曲从萌芽到成熟是1个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过程,中国戏曲被称为“晚熟”的艺术。它发端于先秦两汉,酝酿于隋唐,形成于宋金,繁荣兴盛于元,发展演变于明清。直到今天,中国戏曲发展为以国剧——京剧为代表,由众多地方戏曲组成的戏曲大家庭,仍然丰富着人们的文化生活,为大家带来无穷乐趣。而昆曲,也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人类艺术殿堂的瑰宝。
古代戏曲的起源
古代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称为世界3大戏剧艺术之1。同时,戏曲在我国文学艺术园地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常说,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它们分别代表了各个时代最杰出的文学艺术成就。元代是中国古代戏曲的黄金时代,但中国古代戏曲并非是元代1个时期的艺术,它的萌芽、生长、繁荣,贯通了中国上下5千年的历史。
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大体有两条线索,1是从原始社会的巫术表演、西周末年的俳优滑稽表演到西汉百戏中的角抵戏,再到唐代的参军戏,故事表演日渐丰富,逐渐成为戏剧的主体。另1条是由原始歌舞到汉魏隋唐的代面、钵头、踏摇娘等歌舞戏演出,使得民间歌舞艺术获得极大的发展,为戏曲宫调、曲牌、声韵的成熟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宋金时期是戏曲发展的关键时期。
我们追述戏曲的源头,往往要提及“优孟衣冠”。优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他是1名职业演员,与当时的楚相孙叔敖相识。孙叔敖生前为官廉洁,没有积攒下什么财产。他去世前叮嘱儿子,如果有1天家里穷得过不下去了,就去找优孟想办法。果然,孙叔敖的妻儿在他去世后生活贫困,他的儿子靠打柴为生。1天,孙叔敖的儿子路遇优孟,将自己的生活状况和父亲的遗言告诉了他。优孟按照孙叔敖生前的模样装扮起来,经过1段时间的排练,与孙叔敖生前的言谈举止1模1样了,就去见楚王。楚王看到孙叔敖“重生”,非常惊讶,请他再来做宰相。优孟说,我要回家和老婆商量1下再说。过了几天,他答复楚王说,我的太太说了,不能做楚国的相。楚王问为什么,优孟说,你没看见孙叔敖的先例吗?生前为楚国办了那么多大事情,死后儿子靠打柴为生,又有什么好处呢?于是楚王下令,给孙叔敖的儿子许多封地,让忠臣的后代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这就是为后人津津乐道的“优孟衣冠”的典故。
元代杂剧与体制
元代是我国戏曲繁荣兴盛的时期。元代戏曲主要分为杂剧和南戏两大类,2者各有自己的发展轨迹。元杂剧继承了宋金杂剧、诸宫调等表演艺术的优点,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南戏起源于温州等东南沿海1带,又叫“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宋元南戏的代表作为“荆、刘、拜、杀”,成就最高的是《琵琶记》。由于南戏在元代前期处于发展的薄弱阶段,还不能与杂剧1争高下,所以代表元代最高文学成就的是元杂剧。
元杂剧有完整的艺术形态,剧本主要由唱曲、宾白和表演3部分组成。在体制上,元杂剧以“折”为单位,1本通常为4折,个别也有1本5到6折的。此外每本还加有1场或两场戏,称为“楔子”,位置或在折前或在两折之间,用来介绍人物、情节等。每本在结尾时有1对或两对对子,称为“题目正名”,如“秉鉴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窦娥冤”。在音乐方面,元杂剧有严格的规定,1折戏只用1套曲子,由同1宫调的不同曲子组成,而且同1套曲子的排列顺序也比较固定。元杂剧用北曲演唱,乐器主要使用琵琶等弦乐,风格豪放激越。在角色设置上,元杂剧角色分为3大类:末类、旦类、净类,1本戏中只由1人主唱,由正末演唱的戏称为“末本戏”,由正旦演唱的戏称为“旦本戏”。元杂剧中用“科范”来规定动作表情或指示舞台效果,简称“科”。
