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人怎么样 了解驻马店人的文化和风俗习惯?襄樊有什么戏曲

驻马店人怎么样 了解驻马店人的文化和风俗习惯?


1、驻马店人怎么样 了解驻马店人的文化和风俗习惯?


驻马店人民的风俗习惯也是独具特色的。他们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郑迟如“3月3”、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在这些节日里,驻马店人民会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如赛龙舟、吃粽子、观灯笼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


驻马店位于河南省南部,是1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驻马店人民善良、勤劳,他们的文化和风俗习惯独具特色,下面就让我们1起了解1下。


驻马店人民还有着独特的婚礼习俗。在驻马店,新娘子要穿着1身嫁衣,戴上1顶大红花翎帽,由媒人带着去新郎家。在新郎家,新娘子要披着大红被子,由新郎子的姐妹或朋岩李友帮忙盖上。同时,新郎子还要在新娘子的额头上画上1个红点,表示喜庆和吉祥。


驻马店是1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素有“京西楚南”之称。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浓郁的中原文化和深厚的楚文化。驻马店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如南阳马踏飞燕、商丘石像等,这些文化遗产见证了驻马店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总体来说,驻马店人民善良、勤劳,他们的文化和风俗习惯独具特色,值得我们去了解和学习。


驻马店人民热爱文化,喜欢吟诗作赋、写作画画,他们善于用文化传承历史和表达情感。在驻马店,你可以看到许多文化活动,喊枣李如书法比赛、诗歌朗诵、戏曲演出等。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驻马店人民的文化素养,也为城市的文化建设增添了色彩。



2、襄樊有什么戏曲


襄樊曲艺品种辑要襄樊民间说唱(曲艺)是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楚人能歌善舞,长期以来人们在生产、祭祀中且歌且舞的传统形式,流传至今形成了各具特色、风格多样的曲种。此外,河南省部分曲艺也通过1些艺人的传播进入襄樊境内,并得以发扬光大。这些曲艺品种是我市文化宝库中的1笔精神财富。宜城兰花筒流传于宜城境内汉江两岸的平原地区,与宜城毗邻的枣阳、南漳、襄阳等地,也有宜城兰花筒演出。初期,该曲种多为男性艺人演唱,音色粗壮,音调浑圆,民间曾戏称其为“南瓜腔”。艺人们嫌南瓜1词含有贬义,故不断改善唱腔,提高技艺,后来,就取与“南瓜”相谐音的“兰花”为名,以示此曲高洁典雅之意。现被列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宜城兰花筒的传统曲目,多为长篇大书,如《包公案》《刘公案》《彭公案》《施公案》《5女兴唐》《大清传》《飞龙传》《响马传》等。河南坠子是我市的外来曲种。据传在清光绪十9年左右,已有坠子艺人从河南驻马店来老河口行艺,而且在老河口、襄阳、枣阳1带产生影响。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坠子艺人大量从河南涌入鄂西北,仅襄樊市区4宫殿7个45百座位的茶馆里,几乎每个茶馆都有20名左右的坠子艺人组班演唱。老河口十余家书场、茶社也有演唱坠子的班子,其中“7·7”茶社为最大。当时已有坠子艺人在当地收徒传艺。同时演出逐步扩散到南漳、谷城、宜城等地,在鄂西北扎下了牢固的根基。在长期艺术实践中,河南坠子在鄂西北因方言4声平仄的差别,唱念也有了变化,增添了鄂西北语音的韵味,受到了1定的“鄂”化。河南坠子的长篇大书数量很多,1部大书,1个艺人在1个演唱点(茶社、书场)可以说唱半年,甚至1年不重书。如《说唐》《童林传》《精忠传》《水泊梁山》《3国演义》《海瑞传》《薛刚反唐》等。河南坠子在襄樊乃至湖北曲坛中至今仍是影响较大的曲种之1。襄阳小曲流传于襄樊市区以及襄阳、枣阳、老河口、宜城、谷城、南漳、保康等地,荆门钟祥也有所传唱。源于明清俗曲。俗曲中的《鲜花调》《跌落金钱》《玉娥郎》《闹5更》《凤阳歌》《剪靛花》等,也是襄阳小曲的常用曲牌。传统曲目有《玉美人得病》《寡汉哭妻》《罗成算卦》《雪梅吊孝》等,计82个,全部都是短篇曲目,没有侠义类的内容。大调曲子是河南省的1大曲种。清康熙年间黄河决口,开封1带水灾严重,许多大调曲子艺人逃荒进入湖北老河口后,大调曲子便在鄂西北落地、生根、开花,在老河口、枣阳、谷城等县(市)广为流传,其中尤以老河口孟楼、张集、薛集等地为最。大调曲子由河南传入鄂西北过程中,吸收了鄂西北民间音乐,并借用、改造鄂西北戏曲音乐曲牌来加以丰富。同时,在与商贸业余演唱者交流中,学习了陕西的《背宫》《西纽丝》等曲牌,如从安徽人那里学会了《凤阳歌》曲牌,从皮簧戏中借用衍生出《2簧平板》《西皮》,从当地名歌中创编出《蛮白》《4季相思》等曲牌。传统曲目有《别乌骓》《舌战群儒》《哭灵》《葬花》《鱼樵耕读》等百首。襄阳大鼓流传于襄阳、枣阳等地。表演形式以襄阳语音为主,唱为主,说唱相间,以襄阳流传最盛,艺人也较集中。长篇连台曲目有100多种,如《水泊梁山》《3元记》《包公案》《济公案》等。师徒相传,全凭口授心传,没有文字记载,失传颇多。



