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里的踩跷子是指什么?戏曲里的桃花庵是什么意思?

戏曲里的踩跷子是指什么?


1、戏曲里的踩跷子是指什么?


也就是“跷功”,即戏曲演员表演时模仿封建时代缠足妇女行走姿态的动作。分“硬跷”和“软跷”两种。前者用于武旦、刀马旦。后者用于花旦、泼辣旦等。 表演时,演员双脚掌各缚“跷板”—块,外套绣花鞋,着大彩裤遮住真脚,而将“小脚”露出。跷功属高难技术,训练时非常艰苦,演员须能踩跷走碎步、跑圆场、打把子,甚至跌扑、打出手。由于跷功是对妇女缠足陋习的模仿,后来这种表演形式和有跷功的剧目都逐渐淡出了舞台。 但是,这是1门独特的高难度的艺术,随着人们能客观公正和辩证的看待它,又重新认识到它的珍贵。近年来,1些演员也在不同场合中部分的恢复了跷功的表演。



2、戏曲里的桃花庵是什么意思?


桃花庵其他含义明代唐伯虎作诗唐伯虎的《桃花庵》说到桃花庵,这里有1个故事。说是唐伯虎当年在苏州看上了1处房子,是别人废弃的别墅,“长久未有人别业”。苏州还有个地名,就叫桃花坞。据记载,唐伯虎在决定买房时,因为没有钱,只好用自己的部分藏书作抵押,向京城1位当官的朋友借的钱。后来,他用了两年多时间努力写字画画卖钱,才还清了购房款基本信息中文名桃花庵别名唐寅(伯虎)作者唐伯虎。



3、戏曲里的插科打诨是指什么?


戏曲里的插科打诨是指:戏曲演员在表演之中穿插进的引人发笑的动作或语言。科:指古典戏曲中的表情和动作;诨:诙谐逗趣的话。戏曲、曲艺演员在表演中穿插进去的引人发笑的动作或语言。 出处:明·高明《琵琶记·报告戏情》:“休论插科打诨;也不寻宫数调;只看子孝又妻贤。” 释义:不要说引人发笑的动作或语言,也不讲求音律,只看儿子孝顺和妻子贤惠。戏曲的特点:1.中国戏曲是1种高度综合的民族艺术。这种综合性不仅表现在它融汇各个艺术门类(诸如舞蹈、杂技等)而出以新意方面,而且还体现在它精湛涵厚的表演艺术上。各种不同的艺术因素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通过演员的表演实现戏曲的全部功能。其中,唱、念、做、打在演员身上的有机构成,便是戏曲的综合性的最集中、最突出的体现。2.虚拟是戏曲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它是指以演员的表演,用1种变形的方式来比拟现实环境或对象,借以表现生活。中国戏曲的虚拟性首先表现为对舞台时间和空间处理的灵活性方面,所谓“35步行遍天下,67人百万雄兵”、“顷刻间千秋事业,方丈地万里江山”,“眨眼间数年光阴,寸柱香千秋万代”这就突破了西方歌剧的“31律”与“第4堵墙”的局限。3.程式是戏曲反映生活的表现形式。它是指对生活动作的规范化、舞蹈化表演并被重复使用。程式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生活,但它又是按照1定的规范对生活经过提炼、概括、美化而形成的。此中凝聚着古往今来艺术家们的心血,它又成为新1代演员进行艺术再创造的起点,因而戏曲表演艺术才得以代代相传。



4、戏曲里插科打星是指什么?


戏曲里面的插科打诨指的是戏曲演员在表演中穿插进去的引人发笑的动作或语言,这个成语最早出自明朝高明的《琵琶记·报告戏情》,也并非是个贬义词,在1些戏曲舞台上,有专门“插科打诨”的丑角,主要是为了调剂活跃气氛,让氛围变得轻松愉快。



5、戏曲括号里合是什么意思


矛盾的解决与事情的结果。戏曲结构基本原理为:起、承、转、合。其意思分别为起(产生):事情因何而起,承(发展):怎样顺势发展下去,转(高潮):由于顺势发展中没有消除根本矛盾,造成矛盾积累直到爆发,带来突变,合(结局):矛盾的解决与事情的结果。其中也有戏曲括号里合的意思,因此意思是矛盾的解决与事情的结果。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3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1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



6、戏曲里的术语求解释?