南戏的体制大为不同。不称“折”而称“出”,1般1部戏有几十出,规模宏大,能够演出曲折的故事。1般由“副末开场”,介绍剧情大意。音乐1般用南方的音乐,但在后期也吸收北方的音乐成分。演唱不限于1人,有独唱、对唱、合唱、轮唱等不同的演唱方式。他的动作表情和舞台提示叫“介”,不叫“科”。南戏善于讲述家庭和爱情故事,较少历史、公案之作。
在元代近百年的时间里,北杂剧创作风靡全国,作家云起,涌现出1批成就卓著的戏剧作家和演员,剧本成千上万,洋洋大观。著名的剧作家有被誉为“元曲4大家”的关汉卿、郑德辉、白朴、马致远等。关汉卿是元代最伟大的戏曲作家。他的重要作品分别有《窦娥冤》、《单刀会》、《望江亭》、《救风尘》等几十种。白、马、郑的《梧桐雨》、《汉宫秋》、《倩女离魂》也是脍炙人口的佳作。马致远还是写散曲的高手,被称为“曲状元”。而伟大的戏剧家王实甫创作了被称为是“天下夺魁”的《西厢记》,成为元代戏曲最高成就的代表作。《赵氏孤儿》是纪君祥的代表作,很早就被伏尔泰等人翻译到欧洲,为中国戏曲赢得了世界声誉。
明清传奇与唱腔
明清两代,在通俗白话小说获得长足发展、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明清传奇也迎来了古代戏曲史上的第2个高峰。戏曲到明清两代分为杂剧和传奇两大类。杂剧虽然还有人写作与演出,如著名作家徐渭的“4声猿”(《雌木兰》、《女驸马》、《狂鼓史》、《玉禅师》),但已度过了它的黄金时期。明清传奇与宋元南戏1脉相承。《琵琶记》被称为“传奇之祖”,讲述了1个“3不从”的故事。而它的结构形式和艺术风格,也奠定了明清传奇的基本格局。
明清传奇荟萃了宋元南戏和杂剧的精华,成为明清时期主要的戏剧体裁。传奇在明清两代,在内容体制、舞台表演等方面都比南戏有进1步的发展,1直延续到清中叶乾隆后期,传奇的表演才逐渐衰微,而代之以地方戏的兴起。
传奇创作的黄金时期是在明万历以后,名家辈出、佳作纷呈,出现了称为明代3大传奇的《宝剑记》、《浣纱记》、《鸣凤记》和汤显祖的杰作《牡丹亭》。除《牡丹亭》外,汤显祖还有《南柯记》、《邯郸记》、《紫钗记》,合称“临川4梦”。由于对戏曲文学、音乐的理解不同,明代剧坛出现了不同的派别,如昆山派、临川派和吴江派等,著名剧作家有李开先、张凤翼、周朝俊、吕天成、孟称舜、冯梦龙等。围绕着《牡丹亭》的改编等问题,汤显祖与沈璟等人展开了有关戏曲理论方面的激烈争论,被称做“汤沈之争”。到清初更是出现了轰动曲坛的“南洪(升)北孔(尚任)”两位巨星,他们的代表作《长生殿》和《桃花扇》被称为是清代戏曲的“双壁”。
明中期由顾坚、魏良辅等艺人对4大声腔(海盐、余姚、弋阳、昆山)的昆山腔做了改革,被称为“水磨调”,低回婉转,悦耳动听。文人按曲填词,昆腔唱遍大江南北,成为明后期以后主要的唱腔。到清乾、嘉时期,统治曲坛的昆曲进入宫廷,脱离人民群众,逐渐被弋阳腔、秦腔、梆子腔、罗罗腔、2黄调等地方小戏所取代,这就是所谓的“雅部”与“花部”的对立。现代京剧就是以2黄调为主,吸收了其他地方戏曲声腔而形成的新剧种,至今仍活跃在戏曲舞台上。
明末清初还出现了1位著名的戏曲理论家李渔。在他的《闲情偶寄》中,有很多关于戏曲创作、表演等的精彩论述。
古代戏曲与小说
我国古代戏曲在成熟过程中吸收了诗、词、文以及民间歌舞、说唱技艺的成果,和小说的血缘关系尤为亲密。小说和戏曲在许多方面是互相借鉴和渗透的。在内容上,唐宋传奇和各种笔记小说,成为古代戏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宝库。著名的如明代汤显祖的“临川4梦”有“3梦”是直接取材于唐人小说:《紫钗记》本自《霍小玉传》,《邯郸记》本自沈即济《枕中记》,《南柯记》本自李公佐《南柯太守传》。反过来,戏曲的故事情节对小说的创作也有影响,如在《3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小说出现之前,在戏曲舞台上就有大量的“3国戏”、“水浒戏”以及“取经戏”上演,它们直接推动了长篇小说的诞生。在艺术形式上,小说和戏曲也都从对方吸取有益的养料完善自己,可以说是小说中有戏曲,戏曲中有小说。李渔就把小说看作是无声的戏曲,并将自己的小说集定名为《无声戏》。