3、驻马店的社会事业




4、2022年河南省中考物理试题评价




5、驻马店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的小故事


民俗文化和传奇故事作为生活在古老的天中大地的人们特定文化精神的凝结、载体和象征,以故事的形式口口相传、代代传承,深深地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它具有丰富的内容、浓厚的地方色彩和鲜明的民俗特征。


1些故事和传说,在流传和传承中被不断丰富润色、加工琢磨,也许有些甚至没有文献资料和明确的记载,但却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和生动感人、广泛流传的艺术形式。


在驻马店厚重多彩的天中文化中,传奇文化仿佛1束奇葩、1张品牌,光彩夺目,独领风骚。


梁祝传奇


梁山伯,祝英台,埋在马乡路两沿儿。


西边埋的梁山伯,东边埋的祝英台。


进汝南,就有歌谣中传唱的“马乡”。


马乡镇,是梁祝传奇发生的地方,如今已经更名梁祝镇。


“3载同窗”、“十8相送”、“楼台相会”、“化蝶双飞”的故事,我们通过影视、戏曲已经耳熟能详,而同窗3载的书院,十8相送时经过的桥,化蝶双飞的阁楼,在汝南都能找到对应的地方。


3年的红罗书院生活,他们是无忧无虑的。


他们在子台寺的绿林里促膝并肩、同窗共读。


他们在鸳鸯石畔的水井旁投石逗鸳鸯。


他们在书院的后院里,手把手把1棵银杏树栽下。


“十8相送”和“楼台相会”,是梁祝故事中最浓墨重彩的1笔,也是他们日后悲剧开始的引线。


不知道梁祝的故事是否真的存在,但是,在汝南却有梁祝各自的故居。


梁山伯的故居,叫梁岗。


祝英台的故居,叫朱董庄。


读书的红罗书院,叫台子寺。


当时的楼台已倒,书院已旧,唯有这目前的白衣阁,见证着那1个伤心唯美的故事。


孔子厄蔡


陈蔡绝粮,讲的是孔子被困陈蔡的故事。


绝粮的地方,在上蔡的蔡沟店。


如今的蔡沟店厄台遗址上,只剩下1堆遗址,散落的汉板瓦、筒瓦和汉砖残片,见证着孔夫子曾经的绝粮落寞及怀才不遇的哀叹。


据说在尊孔崇圣的汉时,厄台上曾经修建了1座厄庙,文学大家采用甚至还为此撰写了碑文。


那时的上蔡人仿佛是为了补偿孔子第1次来到蔡州时“绝粮7日”颓废,将厄庙修建的光明华贵,仅占地就9亩有余。厄庙的正殿,有孔子坐像,旁伴十哲,启圣宫、文昌宫、尊经阁,每逢庙会之期,香客云集。


