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代表戏曲剧种有哪些?广东的代表戏曲剧种是什么

广东代表戏曲剧种有哪些?


1、广东代表戏曲剧种有哪些?


广东代表戏曲剧种有:
1、粤剧:汉族传统戏曲之1,源自南戏,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糅合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的表演艺术。
2、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调,潮州白字,潮曲,主要流行于广东省潮汕地区,汕头,潮州,揭阳,普宁,澄海,潮阳,饶平等地,是用潮州话演唱的1个古老的汉族地方戏曲剧种。
3、雷剧:原名大歌班,是广东省4大汉族戏曲剧种之1,是雷州方言圈内人们喜闻乐见,人人传唱的1朵艺术奇葩,具有浓郁而鲜明的地方特色。
4、广东汉剧:广东汉剧唱腔优美,以皮黄板腔体为主,兼收昆曲、小调、吹牌、大板、佛曲、安春调等红进唱腔味,独有特色。广东戏曲剧种著名的戏剧有:粤剧中著名的戏剧有:《寒宫取笑》、《3娘教子》、《3下南唐》、《沙陀借兵》、《5郎救弟》、《6郎罪子》、《4郎探母》、《酒楼戏凤》。《打洞结拜》、《打雁寻父》、《平贵别窑》、《仁贵回窑》、《李忠卖武》、《高平关取级》、《高望进表》、《斩2王》、《辨才释妖》、《金莲戏叔》。潮剧中著名的戏剧有:《杨令婆辩本》、《扫窗会》、《闹钗》、《琵琶记》、《刘希必金钗记》、《侠女徐凤珠》、《围城记》、《秦香莲》、《妲己乱纣》、《易婚记》、《杜王斩子》。汉剧中著名的戏剧有:《凤仪亭》、《金山寺》、《珍珠衫》、《百里奚认妻》、《打金枝》、《潘必政》。



2、广东的代表戏曲剧种是什么


广东省的代表戏曲剧种是粤剧。粤剧被称为广东大戏,是广东最大的剧种,在广东周围地区广泛流传,并在国外也有演出,它的前身是南戏,是以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梆子戏为基础吸收珠江3角洲的民间音乐形成,主要分为唱念做打4大类别,各具特色。


广东的代表戏曲剧种是


广东省的剧种非常多,例如粤剧、潮剧、正字戏、白字戏、汉剧、花朝戏、粤北采茶戏等,其中代表剧种是粤剧。粤剧又被称为广府戏,广东大戏,是广东最大的剧种,最早发源于佛山,之后传到广西、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并在广大华侨居住的地方都有表演。


粤剧的前身是南戏,它是以广东的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梆子戏等为基础,同时吸收珠江3角洲的民间音乐,经过发展与创新之后形成的,在1912年前后,粤剧在演出的时候大多使用广州方言,表演体系也进1步完善。


粤剧演员的表演工艺和京剧是差不多的,主要分为唱作念打4个基本类别,唱多指唱功,做指的是做功,也就是身段,念是念白,打则是武打,且传统的粤剧有1定的基础表演形式,例如云手、拉山等,有各自的特色。



3、广西有名的戏曲剧种有哪些?相关资料有哪些?


壮剧


壮剧,流行于广西、云南等壮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分为南路和北路两派。前者源于当地的“板凳戏”,主要剧目有《文龙与肖尼》;后者源于“双簧戏”,主要剧目有《宝葫芦》。


壮剧又叫“壮戏”,是在壮族民间文学、歌舞和说唱技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旧时壮族自称“布托”,意即“土著者”、“本地人”,把壮戏称为“昌托”即“土戏”,以别于汉族剧种。


由于地域环境、方言土语、音乐唱腔、表演风格及伴奏乐器的差异,壮剧产生了广西的北路壮剧、南路壮剧、壮族师公戏(又称壮师剧)以及云南的富宁壮剧、广南壮剧等分支。其中广西北路壮剧流行于使用壮语北部方言的地区,以马骨胡、葫芦胡、月琴等为伴奏乐器,唱腔主要包括正调、平调、卜牙调、毛茶调、骂板、恨板、哭调、哀调等,部分角色有特定唱腔,剧目有《卜牙》、《文龙与肖尼》、《刘2打番鬼》等;广西南路壮剧包括壮族提线木偶戏和马隘壮戏,流行于使用壮语南部方言的地区,以清胡、厚胡、小3弦等为伴奏乐器,唱腔主要包括平板、叹调、采花、喜调、快喜调、高腔、哭调、寒调、诗调等,行腔时采用帮腔形式,剧目有《宝葫芦》、《百鸟衣》等;壮族师公戏脱胎于壮族民间师公教的祭祀娱神歌舞,流传于广西河池、柳州、百色等地,表演初时着红衣戴木面具,后改为化装着戏服,以蜂鼓、锣、钹和无膜笛伴奏,剧目有《莫1大王》、《白马姑娘》等;流行于云南的富宁壮剧及广南壮剧受汉族地方戏曲影响较大,另有特点。


