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戏曲四大喜剧是什么?戏曲中的悲剧、喜剧、正剧分别是什么?

中国古代戏曲4大喜剧是什么?


1、中国古代戏曲4大喜剧是什么?


元杂剧4大悲剧:元杂剧的4大悲剧是艺术,戏剧,指的是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以及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2、元杂剧4大爱情剧就是4大喜剧:分别是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关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合称为元杂剧的4大爱情剧。扩展资料:元杂剧的形成是中国历史上各种表演艺术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时代的产物。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元杂剧是在宋杂剧和金院本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1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



2、戏曲中的悲剧、喜剧、正剧分别是什么?



1、悲剧 (1)悲剧,描写主角与占优势的力量(如命运、环境,社会)之间冲突的发展,最后达到悲惨的或灾祸性的结局,比喻不幸的遭遇。(2)戏剧的主要类型之1,是以表现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结局为基本特点。(3)代表作:《窦娥冤》、《梁山伯与祝英台》、《甲申3百年祭》等。
2、喜剧(1)喜剧是戏剧的1种类型,大众1般解作笑剧或笑片,以夸张的手法、巧妙的结构、诙谐的台词及对喜剧性格的刻画,从而引起人们对丑的、滑稽的嘲笑,对正常的人生和美好的理想予以肯定。(2)基于描写对象和手法的不同,可分为讽刺喜剧、即兴喜剧、抒情喜剧、荒诞喜剧和闹剧等样式。内容可为带有讽刺及政治机智或才智的社会批判,或为纯粹的闹剧、喜剧、或滑稽剧。喜剧冲突的解决1般比较轻快,往往以代表进步力量的主人公获得胜利或如愿以偿为结局。(3)代表作:1895年6月10日,法国路易斯·卢米埃尔出品了世界上第1部喜剧片《水浇园丁》,从此开辟了喜剧片的先河。
3、正剧


(1)正剧,正剧是戏剧的主要体裁之1,在悲剧与喜剧之后形成的第3种,其叙述手段以文字为主。正剧是出现较晚的戏剧类型,起初遭到古典主义者的否定。(2)代表作:著名的正剧有莎士比亚的《1报还1报》、《暴风雨》,狄德罗的《私生子》、《1家之主》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悲剧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喜剧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正剧。



3、为什么中国传统戏曲故事中喜剧多悲剧少?有什么看法吗?


中国没有很好的悲剧传统,归根结底是由于小农经济条件下,宗亲的价值观、天人合1的和谐、主静的气质、因果报应循环的观念等等,使人们喜好和谐、大团圆的故事


这个问题比较大,等我整理下思路再来慢慢论述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悲剧的确切定义。


按照西方文学传统的观点,悲剧是指从古希腊时代发展而来的由于"好人"的"过失"而导致悲惨结局的戏剧形式,包括古希腊时代有关命运的悲剧,以及后来文艺复兴时代以莎翁为代表的性格的悲剧再到后来社会悲剧等等。悲剧以引起人们的恐惧与怜悯来达到"净化"的目的,因此其结局往往尸横遍野,通常都是表现好人身死的故事,而坏人如何作恶、坏人变成好人、好人在经历磨难后得到好的结局都不能称为悲剧。


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古代到底有没有过悲剧都是1个有争议的问题。就连《窦娥冤》那样所谓的悲剧,由于其最终还有有1个善恶到头终有报的结尾,因此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的悲剧。


那么中国何以不能出现《俄底浦斯王》那样的悲剧作品,还是和中国的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异有关。


中国是典型的农业文明,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中国文化最高的追求乃是天人合1,谋求与天地的和谐。因此,中国人不喜欢极端,不稳定的东西往往充满变数,1般是被否定的。儒家讲和谐,道家讲务虚、阴柔。进而,因果循环,善恶有报等观点深入人心,体现在文学作品中,也表现为追求和谐统1,那么好人就应当有好报当然也是1大审美原则。所以不仅是中国传统戏曲,其他的文学中也差不多都是如此。好不容易出了个《红楼梦》算是比较悲剧了,结果还是有无数文人不满意那个结局,拼命要给它续1个大团圆的结局。


以上是我个人的观点,当然论述不是很彻底,也是迫于时间的关系,这方面的著作很多,LZ可以参考1些专门论述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文学专业的书籍,会有更清晰的认识。



4、戏曲和戏剧的区别是什么?