有人把中国古代戏曲总结为以下几个特点:
1.始于离者,终于和。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中和之美”,戏曲也不例外。无论在戏曲开始阶段怎样渲染1种生离死别的氛围,但最后大多数是1个“大团圆”的结局。所以,中国没有西方意义上的“悲剧”。
2.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王国维说,中国戏曲的特点在于“以歌舞演故事”。也就是说中国的戏曲是运用音乐化的对话和舞蹈化的动作去表现现实生活的,即用歌舞的手段表现1定长度的故事情节。因此,中国的戏曲是“歌剧”、“诗剧”,而非“话剧”。
3.离形取意,得意忘形。中国古代美学还讲究“意境”。戏曲也是如此,许多因素都是写意的,重“意”不重“形”。如抽象的脸谱、飘飞的水袖、简单的陈设,4个人千军万马,1转身千里万里,1支马鞭便有骏马驰骋,两支船桨可在水中荡漾。
3、标题
2、戏曲的虚拟性、综合性、程式性,你是怎么理解的?
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中国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这些特征,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使中国戏曲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它的独特的艺术光辉。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它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使中国戏曲富有特殊的魅力。它把曲词、音乐、美术、表演的美熔铸为1,用节奏统驭在1个戏里,达到和谐的统1,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的感染力,形成中国独有的节奏鲜明的表演艺术。中国戏曲中最重要的1点特征是虚拟性,舞台艺术不是单纯模仿生活,而是对生活原形进行选择、提炼、夸张和美化,把观众直接带入艺术的殿堂。中国戏曲另1个艺术特征,是它的程式性,如关门、上马、坐船等,都有1套固定的程式。程式在戏曲中既有规范性又有灵活性,所以戏曲艺术被恰当地称为有规则的自由动作。其表现在中国,戏剧家不依靠舞台技术创造现实生活的幻觉,不问舞台空间的使用是否合乎生活的尺度,也不要求情节时间和演出时间的大体1致。中国戏曲舞台是1个基本不用布景装置的舞台。舞台环境的确立,是以人物的活动为依归。即有人物的活动,才有1定的环境;没有人物的活动,舞台不过是1个抽象的空间。中国戏曲舞台上的时间形态,也不是相对固定。它极超脱、流动,或者说是很“弹性”的。要长就长,要短就短。长与短,完全由内容的需要来决定。中国戏曲这种极其超脱灵动的时空形态,是依靠表演艺术创造出舞台上所需的1切。剧本中提示的空间和时间,是随着演员的表演所创造的特定戏剧情景而产生,并取得观众的认可。
4、中国传统戏曲更具生命力 的申论陈词
教师导语)1曲轻松明快的《唱脸谱》把我们带进了异彩纷呈戏的曲世界中。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全国许多地方都有自己的剧种,如雍容华美的京剧,典雅精致的昆曲,轻柔婉转的黄梅戏,诙谐幽默的2人转等等,可以说1方水土造就1方戏曲。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民族文化的瑰宝戏曲天地之中,去感受它博大的内涵,去品味它悠长的韵味吧。
第1关:智者为王
师:课前已经布置大家分小组收集整理了中国戏曲的有关知识,相信同学们已经胸有成竹,要1较高下了。下面我们就进入本活动课的第1个板块——智者为王。掌声请出主持人王怡宁闪亮登场!
(王怡宁)老师说我闪亮登场,实在不敢当,我既不伟岸也不英俊,跟闪亮这两个字实在无缘,不过,今天我1定是这个教室里最无私,最公正的人!我先来公布比赛规则,我读完题目说开始后方可举手抢答,每小组每题只有1次答题机会,答对加十分,答错扣十分。请看大屏幕,
1、我国最大最有影响的戏曲剧种是什么?
2、我国元代最有成就的剧作家是谁?
