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花旦的走路姿势_教程,双翘是哪个戏曲里的手势
1、戏曲花旦的走路姿势_教程
怎样走各式戏曲台步:
1、8字步 戏曲步法表演程式。因脚步站立时呈8字状而得名。动作程序:身体直立。挺胸,立腰。两脚脚跟靠拢,脚尖向左右两侧分开约3十厘米,呈8字状。上身根据剧情、行当、人物的年龄、性格选择当的姿势,眼平视,提神亮相。在舞台表演中,8字步是文官和老者及身穿蟒、袍、褶、披等服装的武官站站时的常用台步,如《徐策跑城》中的徐策、《空城计》中的孔明、《4进士》中的宋士杰、《满江红》中的岳飞等。表现人物情绪稳定和讲究礼仪,亦便于走慢台步和亮靴底。
2、大8字步 戏曲步法表演程式。即两脚在站立时,将两脚跟的距离拉开的站立姿势。动作程序:
1、身体直立,两脚分开,站成跟自己的肩1样宽的距离。
2、两脚跟再往内扣,站成大8字状。上身根据剧情需要、人物年龄、性格及行当选择适当的姿势。
3、身体稍向左或右侧,两膝稍蹲,眼平视,含胸。大8字步在舞台表演中,适用于老年者、年迈体弱、身染重病的人物。表现其老态龙钟、年老体衰、气力欠佳的神情,如《清风亭》中的张元秀、《女起解》中的崇公道、《金玉奴》中的莫稽等。
3、丁字步 戏曲步法表演程式。亦称“紧丁字步”。即两脚站立时,呈丁字状而得名。动作程序:身体直立。左脚跟紧靠右脚窝。两腿绷直,身向左脚尖方向挺胸,侧身。上身据剧情需要、人物的年龄、性格选择适当的姿势亮相。可左、右式站立。在舞台表演中,丁字步多用于着“短打”扮相的角色,如穿袍衣袍裤、打衣打裤者,也用于扎大靠、箭衣者,如《3岔口》中的任堂惠、《打店》中的武松、《长坂坡》中的赵云、《8大锤》中的陆文龙等,常用丁字步站立,表现人物精神振作、精力充沛和受过严格的武科训练。
4、前丁字步 戏曲步法表演程式。是丁字步站立的另1种形式。动作程序:身体直立。右脚跟往左脚尖处站立,上身微向后靠。上身根据剧情需要选择适当的姿势亮相。可左、右式站立。前丁字步在舞台表演中,主要是表现人物勇猛异常的“武气”。常用于武打或即将上阵前的亮相中,体现人物的威武气质,是武生、武2花、武丑常用的台步。如《挑滑车》中的高宠、《武松打虎》中的武松。站立时应注意分寸,前面的脚跟不可超过后面脚的脚尖,否则显得“野”、姿势不规范。
5、远丁字步 戏曲步法表演程式。是丁字步站立的另1种形式。动作程序:身体直立。左脚站在右脚尖的前方约十厘米远,拉开距离。身体重心在右脚上。身往后坐,向左侧身而立。上身根据剧情需要选择适当的姿势亮相。可左、右式站立。远丁字步在舞台表演中,多用于性格怪癖、粗野的人物,体现人物的“野性”和“怪异”的神态。如《钟馗嫁妹》中的钟馗:《红梅阁》中的判官、《闹天宫》中的巨灵神,也适于其他神怪角色。
6、紧丁字步 即“丁字步”。因区别于远丁字步、前丁字步而得名。
7、上步 戏曲步法表演程式。指往前上1步移动身体的动作。动作程序:左(右)腿绷直,“勾脚”,迈8字步向前上1步,右(左)脚随即跟上1步并向左脚靠拢,恢复上步前的步式。根据人物所穿的服饰和行当,两手选择合适的姿势亮相,上步的跨度依剧情而定。旦行上步后,仍须恢复到上步前的踏步式站立,身随腿动,目视前方。上步在舞台表演中,多用于人物与人物之间情感交流时,以表现人物各种不同的心情,适应剧情所需的舞台调度,同时也用于演唱中,适应抒发情感的需要,如在表现“有某承担”、“勇往直前”、“末将愿往”等意思时,多用上步的形式。1般只上1步或两步,不宜上多步,上步时还需保持上身稳,不可左右晃动。
