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爱与感恩教育融入音乐教学当中,怎样将古典戏曲融入音乐课教学?

如何将爱与感恩教育融入音乐教学当中



1、如何将爱与感恩教育融入音乐教学当中

产品功能: EduOffice音乐教学备课软件,它主要有以下几点功能: (1) 教师备课 A. 教案编写: 1) 乐符字符化功能,方便乐符以字符方式进行编辑,制作教学设计、乐理教学课件。 2) 与word无缝连接。沿袭教师用word编写教案的习惯。 B. 课件制作: 1) 5线谱课件的编辑与制作。 本软件有丰富的5线谱谱表,有完整的谱号、调号、拍号,有丰富的乐符库,包括倚音、节奏符,支持和弦输入,能够自动符尾调整,并且曲谱、乐符、歌词等元素智能关联、移动。 2) 简谱课件的编辑与制作。 本软件有丰富的简谱谱表,有完整的谱号、调号,有7度音符,还有便捷的减时线,倚音输入,并且曲谱、乐符、歌词等元素智能关联、移动。 3) 5线谱与简谱的混合编辑制作。 4) 乐理课件的编辑与制作。 本软件音乐库中的音乐知识模块,包含了所有的乐理知识,教师可随时调用、编辑。 5) 多媒体教学资源的混排。 本软件支持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教学素材的插入、播放与预览 。 6) 丰富、完备的曲谱标注符号库。 强弱线、反复线、颤音线,速度术语、力度术语、表情术语、演奏法术语、声部术语、曲体名称等。 音名、唱名、形声字、指法记号。 C. 课件预览: 1) 5线谱课件的播放。 2) 简谱课件的播放。 3) 多媒体教学资源播放。 4) 曲谱播放拥有128种音色库。可选择调号、速度、音色进行试听,还可选择任意范围播放。 5) 61键仿真音乐键盘,播放中对应键盘显示。 (2) 教学资源: 1) 乐师乐园:1个专属音乐教师互动交流的平台,有丰富的课件资源,免费供教师下载使用。 2) 乐器图库:目前包含了完整的乐器图片。 3) 软件内的音乐知识模块包含:乐理知识、乐器知识、中国音乐(民乐演奏、中国曲艺、中国戏曲)、西方音乐、名曲名家等。 (3) 信息交换: 1) 导出MIDI文件。 2) 导出JPG与PNG文件。 3) 导出DOC与PDF文件。 4) 复制粘贴到PhotoShop等软件。 5) 复制粘贴到word等软件。 (4) 学生活动: 1) 音乐作业——通过免费工具,学生提交音乐作业和创作习作,音乐课不再可有可无。 2) 曲谱创作——轻松创作简易歌曲,跨越创作门槛,增强学生兴趣。 3) 自主学习——以创作带动学习,通过自由编辑乐曲、修改和视听,提升学习效果。



2、怎样将古典戏曲融入音乐课教学?

戏曲是国粹,她应该就是音乐教学吧。也可以利用曲种、曲风、唱腔等方面的知识来和音乐中的流行、曲风、曲调来进行比较,课堂自然就融合起来了吧!。



3、怎样将戏曲融入音乐课教学?

戏曲是国粹,她应该就是音乐教学吧。也可以利用曲种、曲风、唱腔等方面的知识来和音乐中的流行、曲风、曲调来进行比较,课堂自然就融合起来了吧!。



4、黄老师向民间艺人学习地方戏曲,并将这些内容引人到音乐课教学中,这种做法体现了黄老师( )

B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要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新课程越来越需要教师具有开发本土化、校本化课程的能力,黄老师学习地方戏曲并将其引人到音乐课教学中的做法,体现了黄老师课程开发的意识。



5、怎样在初中音乐课中进行戏曲教学?

大家都知道,现在的中学生最喜欢流行音乐,有自己的偶像。所以要将他们带到音乐课本中,介绍民歌或欣赏音乐作品时,教师的引导很重要。而在戏曲教学中,怎样将古老而又陌生的传统戏曲介绍给学生,让他们产生兴趣,从被迫学习到主动学习它,作为音乐老师要下1番苦工。下面我就将我在戏曲教学中的1些经验或感受与大家分享1下:

1、重视本土戏曲元素的挖掘教学首先将戏曲教学的基础知识向大家做1个简单的介绍,我们在小学曾经发过1本戏曲简介,在课上我与学生1起温故知新,重新回忆书上的主要内容,让学生的记忆1下子回到从前,在共鸣中将知识长久保存。环境可以影响人的1生,学生是在与周围环境主动、积极的互动之中成长的,环境对学生的成长起着很大的作用。所以如何创设具有本土戏曲文化气息的环境,是学生学习本土戏曲音乐的首要任务。我们应该重视设计环境、丰富环境、变化环境、利用环境对学生的熏陶,让学生充分感受本土戏曲之美。首先,充分利用校园大环境的自然条件。学校是学生的第3个“家园”,几乎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学校中度过,我们应该好好地利用这1自然条件,在学校的走廊、橱窗、音乐教室等公共场所,粘贴具有本土特色的图片,如郑板桥、梅兰芳等名家的图片;介绍本土音乐知识,如兴化的《茅山号子》等。校园广播更是1个传播本土音乐最有利的媒体,将本土音乐融入到校园环境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本土戏曲音乐的熏陶。其次,结合各种文艺活动,为本土戏曲音乐的展示提供平台。在各种文艺活动中,校艺术节、元旦会演、音乐课前5分钟等,让学生收集有关本土音乐的资料。如小戏、道情的图片和剧照,戏服、头饰、道具等进行展示或表演,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本土音乐的精华所在;动手制作道具、京剧脸谱,师生合作共同设计淮剧、京剧中的各种人物脸谱进行自编自演;在1些传统节日里,中秋、元宵等,可举行花灯比赛、十2月花名猜谜等,让学生置身于民间艺术海洋中,体会家乡的美,现代的音,传统的乐。

