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中国戏曲具有程式化和虚拟性的特点,为什么说中国戏曲具有程式化和虚拟性的特点

为什么说中国戏曲具有程式化和虚拟性的特点


1、为什么说中国戏曲具有程式化和虚拟性的特点


中国的戏曲确实具有程式化和虚拟性的特点,这是因为中国戏曲都是在民间艺术和文学艺术的结合之后而形成的,其目的在于歌颂生活、歌颂真善美、向往幸福。因此,这些戏曲都具有比较固定的程式和虚拟性。



2、为什么说中国戏曲具有程式化和虚拟性的特点


中国的戏曲确实具有程式化和虚拟性的特点,这是因为中国戏曲都是在民间艺术和文学艺术的结合之后而形成的,其目的在于歌颂生活、歌颂真善美、向往幸福。因此,这些戏曲都具有比较固定的程式和虚拟性。



3、为什么说中国戏曲具有程式化和虚拟性的特点?


比如中国戏曲的脸谱是固定性格和样式的,唱腔也是有固定曲调的,表演折回也是的,。



4、中国戏曲程式化的表演特点


中国戏曲另1个艺术特征,是它的程式性,如关门、上马、坐船等,都有1套固定的程式。程式在戏曲中既有规范性又有灵活性,所以戏曲艺术被恰当地称为有规则的自由动作。中国戏曲不同于他民族戏剧的第2个明显特点便是他的高度程式化。“就戏曲艺术来说,给艺术形式设立1定的标准,使之成为1种规范化的形式就叫做程式”(1)剧本创作的程式化表现在:第1,事情节的雷同化。现代研究者基本上将北杂剧分为以下5类:神仙道化剧、爱情婚姻剧、历史剧、公案剧和社会。到了明代传奇,除神仙道化剧的创作稍微薄弱外,剧作的故事内容也大抵在上述5类的范围之内。就现存的据本看来,同1题材的作品在故事情节上都有1个大致相同的套路。第2,人物性格的类型化。在中国戏剧作品中,年龄、职业、出身相同的人大致有相似的性格特点,如元代爱情剧中的书生总是被动的,甚至是怯懦猥琐的,女主人公则大胆主动,光彩照人。第3,结构形态的定型化。元杂剧统1的格式是4折1楔子,虽然从《元曲选》中可以看到4折以上的剧本,但元刊本却都是4折,如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在明刊本中是5折,在元刊本中却只有4折。(2)舞台演出的程式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1,动作的规范化。戏曲舞台上人物的动作并非生活中动作的直接模仿,而在生活动作基础上通过想想和美化进行艺术再加工,使之成为1种规范化的形式。如开、关门的动作程式便是如此。第2,脸谱的模式化。中国戏曲是将角色按照性别、性格等条件分为生旦净末丑等行当,在每个行当内又根据年龄、职业、家庭出身和所处的环境不同分为若干类,这种对角色身份的划分,在1定程度上决定着戏曲艺术化装的程式化,即脸谱。第3,服装的同1化。其1,戏曲舞台上演员的服装质地是同1的,即绝大多数演员的戏装是由绸缎纺织而成的,而不管穿它的是95至尊的皇帝还是流落街头的乞丐,其服装的款式、纹样、色彩可能有别但质地都1样。其2,由于经济原因,在服装的设计和制作上,同1戏装必须尽可能的适应不同剧目演出的需要即同1行当不同演员的需要。其3,除了旗袍外,其他戏装均采用明代的服饰而不管表演的是何朝何代的生活。其4,不同的季节穿同1服装,中国戏曲舞台上演员的戏装不受传夏秋冬的限制。



5、中国戏曲程式化的表演特点?