3、脸谱是京剧的1种表演手段,脸谱历史很悠久。请说出红色所代表的意义
4、我们的祖国地域广阔,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异彩纷呈,戏曲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 200多个地方剧种。请说出至少5个剧种的名称来。
5、京剧4大名旦分别是谁?
6、请说出下列演员分别是哪1个剧种的代表演员——严凤英、新凤霞、常香玉。
7、包公、秦香莲各属于戏曲表演的4大行当中的哪1行当?
8、看文字材料,猜剧名
冯素珍与李兆廷素有婚约,冯父悔婚,陷李于狱。冯为救李,女扮男妆进京赶考,中状元后又被招为驸马。在洞房,冯向公主说了真情。公主原谅了她,并在金殿为其求情,使皇帝赦了她的罪,又促她与李完婚。 “为救李郎离家园”是剧中著名唱段。
9、请判断,崔莺莺是下列哪出戏里的人物
1、《桃花扇》
2、《牡丹亭》
3、《西厢记》
4、《窦娥冤》
10、“李月娥在这里用目光看,看这位5姑娘,姑娘俊俏,就属她为首,首1次见了面,我从心底就爱得慌,慌慌张张,张张惶惶她把洞房闯,闯的人,团团坐,坐团团,我差1点就没了主张”——请你说出,这段唱词,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11、“李月娥在这里用目光看,看这位5姑娘,姑娘俊俏,就属她为首,首1次见了面,我从心底就爱得慌,慌慌张张,张张惶惶她把洞房闯,闯的人,团团坐,坐团团,我差1点就没了主张”——请你说出,这段唱词,选自哪部戏曲?
12.下列哪个人物不属小花脸这个行当?
(1)时迁 (2)娄阿鼠 (3)猪8戒 (4)张 飞
13.判断:这张图片上的演员是哪1位?
14、仔细观察画面,说出此图描绘的是哪出戏里的情景,并用4个字来概括这个情景
15、中国戏曲起源于哪些形式?
16、享有“中国戏曲之母”雅称的是哪个剧种?
17、享有“东方歌剧”盛誉的是哪个剧种?
18、我国戏曲采用哪4种艺术手段来表现人物?
19、戏剧表演艺术有哪5种技术方法?
20、 舞台上没有崇山峻岭、河流湖泊,没有狂风骤雨、似火骄阳,演员可凭借什么来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第2关:梨园采风
主持人:李素豪
主持人:刚才大家在答题环节争得面红耳赤,看得出大家都很用心地来准备这节课了,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梨园,用心灵感受戏曲的意蕴悠长。我们平时都是在电视上看到别人有板有眼的表演,大家1定心里痒痒的,也想上台1试身手吧。俗话说得好,要知道梨子的滋味,最好亲口尝1尝。那么要知道戏曲的韵味,最好亲口唱1唱,现在就请同学们行动起来,粉墨登场!
(同学们自己表演各种戏曲唱段)
擅长演唱的同学,用自己的嗓子、身段展示了自己,而有的同学却喜欢用另外1种形式展示自己,让我们掌声请出各位妙笔丹青的小画家!
(学生脸谱、手抄报展示,大众评审团打分)
第3关:唇枪舌剑
师:看到了大家曼妙的舞姿,婉转的唱腔,生花的妙笔,老师也被你们的探究精神所感动,相信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大家1定会收获成功!我们都知道,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电影、电视和影碟机的普及,流行文化在群众文化生活中占据绝对主流的地位,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受到极大冲击,正在1步步走向衰弱。那么,大家认为:中国传统戏曲和流行音乐哪个更有生命力呢?下面就让我们展开辩论。每个小队派1名队员参加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每个队的队员可以将想到的写在纸条向台上传给本队的辩手。现在请上主持人!