8、撤步 戏曲步法表演程式。指往后退1步移动身体的动作。动作程序:左(右)脚往身后退1步,未退的右(左)脚即稳住身体重心。待后退的脚站好位置后,另1只脚随即靠拢先退的脚,恢复撤步前的步式。退步的幅度及两手的姿势,视人物行当所穿的服饰而定。男女动作均同。撤步在舞台表演中,除适应剧情及舞台调度所需外,多用于表现人受惊、退让、恐慌、犹豫的神情,如表现“我心中害怕”、“不敢向前”、“大事不好”等意思时,撤步时,除剧情所需外,1般忌低头和上身乱动。
9、亮靴底 戏曲步法表演程式。即“勾脚”,将靴底亮出来的抬腿迈步动作。动作程序:
1、站成左丁字步或8字步。左腿先曲膝上抬,慢慢地将腿伸直,然后勾脚,用力蹬脚后跟。腿抬起后,脚尖往左侧撇,呈8字步状,让观众看到靴底。亮1会儿后再慢慢地放下,往前1步。
2、站稳后,右腿随即上步到左脚前,然后同左腿1样的做亮靴底的动作。此动作适于生、净、丑行角色,亮靴底在舞台表演中,常用于人物初次出场亮相时,如起霸中连续迈3步亮靴底,表现人物的气质、风度。根据行当和人物的性格、年龄可选择适当的亮靴底的高度、力度和迈步的跨度。亮靴底时,要求挺胸,立腰。站立的腿须绷直,切忌坐腰、撅臀。 十、弓箭式 戏曲步法表演程式。因适用于拉弓射箭而得名,动作程序:
1、先站成8字步式。
2、右腿向身体右侧上1大步,曲膝,让大腿与地面平行,称“右腿弓”。
2、双翘是哪个戏曲里的手势
京剧《霸王别姬》中的手势。翻莲是大的惊讶,双翘是小的惊讶,在京剧《霸王别姬》中,虞姬闻楚歌后,即用到这两种手势,显示虞姬内心的挣扎与恐惧。“翻莲”和“双翘”属于以梅兰芳为代表的“梅派艺术”在京剧不同剧目的人物表演中运用的兰花指样式,这样的样式共有53种,每1种手势都有1个诗意的名字,如“雨润”“吐蕊”“承露”“挥芬”“并蒂”等等。京剧的简介京剧,又称平剧、京戏,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清代乾隆5十5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3庆、4喜、春台、和春4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1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在文学、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等各个方面都有1套规范化的艺术表现程式。京剧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以2簧、西皮为主要声腔。京剧伴奏分文场和武场两大类,文场以胡琴为主奏乐器,武场以鼓板为主。京剧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杂、武、流等行当,后3行已不再立专行。各行当都有1套表演程式,唱念做打的技艺各具特色。京剧以历史故事为主要演出内容,传统剧目约有1千3百多个,常演的在34百个以上。
3、戏曲基本动作手势
手势语是由戏剧演员在表演时根据不同剧情的需要,用手指、手掌、手臂所做的动作。戏剧中有生、旦、净、末、丑等主要行当,每个行当的手势都有1定的规范和含义。净角5指张开,谓“虎爪势”,表示雄伟、勇猛;小生5指并合,拇指微屈,表示稳重;老生中指、食指微伸,其余3指皆屈,表示衰老、迟钝; 旦角中指倒下搭住拇指,食指挺直,无名指、小指微屈,状若“兰花”,谓“兰花指”,表示温柔、矜持。 此外,抖手动作也有许多讲究,向外抖手表示厌恶、拒绝;向内抖手表示惊恐、慌张;上下左右抖动即表示抑制不住的喜悦心情。
4、戏曲花旦的走路姿势_教程