嫘祖故里


对于西平人而言,嫘祖不仅仅是最先开始育桑养蚕,抽丝织巾,肇造衣饰,让我们有衣遮体避寒,更大的意义是,她给予他们生活的这片土地1个美丽而又充满神秘色彩的名字。


且看《水经注》记载:“西平县故柏国也……汉曰西平,其西吕墟,即西陵亭也。西陵平夷, 故曰西平。”


《史记·5帝本纪》曰:“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2子,其后皆有天下。”


嫘祖出生在上古时期的西陵,即现在的西平县城西师灵镇1带,是西陵氏的女儿,为中华人文始祖黄帝正妃。


嫘祖发明植桑养蚕、缫丝制衣,和黄帝1道开创中华男耕女织的农耕文明。


她与黄帝结合繁衍了华夏子孙,其后裔遍布全国及世界各地,被誉为“人文女祖”。


李斯墓


上蔡,有个叫李斯楼的村,村里曾住着1位叫做李斯的人。


李斯嫡居上蔡,客居咸阳。前者是他的出生地,后者是他的成名地。


上蔡的李斯墓,孤00的1座坟,无论什么季节,都很安静,不像别处那么拥挤嘈杂。生前见证和创造了秦王朝的繁华喧嚣和起起落落,死后又回到他的出生地,在小小的1坯黄土中见证身后事的落寞。


在李斯的1生中,上蔡是他唯11处能够寄情的地方。


在这里,他虽然没有后来万人之上鼎盛于世的名利之气,可是,却让他有更多的闲情可以与最亲爱的儿子“左牵黄,逐狡兔”,可以更雍容地上马驰骋,下涧饮马,更可以闲散地淘井种菜。


李斯墓在李斯楼的东南角,是1个高大的土冢。


墓的4周砌有石阶,墓前树有墓碑,上刻“秦丞相李斯之墓”。


如今的李斯墓,据说将被重新开发了,重建李斯园林,李斯碑林,李斯纪念馆。


蔡陵·蔡城


陵,是蔡叔度陵。


城,是蔡国古城。


1个是蔡公叔度生前居住的地方,1个是蔡公叔度死后埋葬的地方。


蔡,是叔度的封地。


万古臣纲,被封到蔡地的叔度,心怀故国,忧心朝政,最终举蔡地之兵戈,让整个大周朝几乎陷入1场颠覆之中。


《史记·管蔡世家》中说:“管叔、蔡叔疑周公之为不利于成王,乃挟武庚以作乱。周公旦承成王命伐诛武庚,杀管叔,而放蔡叔,迁之,与车十乘,徒7十人从。”


最终,这个由叔度筑起的蔡城,成了他自己1生的囹圄。


脚下的蔡城,犹如1块以历史为砖、以责任为瓦的大舞台,上演1出人世历史轮回的画卷,但最终,这轴画卷还未展开,就已经收起,收成了1个大大的圈,犹如流放时身上的镣铐枷锁,圈住了他1生的亟盼。


历经千年,蔡公叔度已经不再是1个简简单单的人,历经历史的风尘,他在这个他亲手筑起的蔡城里,看惯了雅人的功名幽怨,俗人的杂务俗事,官人的宦海沉浮,散人的江湖牵挂,文人的轻重担当,目不识丁的人的家长里短……。