主持人:正方的辩题是中国传统戏曲更有生命力,反方辩题是流行音乐更具生命力。辩论规则为正方1辩先发言,接着由反方1辩发言;然后是正、反两方的2辩、3辩轮流发言,发言时间各3分钟;接着进行自由辩论,每队各有4分钟,最后由双方4辩总结陈词,时间为4分钟。现在开始辩论,首先请正方1辩申论。
正方1:世界上有3种典型的戏剧文化形式:1是歌剧,2是芭蕾舞,3是中国京剧。中国戏曲成熟较晚,到12世纪才形成完整的形态。它走过了漫长的坎坷不平的道路,经过8百多年的不断丰富、革新与发展,1直继续到现在,表现了旺盛的生命力。在当今中外戏剧文化的撞击与交流中,中国戏曲不仅展示出华夏民族戏剧的浓厚传统,而且对世界未来戏剧艺术的发展也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因此我方认为中国传统戏曲更有生命力。
反方1:我方认为流行音乐更具生命力,因为流行音乐的旋律优美、多变。最大的特点是它适合用来宣泄情绪,请注意,这里说的是情绪而不是感情,是宣泄而不是表达。流行音乐中器乐作品的特点是节奏鲜明,轻松活泼或抒情优美。歌词多用生活语言,浅显易懂,容易被听众接受和传唱。发声方法各有千秋,不受声乐学派的约束,自然亲切,易引起听众的共鸣。流行音乐,它如1群闪烁的星星,1捧永不凋谢的鲜花,永远生活在人们的心中,所以我们认为流行音乐更具有生命力。
正方2:我还来重申1下我方的观点: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传统戏剧渐渐由1种高雅艺术形式,转变为雅俗共赏。渐渐被大众所接受。对方说:歌词浅显易懂,容易被广泛的接受和传唱,其实中国戏曲也是朗朗上口的、雅俗共赏的!中国戏曲的唱词就是诗词歌赋的1种,只是每个时代的诗词歌赋不同罢了。老师讲过了:宋词、汉乐府就是固定曲调可以吟唱的!在古代稍微有点文化基础的人,或者说:稍微有点歌唱基础的人,都能借清风流水来吟唱!所以我们认为难道只有“1听就懂”的唱词和腔调才是大众所喜欢的吗?大众也是喜欢优美新颖的唱词和腔调的,咱们山东的1位卖鸡蛋的老大爷不是唱着“穿林海、跨雪原”登上中华达人的舞台了吗!
反方2:流行音乐能够让音乐与人,乐队和听众更互动、更自由,人们可以更自由地表现自己。现在的人类思维更广阔、创作更新颖,他们不会受过去音乐风格的束缚,需要尽情、大胆地表现情感。人们爱追求时尚,所以流行音乐更受到人们的喜爱。古典戏曲语言难懂,对于我们这1代,就会感觉很陌生。
正方3:曲高和寡,是1种自然现象。但是也不是说大众就不能懂。有1些唱词就很美,然后也能1唱出来大家就懂啊!再者说,我们可以从戏曲中懂得许多诗词和历史。比如,4郎探母里,杨4郎出场念的“引子”,谭鑫培改为“金井锁梧桐,长叹空随1阵风”,不是又有韵味,按照对方辩友的观点:要把这引子也说“大实话”,我说说大家听听:金色的井啊,旁边拷着俩梧桐树!我在西北杆子风里1阵1阵的嚎!这怎么样?太俗了吧!戏曲是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不是吗?再说现在时代不同了,人们的教育水平高了,文化水平在逐步的提高。人们对京剧喜爱不是在增加吗?在每年年3十的中央1套春节文艺晚会播出的同时,中央3套不也在播出戏曲晚会吗?
反方3:请问在座各位同学,大年夜时,你是看中央1套的春节晚会还是看中央3套的戏曲晚会?请看戏曲晚会的同学举起手来。实事求是,请举高1点!(笑)唉!对方辩友,看见没有,都没有人在看戏曲晚会,可见传统戏曲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节奏,不被重视,又怎么能论及它在当今社会生命力依然顽强呢?无论何种艺术,都是来源于生活的,脱离了生活,就意味着疏远了观众。那样,不管它多么高雅脱俗,都会缺乏活力,而缺乏活力的艺术又何言生命力呢?
正方2:谁说传统戏曲是脱离了生活,疏远了观众?朱自清先生在4十年代里曾经说过:“真正‘雅俗共赏\'的是唐、5代、北宋的词,元朝的散曲和杂剧,还有平话和章回小说以及皮簧戏等。”朱先生所说的皮簧戏,就是传统戏曲。看看吧!朱自清先生都在说:传统的就是要是好的!
反:好我问对方辩友,你刚才说:是传统的就要继承!是吧!中国妇女裹着小脚好几千年了,为啥现在你不裹了呢?
(自由辩论时间)
主持人:下面请双方4辩进行总结陈词!