怎样走各式戏曲台步:
1、8字步戏曲步法表演程式。因脚步站立时呈8字状而得名。动作程序:身体直立。挺胸,立腰。两脚脚跟靠拢,脚尖向左右两侧分开约3十厘米,呈8字状。上身根据剧情、行当、人物的年龄、性格选择当的姿势,眼平视,提神亮相。在舞台表演中,8字步是文官和老者及身穿蟒、袍、褶、披等服装的武官站站时的常用台步,如《徐策跑城》中的徐策、《空城计》中的孔明、《4进士》中的宋士杰、《满江红》中的岳飞等。表现人物情绪稳定和讲究礼仪,亦便于走慢台步和亮靴底。
2、大8字步戏曲步法表演程式。即两脚在站立时,将两脚跟的距离拉开的站立姿势。动作程序:
1、身体直立,两脚分开,站成跟自己的肩1样宽的距离。
2、两脚跟再往内扣,站成大8字状。上身根据剧情需要、人物年龄、性格及行当选择适当的姿势。
3、身体稍向左或右侧,两膝稍蹲,眼平视,含胸。大8字步在舞台表演中,适用于老年者、年迈体弱、身染重病的人物。表现其老态龙钟、年老体衰、气力欠佳的神情,如《清风亭》中的张元秀、《女起解》中的崇公道、《金玉奴》中的莫稽等。
3、丁字步戏曲步法表演程式。亦称“紧丁字步”。即两脚站立时,呈丁字状而得名。动作程序:身体直立。左脚跟紧靠右脚窝。两腿绷直,身向左脚尖方向挺胸,侧身。上身据剧情需要、人物的年龄、性格选择适当的姿势亮相。可左、右式站立。在舞台表演中,丁字步多用于着“短打”扮相的角色,如穿袍衣袍裤、打衣打裤者,也用于扎大靠、箭衣者,如《3岔口》中的任堂惠、《打店》中的武松、《长坂坡》中的赵云、《8大锤》中的陆文龙等,常用丁字步站立,表现人物精神振作、精力充沛和受过严格的武科训练。
4、前丁字步戏曲步法表演程式。是丁字步站立的另1种形式。动作程序:身体直立。右脚跟往左脚尖处站立,上身微向后靠。上身根据剧情需要选择适当的姿势亮相。可左、右式站立。前丁字步在舞台表演中,主要是表现人物勇猛异常的“武气”。常用于武打或即将上阵前的亮相中,体现人物的威武气质,是武生、武2花、武丑常用的台步。如《挑滑车》中的高宠、《武松打虎》中的武松。站立时应注意分寸,前面的脚跟不可超过后面脚的脚尖,否则显得“野”、姿势不规范。
5、远丁字步戏曲步法表演程式。是丁字步站立的另1种形式。动作程序:身体直立。左脚站在右脚尖的前方约十厘米远,拉开距离。身体重心在右脚上。身往后坐,向左侧身而立。上身根据剧情需要选择适当的姿势亮相。可左、右式站立。远丁字步在舞台表演中,多用于性格怪癖、粗野的人物,体现人物的“野性”和“怪异”的神态。如《钟馗嫁妹》中的钟馗:《红梅阁》中的判官、《闹天宫》中的巨灵神,也适于其他神怪角色。
6、紧丁字步即“丁字步”。因区别于远丁字步、前丁字步而得名。
7、上步戏曲步法表演程式。指往前上1步移动身体的动作。动作程序:左(右)腿绷直,“勾脚”,迈8字步向前上1步,右(左)脚随即跟上1步并向左脚靠拢,恢复上步前的步式。根据人物所穿的服饰和行当,两手选择合适的姿势亮相,上步的跨度依剧情而定。旦行上步后,仍须恢复到上步前的踏步式站立,身随腿动,目视前方。上步在舞台表演中,多用于人物与人物之间情感交流时,以表现人物各种不同的心情,适应剧情所需的舞台调度,同时也用于演唱中,适应抒发情感的需要,如在表现“有某承担”、“勇往直前”、“末将愿往”等意思时,多用上步的形式。1般只上1步或两步,不宜上多步,上步时还需保持上身稳,不可左右晃动。
8、撤步戏曲步法表演程式。指往后退1步移动身体的动作。动作程序:左(右)脚往身后退1步,未退的右(左)脚即稳住身体重心。待后退的脚站好位置后,另1只脚随即靠拢先退的脚,恢复撤步前的步式。退步的幅度及两手的姿势,视人物行当所穿的服饰而定。男女动作均同。撤步在舞台表演中,除适应剧情及舞台调度所需外,多用于表现人受惊、退让、恐慌、犹豫的神情,如表现“我心中害怕”、“不敢向前”、“大事不好”等意思时,撤步时,除剧情所需外,1般忌低头和上身乱动。