中国戏曲的表演程式是运用歌舞手段表现生活的1种表演技术格式,是戏曲反映生活的表现形式。程式都是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生活的。表演程式,就是生活动作的规范化,是赋予表演固定的或基本固定的格式。程式本来是特定的动作,后来才逐渐变成公用的带规范性的表现手段。许多程式,大都是个别演员为了塑造人物需要而模拟特定的生活动作并把它节奏化、舞蹈化所进行的创造。这套动作很美,很准确地刻画出人物的某种精神状态,大家看了觉得很好,把它用到其他戏中同类人物身上也很合适,于是这套动作就被普遍采用。唱、念、做、打和音乐伴奏均有程式,是戏曲表演的主要特点。这1特点制约着戏曲形象塑造的1切方面,也贯串于舞台演出的结构体制。生活的自然形态和任何1种表演因素,如果不转化为程式,就不能统1于戏曲的舞台演出风格。许多程式动作各有1些特殊的名称,例如“卧鱼”、“吊毛”、“抢背”等。就这个意义而言,程式是戏曲创造舞台形象的特殊艺术语汇,没有程式,就没有戏曲的表演艺术。然而戏曲表演的程式,是从各种表现简单的故事情节到表现复杂的生活现象,并且加以规范化的结果,这个复杂的艺术加工过程,主要贯串于歌舞化、戏剧化、节奏化。戏曲的程式不限于表演身段,大凡剧本形式、脚色行当、音乐唱腔、化妆服装等各个方面带有规范性的表现形式,都可以泛称之为程式。程式的普遍、广泛的运用,形成了戏曲既反映了生活,又同生活形态保持若干距离;既取材于生活,又比生活更夸张、更美的独特色彩。离开了程式,戏曲的鲜明的节奏性和歌舞性就会减色,它的艺术个性就会模糊。



6、中国戏曲程式化的表演特点?


中国戏曲另1个艺术特征,是它的程式性,如关门、上马、坐船等,都有1套固定的程式。程式在戏曲中既有规范性又有灵活性,所以戏曲艺术被恰当地称为有规则的自由动作。中国戏曲不同于他民族戏剧的第2个明显特点便是他的高度程式化。“就戏曲艺术来说,给艺术形式设立1定的标准,使之成为1种规范化的形式就叫做程式”(1)剧本创作的程式化表现在:第1,事情节的雷同化。现代研究者基本上将北杂剧分为以下5类:神仙道化剧、爱情婚姻剧、历史剧、公案剧和社会。到了明代传奇,除神仙道化剧的创作稍微薄弱外,剧作的故事内容也大抵在上述5类的范围之内。就现存的据本看来,同1题材的作品在故事情节上都有1个大致相同的套路。第2,人物性格的类型化。在中国戏剧作品中,年龄、职业、出身相同的人大致有相似的性格特点,如元代爱情剧中的书生总是被动的,甚至是怯懦猥琐的,女主人公则大胆主动,光彩照人。第3,结构形态的定型化。元杂剧统1的格式是4折1楔子,虽然从《元曲选》中可以看到4折以上的剧本,但元刊本却都是4折,如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在明刊本中是5折,在元刊本中却只有4折。(2)舞台演出的程式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1,动作的规范化。戏曲舞台上人物的动作并非生活中动作的直接模仿,而在生活动作基础上通过想想和美化进行艺术再加工,使之成为1种规范化的形式。如开、关门的动作程式便是如此。第2,脸谱的模式化。中国戏曲是将角色按照性别、性格等条件分为生旦净末丑等行当,在每个行当内又根据年龄、职业、家庭出身和所处的环境不同分为若干类,这种对角色身份的划分,在1定程度上决定着戏曲艺术化装的程式化,即脸谱。第3,服装的同1化。其1,戏曲舞台上演员的服装质地是同1的,即绝大多数演员的戏装是由绸缎纺织而成的,而不管穿它的是95至尊的皇帝还是流落街头的乞丐,其服装的款式、纹样、色彩可能有别但质地都1样。其2,由于经济原因,在服装的设计和制作上,同1戏装必须尽可能的适应不同剧目演出的需要即同1行当不同演员的需要。其3,除了旗袍外,其他戏装均采用明代的服饰而不管表演的是何朝何代的生活。其4,不同的季节穿同1服装,中国戏曲舞台上演员的戏装不受传夏秋冬的限制。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