压轴--指1场折子戏演出的倒数第2个剧目。由于紧压大轴而得名。演压轴戏1般都是戏班挂头牌的主要演员。压:压倒,超过;轴:大轴。指放到最后的最精彩的项目。我们看戏时,常听人说什么压轴、大轴。据说过去的剧本写成1长卷,卷的底部有1卷轴,就像装裱国画的画轴。因长卷的最后1戏靠近木轴,所以称为大轴,大轴前面的戏,也就是倒第2的称为压轴,中间的戏称为中轴,前面的戏称为早轴。实际上就是以画轴的每1位置的名称来代替演出戏码的排列次序,好像1场演出就是向观众展示1幅多彩的画卷。压轴戏亦称“ 压台戏压轴”本是京剧的“术语”。京剧1场戏如有5出的话,第1出叫作“开锣戏”, 第2出名曰“早轴”;第3出为“中轴”;第4出(倒数第2)称之为“压轴”;第5出(最后1出)则叫“大轴” 压轴戏。有以上5种名称的时代,京剧还不是像现在这样只演出两3个小时的,那时的京剧演 出是从大白天就开始——1般是下午1两点钟就唱开锣戏了。演到了1两个小时之后 ,1些观众可能有点疲倦啦,就唱1出“硬整”1些的剧目,给大家“提提神”,这就是“早轴子”。到了快吃完晚饭的时候,再唱1出热闹戏,叫叫座儿,这是“中轴子”的作用。晚上的演出才是比较重要的“正戏”,要1直演出到半夜才完结呢。所以,最好的“ 角儿”、最硬的剧目都要放在最后才拿出来。1般来说,都是在倒数第2出戏放上最佳阵容的演出——这叫做“压轴戏”,它必须“压”得住阵脚,否则就会出现观众大量离开剧场的现象,1个1个观众走去,叫作“抽签儿”,大量观众离开就叫作“起堂”——这在剧团是非常可怕的失败!所以“ 压轴子”的都是好戏。而“大轴子”则往往是1出热闹的武戏,火爆炽烈,既能够给大家以艺术的满足,又能够给整场演出1个美好的结局。这出戏演出的时候,大家也就知道该走了——所以 这出“大轴子”戏又被叫作“送客戏”。由此可见:1般人将“压轴戏”当作重头戏来看,其实倒也并非全无道理的。当然说“压大轴”可能就更“科学”。在旧时,倒数第2的压轴戏为全戏的重中之重,而当“角儿”形成之后,大轴则变为最重要,而压轴为第2位,现如今在乡野之间,也仍然可能存在武戏送客的旧风俗 折子戏--顾名思义,它是针对本戏而言的,它是本戏里的1折,或是1出。流传至今的以折子戏多,不少久演而不衰。究其原因:从内容上看,好的折子戏矛盾冲突尖锐激烈,人物形象鲜活生动,故事情节相对完整,其思想观点有较强的人民性;而在结构安排上,往往别出心裁,不落俗套,1下子就能紧紧抓住观众。从形式上看,京剧折子戏集中而突出地体现了京剧的艺术特征,即生、旦、净、丑的不同行当,唱、念、做、打的基本4功。折子戏虽然是整本传奇的1个部分,但它大多是戏曲中的精彩片断,是那部戏曲全剧的中心或灵魂,有很强的独立性,情节浓缩,人物个性鲜明,如《牡丹亭》中的《惊梦》、《西厢记》中的《拷红》、《玉堂春》中的《苏3起解》、《白蛇传》中的《断桥》等。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