9、亮靴底戏曲步法表演程式。即“勾脚”,将靴底亮出来的抬腿迈步动作。动作程序:
1、站成左丁字步或8字步。左腿先曲膝上抬,慢慢地将腿伸直,然后勾脚,用力蹬脚后跟。腿抬起后,脚尖往左侧撇,呈8字步状,让观众看到靴底。亮1会儿后再慢慢地放下,往前1步。
2、站稳后,右腿随即上步到左脚前,然后同左腿1样的做亮靴底的动作。此动作适于生、净、丑行角色,亮靴底在舞台表演中,常用于人物初次出场亮相时,如起霸中连续迈3步亮靴底,表现人物的气质、风度。根据行当和人物的性格、年龄可选择适当的亮靴底的高度、力度和迈步的跨度。亮靴底时,要求挺胸,立腰。站立的腿须绷直,切忌坐腰、撅臀。十、弓箭式戏曲步法表演程式。因适用于拉弓射箭而得名,动作程序:
1、先站成8字步式。
2、右腿向身体右侧上1大步,曲膝,让大腿与地面平行,称“右腿弓”。
5、戏曲动作基本手势
戏曲动作基本手势如下:
1、兰花指:拇指搭住中指指根部,食指用劲而有力,形如兰花。旦角指时,食指用力翘起,大、中指形圆型,无名指弯曲,指尖靠中指中节,小指弯曲靠近无名指中节。
2、云手:行当不同云手的位置也不同,如:生行齐眉,武生齐口,小生齐胸,旦角齐乳,丑行齐肚。
3、摊手:两胳肘下垂做摊手状,手心向外指尖向下。
4、单运手:手心向下,右手指尖朝上,直对面部,再由左方往下绕到上边斜着指出。手要比眉略高,另1只手插腰或背后。
5、双运指:手心朝下,两手相距约30毫米,均斜着向后往下绕在指出,前手比眉稍高,后手比眉稍矮,左右均可。
6、单前指:与单运指相同,但要与肩齐。双指与双运指相同。
7、怒指:怒某人而指,其指法与运指1样,只是手指稍矮些,指时要有力,如当面指人,则面指其面。旦角指时手心朝下,手与鼻略高1点。在怒指时手须往下斜。戏曲:戏曲是“戏中之曲”,是在戏中演唱唱词,用以与“散曲”有所区隔,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起源历史悠久,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经过8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逐渐形成比较完整戏曲艺术体系。
6、戏曲花旦的走路姿势_教程?
怎样走各式戏曲台步:
1、8字步戏曲步法表演程式。因脚步站立时呈8字状而得名。动作程序:身体直立。挺胸,立腰。两脚脚跟靠拢,脚尖向左右两侧分开约3十厘米,呈8字状。上身根据剧情、行当、人物的年龄、性格选择当的姿势,眼平视,提神亮相。在舞台表演中,8字步是文官和老者及身穿蟒、袍、褶、披等服装的武官站站时的常用台步,如《徐策跑城》中的徐策、《空城计》中的孔明、《4进士》中的宋士杰、《满江红》中的岳飞等。表现人物情绪稳定和讲究礼仪,亦便于走慢台步和亮靴底。
2、大8字步戏曲步法表演程式。即两脚在站立时,将两脚跟的距离拉开的站立姿势。动作程序:
1、身体直立,两脚分开,站成跟自己的肩1样宽的距离。
2、两脚跟再往内扣,站成大8字状。上身根据剧情需要、人物年龄、性格及行当选择适当的姿势。
3、身体稍向左或右侧,两膝稍蹲,眼平视,含胸。大8字步在舞台表演中,适用于老年者、年迈体弱、身染重病的人物。表现其老态龙钟、年老体衰、气力欠佳的神情,如《清风亭》中的张元秀、《女起解》中的崇公道、《金玉奴》中的莫稽等。