戏曲指的是中国传统的戏剧。戏曲的内涵包括唱念做打,综合了对白、音乐、歌唱、舞蹈、武术和杂技等多种表演方式,不同于西方将歌剧、舞剧、话剧\r\n  戏曲是汉族传统艺术之1,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载歌载舞,又说又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于1体,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1帜,其主要特点,以集汉族古典戏曲艺术大成的京剧为例,1是男扮女、女扮男;2是划分生、旦、净、丑4大行当;3是有夸张性的化装艺术--脸谱;4是“行头”(即戏曲服装和道具)有基本固定的式样和规格;5是利用“程式”进行表演。汉族的民族戏曲,从先秦的"俳优"、汉代的“百戏”、唐代的“参军戏”、宋代的杂剧、南宋的南戏、元代的杂剧,1直到清代地方戏曲空前繁荣和京剧的形成,戏曲始终扎根于汉族民间,为人民所喜闻乐见。看戏至今仍然是汉族的主要娱乐活动之1。1般说来,北方人多喜看京剧,南方人则多爱好越剧,各种地方剧种都有其自己的观众对象。远离故土家乡的人甚至把听、看民族戏曲作为思念故乡的1种表现。\r\n  释义\r\n\r\n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各种表演艺术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8百多年不断地丰富、更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r\n  编辑本段\r\n  中国戏曲\r\n\r\n  
1、始于离者,终于和\r\n  中国戏曲,是1种综合舞台艺术样式。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1种标准聚合在1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这些形式主要包括:诗、乐、舞。诗指其文学,乐指其音乐伴奏,舞指其表演。此外还包括舞台美术、服装、化妆等方面。而这些艺术因素在戏曲中都为了1个目的:演故事;都遵循1个原则:美。\r\n  
2、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r\n  中国戏曲之特点,1言以蔽之,“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清末学者王国维语)。戏曲与话剧,均为戏剧之属,都要通过演员扮演人物,运用对话和动作去表现1定长度的故事情节。所不同者,戏曲是运用音乐化的对话和舞蹈化的动作去表现现实生活的,即歌舞的手段。也即人们所熟知的“唱、念、做、打”。\r\n  
3、离形而取意,得意而忘形\r\n  中国戏曲的表现生活,运用了1种“取其意而弃其形”的方式,如中国画之写意山水,用纵横的笔势去体现生活中1切美好的事物。所以,戏曲舞台上才有了红脸的关羽,白脸的曹操;有了长歌当哭,长袖善舞;有了无花木之春色,无波涛之江河。\r\n  
4、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r\n  中国戏曲作为1种舞台艺术,需要面对1个舞台之狭小与生活之博大的矛盾。戏曲并没有象话剧那样用“31律”的原则对生活进行挤压以便于表现。而是运用虚拟的手段,制造弹性的时空,又借助于演员生动的表演和观众的想象与理解,来完成对阔大天地的描画。所以,戏曲可以在明亮的灯光下制造出黑夜的假象,可以在空旷的舞台上驭马行舟。\r\n\r\n  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1种综合艺术\r\n  戏剧(drama)\r\n  戏剧是演员将某个故事或情境,以对话、歌唱或动作等方式表演出来的艺术。