6、襄樊有什么戏曲


襄樊曲艺品种辑要


襄樊民间说唱(曲艺)是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楚人能歌善舞,长期以来人们在生产、祭祀中且歌且舞的传统形式,流传至今形成了各具特色、风格多样的曲种。此外,河南省部分曲艺也通过1些艺人的传播进入襄樊境内,并得以发扬光大。这些曲艺品种是我市文化宝库中的1笔精神财富。


宜城兰花筒


流传于宜城境内汉江两岸的平原地区,与宜城毗邻的枣阳、南漳、襄阳等地,也有宜城兰花筒演出。初期,该曲种多为男性艺人演唱,音色粗壮,音调浑圆,民间曾戏称其为“南瓜腔”。艺人们嫌南瓜1词含有贬义,故不断改善唱腔,提高技艺,后来,就取与“南瓜”相谐音的“兰花”为名,以示此曲高洁典雅之意。现被列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宜城兰花筒的传统曲目,多为长篇大书,如《包公案》《刘公案》《彭公案》《施公案》《5女兴唐》《大清传》《飞龙传》《响马传》等。


河南坠子


是我市的外来曲种。据传在清光绪十9年左右,已有坠子艺人从河南驻马店来老河口行艺,而且在老河口、襄阳、枣阳1带产生影响。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坠子艺人大量从河南涌入鄂西北,仅襄樊市区4宫殿7个45百座位的茶馆里,几乎每个茶馆都有20名左右的坠子艺人组班演唱。老河口十余家书场、茶社也有演唱坠子的班子,其中“7·7”茶社为最大。当时已有坠子艺人在当地收徒传艺。同时演出逐步扩散到南漳、谷城、宜城等地,在鄂西北扎下了牢固的根基。


在长期艺术实践中,河南坠子在鄂西北因方言4声平仄的差别,唱念也有了变化,增添了鄂西北语音的韵味,受到了1定的“鄂”化。


河南坠子的长篇大书数量很多,1部大书,1个艺人在1个演唱点(茶社、书场)可以说唱半年,甚至1年不重书。如《说唐》《童林传》《精忠传》《水泊梁山》《3国演义》《海瑞传》《薛刚反唐》等。


河南坠子在襄樊乃至湖北曲坛中至今仍是影响较大的曲种之1。


襄阳小曲


流传于襄樊市区以及襄阳、枣阳、老河口、宜城、谷城、南漳、保康等地,荆门钟祥也有所传唱。


源于明清俗曲。俗曲中的《鲜花调》《跌落金钱》《玉娥郎》《闹5更》《凤阳歌》《剪靛花》等,也是襄阳小曲的常用曲牌。传统曲目有《玉美人得病》《寡汉哭妻》《罗成算卦》《雪梅吊孝》等,计82个,全部都是短篇曲目,没有侠义类的内容。


大调曲子


是河南省的1大曲种。清康熙年间黄河决口,开封1带水灾严重,许多大调曲子艺人逃荒进入湖北老河口后,大调曲子便在鄂西北落地、生根、开花,在老河口、枣阳、谷城等县(市)广为流传,其中尤以老河口孟楼、张集、薛集等地为最。


大调曲子由河南传入鄂西北过程中,吸收了鄂西北民间音乐,并借用、改造鄂西北戏曲音乐曲牌来加以丰富。同时,在与商贸业余演唱者交流中,学习了陕西的《背宫》《西纽丝》等曲牌,如从安徽人那里学会了《凤阳歌》曲牌,从皮簧戏中借用衍生出《2簧平板》《西皮》,从当地名歌中创编出《蛮白》《4季相思》等曲牌。


传统曲目有《别乌骓》《舌战群儒》《哭灵》《葬花》《鱼樵耕读》等百首。


襄阳大鼓


流传于襄阳、枣阳等地。表演形式以襄阳语音为主,唱为主,说唱相间,以襄阳流传最盛,艺人也较集中。


长篇连台曲目有100多种,如《水泊梁山》《3元记》《包公案》《济公案》等。师徒相传,全凭口授心传,没有文字记载,失传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