正方4辩:记得去年5月18日中国昆曲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称号时,老1辈艺术家及艺术爱好者在备感欣喜的同时也曾担忧:优秀传统文化能否为年轻1代所传承?这样的担心确实不无道理。我们知道,1个国家与民族的精神气韵在极大程度上蕴藏在自身独具特色的文化与文明里。唐诗宋词的杰出作者陆游、辛弃疾,京剧昆曲艺术中岳飞、李香君等人物形象,都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难得载体。然而,时下我们的教育似乎太过注重于现实,青少年学生由于不懂得欣赏戏曲,只能选择流行音乐,这是极其危险的。振兴戏曲必须培养观众,观众不等于戏迷,更不等于票友,观众是较戏迷和票友要大得多的群落,对于戏曲来说,观众是生存的土壤,票友、戏迷都必须首先成为观众而后为戏迷、为票友。上个世纪20年代末,梅兰芳到美国演出,大获成功;2001年,笔者的老师奎生先生导演的《夜莺》在德国演出,结果演出也很成功。我们可以让外国人喜欢戏曲,为什么不能让中国人喜欢戏曲?同学们,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我们不能让她在我们的世纪里走向衰亡,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国粹民魂,等待我们去做的实在太多太多……(长久的掌声)
反方4:各位同学,如果在你面前,放在1张戏票、1张流行音乐会的票,只准选1张,你会选择哪1张呢?很显然,大家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流行音乐的票。由此可见,虽然古典戏曲的历史悠久,但如今已被快节奏的流行音乐比下去了。传统戏曲的生命力正在减弱,而流行音乐的生命力在增强,我们喜欢周杰伦,我们喜欢@##,我们90后绝大多数都喜欢流行歌曲!所以我方认为流行音乐的生命力更强。
主持人:最后请老师点评!
师:文化是1条不间断的河流,是传统与现实的有机结合体,处于这条河流不同阶段的人们,对传统的价值认定会有相当大的差异。今天同学们的辩论非常精彩,为老师上了1堂生动的文化课,传统与现实在你们的身上进行着激烈的冲击,也使老师认识到做为1个文化的传承者,身上担负的责任的重大。中国传统戏曲需要推陈出新,需要注入新鲜的血液,如果把传统戏曲和流行音乐结合起来,就可以使两者放射出璀璨夺目的光彩!就可以让大多数人尤其是你们90后,能够接受它们。最后我们来听1首歌曲,在这首歌曲中传统戏曲和流行音乐得到了巧妙的结合,就让我们在美妙的音乐声中结束今天的戏曲之旅吧!(播放歌曲《黄梅戏》)
戏曲大舞台 人生更精彩
——《走进戏曲大舞台》的课后反思
荣成市实验中学 孙立静
《走进戏曲大舞台》这节综合性学习公开课,总体来说,得到了听课领导和老师的认可。也获得了学生的喜欢。在我讲过的多节公开课中,也算的功德圆满的1次。成功之处我认为有两点:
1、让课堂“活”了起来
我把整节课分成了3大部分,用“说、唱、画、辩”等不同的形式贯穿全堂,在第1关——智者为王中,注重锻炼孩子们的抢答说话能力;第2关——梨园采风,我让孩子们粉墨登场,用自己擅长的形式来表现戏曲。有的孩子选择了演唱经典的唱段,有的选择模仿演员的身段。不会唱的,就在各种你想象不到的东西上画脸谱,或者办1张有关戏曲的手抄报等等。在这里,孩子们画画表演的天赋得到了展示。在第3关——唇枪舌剑中,孩子们上网、看书查找资料,1方面准备自己的正面发言,1方面从对方的言语中寻找漏洞进行攻击,在争辩中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
2、让学生“动”了起来
这节课得到了学生的喜欢,他们每个人在这节课中都有任务,答题的、画画的、办报的、唱戏的、打分的、计分的、辩论的......应该说:每1个孩子都是这节课的主人公!他们不再远远地看着别人表演,而是自己亲自参与进来。角色的变换让他们有了用武之地。也有了“被需要、被重视”的感觉,这就是“生命化课堂”的主旨和真谛。
几点遗憾:
1、因为时间关系,这节课的准备不是很充分。其实语文综合性学习是需要学生做大量的准备工作的。无奈之下我代理了1些孩子们本该独自完成的任务。比如说:指导他们演唱个别曲目;指点他们绘制创意脸谱;指挥他们如何发现敌人的漏洞进而“打击消灭”他们......我知道,假如时间足够的话,放手让孩子们自己查资料,去创造,1定会比我更精彩!