戏剧有4个元素,包括了“演员”、“故事(情境)”、“舞台(表演场地)”和“观众”。“演员”是4者当中最重要的元素,他是角色的代言人,必须具备扮演的能力,戏剧与其它艺术类最大的不同之处便在于扮演了,透过演员的扮演,剧本中的角色才得以伸张,如果抛弃了演员的扮演,那么所演出的便不再是戏剧。\r\n  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别,不同文化所产生戏剧形式往往拥有独特的传统和程式,比如西方戏剧、中国戏曲、印度梵剧、日本能乐、歌舞伎等。\r\n  现代的戏剧观念强调舞台上下所有演出元素统1表现以实现综合的艺术效果。演出元素包括演员、舞台、道具、灯光、音效、服装、化妆,以及剧本、导演等的1切总称,也包括台上演出与台下互动的关系(1般称为“观演关系”)。\r\n  在中国台湾地区,戏剧是1个范围较广的词语,如舞台剧、电视剧、电影等以剧本为核心进行表演的演剧形式都统称为戏剧。\r\n  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或称之为剧本。\r\n\r\n  戏剧与戏曲的区别和相同点\r\n  戏曲与戏剧都有虚构性,都源于民间的1种艺术表现形式,戏曲1般是我国的1些剧种,如京剧越剧等,戏剧的范围比戏剧大,还包括各种话剧、舞台剧、音乐剧,戏曲是综合性的艺术,是中国式的音乐戏剧\r\n  戏剧艺术与戏曲艺术的区别可以这样理解:\r\n  广义上讲戏剧包括话剧、中国戏曲、歌剧、舞剧。本教材所谈戏剧,主要指话剧。话剧在欧美各国通常就被称为戏剧。\r\n  戏剧与戏曲在表现与再现、时空建构、表演方式、戏剧结构等方面有各自不同的特色。\r\n  戏曲重写意,戏剧重写形;(虚拟性与写实性)\r\n  戏曲抒情性程式化表演与戏剧表演的表演理论、体验理论;\r\n  戏曲丰富的表现手段与戏剧的时空限制、戏剧性冲突、戏剧动作。\r\n  具体讲:\r\n  
1、话剧注重再现生活,舞台大多是写实和具象的,包括布景、化妆、灯光、效果、刀具等都力求真实,创造出使观众仿佛身临其境的舞台气氛,在舞台上形象地展现出社会生活环境;戏曲则注重表现生活,戏曲的舞台美术基本上是写意和抽象的,戏曲的布景和道具都很简单,全凭演员的虚拟表演来表现,演员手中的1根马鞭,可以让观众想象到剧中人物正扬鞭策马,疾飞如奔,演员手中的1只船桨,仿佛使观众看到了大江中1叶扁舟正破浪前行。\r\n  
2、话剧注重写实,戏曲注重写意。话剧艺术是1种建立在体验基础上的舞台表演艺术,演员对于角色必须有深切的体验,不管是本色表演还是性格化表演,话剧演员都必须从客观现实生活中找到创造角色的依据、塑造出真实、生动的人物形象。戏曲艺术作为1种表现性艺术,它是将生活中的动作加以变形和夸张,形成戏曲表演艺术特有的唱、念、做、打的程式和手、眼、身、步的身段来表现。\r\n  
3、话剧的戏剧性冲突在特定的场景中表现,而且是用对话来表现行动,戏曲则要凭借剧中人物的唱、念、做、打表现自己的感情和内心世界。喜剧动作带有更强的外在实体性,而戏曲在完成内心动作向外部动作转化的过程中,则更多地流连徘徊于内心活动之中,侧重于内在情感的尽情抒发,戏剧冲突多在内心活动中展开,并不过多地强调外在的面对面地进行,很多戏都在内心冲突最激烈的场合、情感抒发最浓烈的地方形成高潮。\r\n  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戏曲常用1些动物神态丰富人物形象,借助动物形态、神态、取其精神加以提炼并融入人物形象的塑造之中。如,采用虎型步,以显示体形的魁梧和性格的勇猛;吸取鼠的动作特点,表现人物动作上的迅速滑脱,性格上的狡黠多疑;取孔雀伫立时的姿态表现旦角的文静庄娴;取蝴蝶展翅形态表现人物体形轻盈飘逸等等。这方面,戏剧则更多地是展示舞台人物形象自身所应具有的美,并用人物在特定场合下所应有的动作来刻画人物,再现人物。