3、丁字步戏曲步法表演程式。亦称“紧丁字步”。即两脚站立时,呈丁字状而得名。动作程序:身体直立。左脚跟紧靠右脚窝。两腿绷直,身向左脚尖方向挺胸,侧身。上身据剧情需要、人物的年龄、性格选择适当的姿势亮相。可左、右式站立。在舞台表演中,丁字步多用于着“短打”扮相的角色,如穿袍衣袍裤、打衣打裤者,也用于扎大靠、箭衣者,如《3岔口》中的任堂惠、《打店》中的武松、《长坂坡》中的赵云、《8大锤》中的陆文龙等,常用丁字步站立,表现人物精神振作、精力充沛和受过严格的武科训练。
4、前丁字步戏曲步法表演程式。是丁字步站立的另1种形式。动作程序:身体直立。右脚跟往左脚尖处站立,上身微向后靠。上身根据剧情需要选择适当的姿势亮相。可左、右式站立。前丁字步在舞台表演中,主要是表现人物勇猛异常的“武气”。常用于武打或即将上阵前的亮相中,体现人物的威武气质,是武生、武2花、武丑常用的台步。如《挑滑车》中的高宠、《武松打虎》中的武松。站立时应注意分寸,前面的脚跟不可超过后面脚的脚尖,否则显得“野”、姿势不规范。
5、远丁字步戏曲步法表演程式。是丁字步站立的另1种形式。动作程序:身体直立。左脚站在右脚尖的前方约十厘米远,拉开距离。身体重心在右脚上。身往后坐,向左侧身而立。上身根据剧情需要选择适当的姿势亮相。可左、右式站立。远丁字步在舞台表演中,多用于性格怪癖、粗野的人物,体现人物的“野性”和“怪异”的神态。如《钟馗嫁妹》中的钟馗:《红梅阁》中的判官、《闹天宫》中的巨灵神,也适于其他神怪角色。
6、紧丁字步即“丁字步”。因区别于远丁字步、前丁字步而得名。
7、上步戏曲步法表演程式。指往前上1步移动身体的动作。动作程序:左(右)腿绷直,“勾脚”,迈8字步向前上1步,右(左)脚随即跟上1步并向左脚靠拢,恢复上步前的步式。根据人物所穿的服饰和行当,两手选择合适的姿势亮相,上步的跨度依剧情而定。旦行上步后,仍须恢复到上步前的踏步式站立,身随腿动,目视前方。上步在舞台表演中,多用于人物与人物之间情感交流时,以表现人物各种不同的心情,适应剧情所需的舞台调度,同时也用于演唱中,适应抒发情感的需要,如在表现“有某承担”、“勇往直前”、“末将愿往”等意思时,多用上步的形式。1般只上1步或两步,不宜上多步,上步时还需保持上身稳,不可左右晃动。
8、撤步戏曲步法表演程式。指往后退1步移动身体的动作。动作程序:左(右)脚往身后退1步,未退的右(左)脚即稳住身体重心。待后退的脚站好位置后,另1只脚随即靠拢先退的脚,恢复撤步前的步式。退步的幅度及两手的姿势,视人物行当所穿的服饰而定。男女动作均同。撤步在舞台表演中,除适应剧情及舞台调度所需外,多用于表现人受惊、退让、恐慌、犹豫的神情,如表现“我心中害怕”、“不敢向前”、“大事不好”等意思时,撤步时,除剧情所需外,1般忌低头和上身乱动。
9、亮靴底戏曲步法表演程式。即“勾脚”,将靴底亮出来的抬腿迈步动作。动作程序:
1、站成左丁字步或8字步。左腿先曲膝上抬,慢慢地将腿伸直,然后勾脚,用力蹬脚后跟。腿抬起后,脚尖往左侧撇,呈8字步状,让观众看到靴底。亮1会儿后再慢慢地放下,往前1步。
2、站稳后,右腿随即上步到左脚前,然后同左腿1样的做亮靴底的动作。此动作适于生、净、丑行角色,亮靴底在舞台表演中,常用于人物初次出场亮相时,如起霸中连续迈3步亮靴底,表现人物的气质、风度。根据行当和人物的性格、年龄可选择适当的亮靴底的高度、力度和迈步的跨度。亮靴底时,要求挺胸,立腰。站立的腿须绷直,切忌坐腰、撅臀。十、弓箭式戏曲步法表演程式。因适用于拉弓射箭而得名,动作程序:
1、先站成8字步式。
2、右腿向身体右侧上1大步,曲膝,让大腿与地面平行,称“右腿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