壮剧植根于民族生活土壤之中,是壮族人民创造的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剧种,是东南亚地区的民族文化交流的桥梁。



4、广西有名的戏曲剧种是什么


广西壮族自治区:


*桂剧 邕剧 丝弦戏 广西师公戏 *彩调剧 牛娘剧 桂南采茶戏 *广西壮剧 广西苗戏 广西侗戏。



5、广西有名的戏曲剧种有哪些?相关资料有哪些?


壮剧 壮剧,流行于广西、云南等壮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分为南路和北路两派。前者源于当地的“板凳戏”,主要剧目有《文龙与肖尼》;后者源于“双簧戏”,主要剧目有《宝葫芦》。 壮剧又叫“壮戏”,是在壮族民间文学、歌舞和说唱技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旧时壮族自称“布托”,意即“土著者”、“本地人”,把壮戏称为“昌托”即“土戏”,以别于汉族剧种。  由于地域环境、方言土语、音乐唱腔、表演风格及伴奏乐器的差异,壮剧产生了广西的北路壮剧、南路壮剧、壮族师公戏(又称壮师剧)以及云南的富宁壮剧、广南壮剧等分支。其中广西北路壮剧流行于使用壮语北部方言的地区,以马骨胡、葫芦胡、月琴等为伴奏乐器,唱腔主要包括正调、平调、卜牙调、毛茶调、骂板、恨板、哭调、哀调等,部分角色有特定唱腔,剧目有《卜牙》、《文龙与肖尼》、《刘2打番鬼》等;广西南路壮剧包括壮族提线木偶戏和马隘壮戏,流行于使用壮语南部方言的地区,以清胡、厚胡、小3弦等为伴奏乐器,唱腔主要包括平板、叹调、采花、喜调、快喜调、高腔、哭调、寒调、诗调等,行腔时采用帮腔形式,剧目有《宝葫芦》、《百鸟衣》等;壮族师公戏脱胎于壮族民间师公教的祭祀娱神歌舞,流传于广西河池、柳州、百色等地,表演初时着红衣戴木面具,后改为化装着戏服,以蜂鼓、锣、钹和无膜笛伴奏,剧目有《莫1大王》、《白马姑娘》等;流行于云南的富宁壮剧及广南壮剧受汉族地方戏曲影响较大,另有特点。  壮剧植根于民族生活土壤之中,是壮族人民创造的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剧种,是东南亚地区的民族文化交流的桥梁。



6、4大戏剧剧种是什么


京剧、黄梅戏、越剧、豫剧
1、京剧,有“国剧”之称,为中国5大戏曲剧种之1,也称“皮黄”,由“西皮”和“2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1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因形成于北京而得名,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
3、4十年代,有“国剧”之称。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国粹。
2、黄梅戏,为中国5大戏曲剧种之1,发源于湖北黄梅县,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1带。它的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 用安庆方言演唱。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趋成熟,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著名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曲调悠扬委婉,优美动人,具有芬芳的泥土气息,深受各地人民群众喜爱。
3、越剧,公认为中国第2大地方剧种,有第2国剧之称。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为中国5大戏曲剧种之1。有观点认为是“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粤剧,流行于广东、香港、东南亚等粤语语言区。形成于清初,由外地传入的高腔、昆腔、皮黄、梆子等声腔与当地民间音乐结合而成。音乐为板腔体、曲牌体兼用。剧目有《搜书院》、《关汉卿》等。原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源自南戏,自公元1522年~1566年(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粤剧每1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最初演出的语言是中原音韵,又称为戏棚官话。到了清朝末期,知识分子为了方便宣扬革命而把演唱语言改为粤语广州话,使广东人更容易明白。粤剧名列于公元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1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公元2009年9月30日,粤剧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