2、加强戏曲与生活的联系教学如果1开始就讲传统戏剧,学生1定是不好接受的,太陌生,太遥远了。所以我先用他们熟悉的电视综艺节目《中国好声音》中1名选手的演唱激起他们的兴趣,而那名选手的成功是由于哪些原因呢?学生回答说音乐后半部分引用京剧的唱段以及歌手反串的表演等。用提问的方式引出戏曲与流行音乐结合的妙处。从而将学生的注意力渐渐集中到戏曲上来。例如:兴化的《板桥道情》属于歌谣,歌词简单易懂、押韵,内容朴实贴近学生的生活,传唱性较强,学生比较喜欢这1类的作品;而“道情”更是泰州地方具有代表性的1种说唱曲艺浑朴抒情、风趣诙谐,曲调简单淳朴,表现力强,语言口语化,也有“即事道情”,将刚发生的事情或是新闻用地方语言随编随唱,创造性极强,对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也有很大的作用。在课堂中让学生模仿道情表演姿势(道情演唱方式简单,艺人怀抱长长的蒙着鼓皮的道筒,手持两片

3、4尺长的简板,竹片不紧不慢地打节奏,忽紧忽慢地手拍道筒,并用方言来演唱自己创编的歌词),使学生充分感受本土戏曲音乐的魅力;还可以介绍1些道情艺人的故事,如:板桥先生表演道情,令学生引以为傲,从而喜欢本土音乐。

3、拓展音乐课外资源的戏曲教学虽然我教的是初中的学生,但在我的眼中,他们还是1群孩子,活泼好动是他们的天性。在介绍戏曲时,让学生学1些简单的戏曲手势,眼神,舞台步伐等。让学生们动起来,增加他们对戏曲的感受力,同时与戏曲人物慢慢的靠近,试着体会人物性格特点,人物表现特色等。让戏剧的韵味在不知不觉中流入学生心田。例如《杨柳青》就是我们江苏的民歌,在拓展延伸中我们就可以引人泰州民间号子《打麦号子》,以此传扬我们本土戏曲;戏曲在课本上出现,可见戏曲这类民间传统剧目的地位之高。尤其戏剧中的京剧更是泰州本土音乐文化的代表,是国粹。因此,我们可以在每1个戏曲单元中借题发挥补充来介绍传统京剧,让学生了解更多家乡的音乐。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音乐作品,创作的源泉都来源自生活,是创作者在生活中的感受与提炼。而人世间只有真情才可以打动人心,就拿我们唱歌来说,在掌握了演唱的节奏音准,技巧等之后,最终的目标是有用真挚情感去演唱。我记得南艺的1位老师说过,有感情的演唱才是歌唱者最终的目标。戏剧同样如此,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个要求呢。我经常教育学生要有同理心,遇到任何事要理解,感同身受。在介绍每1出戏曲时,先要了解创作背景、创作源泉、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只有深刻了解作品的寓意,才能与故事中的人物同悲同喜。其实戏曲舞台也是人的生活的1个缩影,有时台上演的故事情节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1样。由此让学生对戏曲有了同理心,有了相同的感受,有了共鸣,也渐渐有了回应。看书不能只看1遍,学习戏曲音乐同样如此。因此我告诉学生课上时间毕竟有限,我们平时要做1个有心人,我们老师可以利用1下地方资源,而我们这里经常有地方戏淮剧的演出,我们可以利用节假日等时间,1起去观看淮剧演出。让孩子们走到后台去,与演员们进行近距离的交流,采访。让他们身临其近,在现实生活中感受戏曲的魅力。中华民族有5千多年的历史,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在这条文化长河中,戏剧音乐是人们智慧的结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绽放着耀眼夺目的光彩,照耀着我们的精神生活和情感世界。让我们从孩子抓起,早早与戏剧相逢,学习与了解,继承与革新,让优秀文化诉说永远不老的奇迹!。



6、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将京剧融入音乐课堂教学

京剧是以徽剧为戏母,兼容昆曲、越剧等多种地方戏曲元素最终而成的“国粹”,是全国戏曲门类中影响最广、观众最多、剧目最丰富的剧种。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将京剧教学纳入学校教育非常有必要。但是由于京剧的演唱和教学需要1定的基础,并且演练复杂、唱腔讲究,大多数教师本身缺乏专业的京剧表演功底,而学生也没有基础,所以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去很好地接受京剧知识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优势来弥补自身的不足,结合京剧的表演特点来设计课堂教学模式,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1、京剧教学当前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中存在的部分问题由于京剧是古老的传统艺术,教师和学生对京剧知识的了解相对贫乏。因此学生对京剧有距离感也是比较正常的。产生距离感的部分原因如下:

1、“蒙”,听不懂,没有通俗歌曲好学好唱;

2、“烦”,表演程式化,1步3晃、拖泥带水;

3、“土”,戏曲1般是中老年人的爱好,不是每个孩子都对京剧有兴趣。即使对部分教师来说,刚接触京剧的时候有陌生感、距离感。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