5、为什么中国传统戏曲故事中喜剧多悲剧少?有什么看法吗?


中国没有很好的悲剧传统,归根结底是由于小农经济条件下,宗亲的价值观、天人合1的和谐、主静的气质、因果报应循环的观念等等,使人们喜好和谐、大团圆的故事


这个问题比较大,等我整理下思路再来慢慢论述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悲剧的确切定义。


按照西方文学传统的观点,悲剧是指从古希腊时代发展而来的由于"好人"的"过失"而导致悲惨结局的戏剧形式,包括古希腊时代有关命运的悲剧,以及后来文艺复兴时代以莎翁为代表的性格的悲剧再到后来社会悲剧等等。悲剧以引起人们的恐惧与怜悯来达到"净化"的目的,因此其结局往往尸横遍野,通常都是表现好人身死的故事,而坏人如何作恶、坏人变成好人、好人在经历磨难后得到好的结局都不能称为悲剧。


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古代到底有没有过悲剧都是1个有争议的问题。就连《窦娥冤》那样所谓的悲剧,由于其最终还有有1个善恶到头终有报的结尾,因此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的悲剧。


那么中国何以不能出现《俄底浦斯王》那样的悲剧作品,还是和中国的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异有关。


中国是典型的农业文明,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中国文化最高的追求乃是天人合1,谋求与天地的和谐。因此,中国人不喜欢极端,不稳定的东西往往充满变数,1般是被否定的。儒家讲和谐,道家讲务虚、阴柔。进而,因果循环,善恶有报等观点深入人心,体现在文学作品中,也表现为追求和谐统1,那么好人就应当有好报当然也是1大审美原则。所以不仅是中国传统戏曲,其他的文学中也差不多都是如此。好不容易出了个《红楼梦》算是比较悲剧了,结果还是有无数文人不满意那个结局,拼命要给它续1个大团圆的结局。


以上是我个人的观点,当然论述不是很彻底,也是迫于时间的关系,这方面的著作很多,LZ可以参考1些专门论述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文学专业的书籍,会有更清晰的认识。



6、为什么中国传统戏曲故事中喜剧多悲剧少?有什么看法吗?


中国没有很好的悲剧传统,归根结底是由于小农经济条件下,宗亲的价值观、天人合1的和谐、主静的气质、因果报应循环的观念等等,使人们喜好和谐、大团圆的故事


这个问题比较大,等我整理下思路再来慢慢论述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悲剧的确切定义。


按照西方文学传统的观点,悲剧是指从古希腊时代发展而来的由于"好人"的"过失"而导致悲惨结局的戏剧形式,包括古希腊时代有关命运的悲剧,以及后来文艺复兴时代以莎翁为代表的性格的悲剧再到后来社会悲剧等等。悲剧以引起人们的恐惧与怜悯来达到"净化"的目的,因此其结局往往尸横遍野,通常都是表现好人身死的故事,而坏人如何作恶、坏人变成好人、好人在经历磨难后得到好的结局都不能称为悲剧。


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古代到底有没有过悲剧都是1个有争议的问题。就连《窦娥冤》那样所谓的悲剧,由于其最终还有有1个善恶到头终有报的结尾,因此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的悲剧。


那么中国何以不能出现《俄底浦斯王》那样的悲剧作品,还是和中国的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异有关。


中国是典型的农业文明,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中国文化最高的追求乃是天人合1,谋求与天地的和谐。因此,中国人不喜欢极端,不稳定的东西往往充满变数,1般是被否定的。儒家讲和谐,道家讲务虚、阴柔。进而,因果循环,善恶有报等观点深入人心,体现在文学作品中,也表现为追求和谐统1,那么好人就应当有好报当然也是1大审美原则。所以不仅是中国传统戏曲,其他的文学中也差不多都是如此。好不容易出了个《红楼梦》算是比较悲剧了,结果还是有无数文人不满意那个结局,拼命要给它续1个大团圆的结局。


以上是我个人的观点,当然论述不是很彻底,也是迫于时间的关系,这方面的著作很多,LZ可以参考1些专门论述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文学专业的书籍,会有更清晰的认识。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