2、形式的多样必然导致内容的宽泛,我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回头看看第1个环节的出题,第2个环节的表演都有些流于形式,虽然第3环节,孩子们是真的投入其中,但是,刚刚放心情走进去,无情的铃声就让我们不得不戛然而止。
总之,成功无论多么绚烂都已过去,遗憾不管多么惨痛还有修补的机会。我会在今后的备课中,发扬优点,改正缺点,争取让遗憾越来越少。
也许这节课不会成为考试的内容,但是,我知道它留给孩子们的记忆1定很多,说不定,小小的1节语文课,就会造就日后的主持人、律师、京剧表演艺术家等等。即便它没有那么大的效用,也会在他们未来平凡的人生中,留下最精彩的1页!
……
1节课就这样悄悄过去了,但是留给我的思考还有很多……。
5、求:题目为《中国传统戏曲,是去,是留?》的议论文,(500字)
作为1个中国人,想必大家都知道被誉为中国国粹的是北京的京剧。所谓“京剧”,就是戏曲的1种,“京剧”是1种传统的舞台艺术,是1种代表某1地区有象征意义的1种表演,被称为“东方歌剧”。
戏曲,种类繁多,唱腔也有所不同,据了解,戏曲的分类大概有360余种之多,就拿大家所较为熟悉的《黄梅戏》来说,《黄梅戏》中的《天仙配》广为民间流传,男女老少多多少少都会唱上那么1两句而豫剧中1曲熟悉的:“刘大哥讲(啊)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出自《花木兰》选段,此戏曲讲述了1位千百年来,以女儿身,代父从军,成为鼎鼎大名的巾帼英雄的事迹,反映了古代女子的坚强勇毅,成功的塑造了1位女英雄并具有古代妇女象征意义的形象。除此以外被称为“中国戏曲之母”的昆剧,具有4川当地特色的---川剧,特色的地方戏---越剧等等,都各具备特色之处。
流行音乐以它那动感而又时尚的曲风与优美的调子吸引着众多人们的心,但是所谓的流行歌曲在我看来,不论是多么流行,多么靠前风,最终只能用1个词语来形容,那则是---昙花1现,而它的流行之是1段时间的流行,然而流行过了,则会被人们冷落,不再继续流行,紧接着又是1首新歌的诞生。
戏曲与流行音乐相比之下,则不是如此,1曲好的曲子跨越了年代的门槛,被1些后人继续传承下去,其中的1些精神也被人们广为传颂。1些外国人之所以喜爱着中国的传统戏曲,那正是因为如此,中国传统戏曲所包含的文化精深,富有1种无穷的魅力。
中国戏曲的主要特点则是经过无数代的艺人不断丰富的探索与发展,形成了自身显著的特点,戏曲表演讲究唱、念、做、打并重,并常用虚拟的动作,重视情景交融,声情并茂。戏曲角色主要分为“生”“旦”“净”“丑”。不同的角色在舞台上构成不同的故事情节,将其巧妙地串连成1部部丰富的人生,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舞台上,其京剧旦角的流派主要为:梅派;程派;荀派与尙派,其中梅派的创始人梅兰芳在中外泼妇盛名,以男伴女的形象精巧而细腻地演绎着中国古代女子的角色,创造出了大量善良温柔,华贵典雅而又有正义感的古代妇女形象,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映像。而程派由程砚秋创立的,主要以深邃曲折的唱腔,通过娴静凝重的舞台形象表现古代女性,尤其是塑造遭遇悲惨具有外柔内刚性格的中下层女性......这些艺术家以自己独特的艺术在舞台上展示着不同风格经历的人生,给人以喜怒哀乐之感。
戏曲艺术是前辈艺术家们的汗水与辛勤凝聚而成的,他象征着中国传统艺术创建者的精神品质,面对人生的态度,是艺术者们共同的结晶,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将这1种可贵的艺术传承下去,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加入到演绎戏曲的行列中来,突出中国传统艺术的可贵,让后人们将其更好地演绎出来,更为闻名中外!。
6、中国传统戏曲更具生命力的申论陈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