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质比较薄唱什么歌,民歌和通俗歌曲的唱法有何相同点和不同?不同的声区是否可以混唱?
1、音质比较薄唱什么歌
假声
人们日常说话的声音为真声,与之不同的发声状态所发出的声音(如男作女声)为假声。没有经过训练的嗓音,由自然声区往高处说或唱,到1定的高度就感到困难,若再高,声音就突然改变,失去原有的音色,而变成又虚又弱又无色彩的声音,即所谓“假声”。中国戏曲界称真声与假声为真嗓与假嗓,大嗓与小嗓,大本腔与2本腔等。我国传统说法是男女都有真声与假声;西洋则没有真声之说,仅称之为胸声。男女都有胸声。但假声只限男声。女声只有头声和比头声更高的“哨声”。
人的声带有两种发声机能,即发胸声的重机能与发假声或头声的轻机能。发真声以甲杓肌的作用为主,声带全振,边缘圆纯,声音饱满响亮,声门随音频开合,用气较省,1般在中低声区使用。发假声则以环甲肌的作用为主,声带局部(边缘)振动、边缘薄,声门闭合不严,有1梭形缝隙,费气较多,1般在高声区使用。
天然假声并无表现力,有表现力的是受过训练的、有呼吸支持与有共鸣的艺术假声。中国戏曲中的青衣,古代欧洲1些教堂里(如英国与俄罗斯的教堂)的男性女高音或男性女低音等都是用假声演唱;中国京剧、昆曲中的小生、中国民间的青海民歌花儿和瑞士、奥地利山区的约德尔(1种山歌)的演唱,则是真假声交替使用;中国戏曲中的老生、老旦,中国和世界很多地区的民歌,大都是用真声演唱。
假声是歌唱技巧之1。从声带发声来说,假声主要是声带边缘振动,声带不完全闭合,张力不强,气力不大,带有头腔共鸣泛音,音质有别于真声(Speaking Vioce),声音透明、纤柔、轻盈。这种特殊的发声方法为男声所特有。天然的假声 又空又虚又无色彩,受过训练、有表现力的假声是歌唱的假声。
假声歌唱历史悠久,早在8世纪西班牙就十分盛行假声歌唱,很快就代替了唱诗班中的童声。帕勒斯特里那(Palestrina)曾为假声歌手写有不少弥撒曲和经文歌。意大利教堂聘用不少西班牙假声歌手,著名的有莫拉列斯(C.Morales1500-1553)路易.达.维多利亚(T.Luis da Victoria,约1548-1611),蒂.桑托斯(G.di Santos)等。史学家认为西班牙的假声歌手实际上可能也是阉人歌手,只是叫法不同而已。
17世纪随着阉人歌手的兴起,假声歌手开始衰落。不过,在常规男高音演唱中是经常采用的,如20 世纪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吉(B.Gigli)、斯基帕(T.Schipa)、克劳斯(A.Kraus)、盖达(N.Gedda)、卡雷拉斯等的假声唱法,那半透明的音效,惟妙惟肖,堪称1绝。
counterenor1词,中译很不划1,也很难译准,如译为“假声男高音”、“上男高音”、“最高男高音 ”、“假女低音”、“小女低音”、“男生女低音”、“小生男高音”、“男声中音”、“高次中音”、“反男高音”等等,不1而足。我取“高男高音”。
意大利盛行阉人歌手,英国则是高男高音嗓音之乡,阉人歌手从歌剧舞台销声匿迹时,英国的男高音虽也处于没落时期,但从未消失,1直延续至今。2战后,欧洲盛行1种古乐表演流派,演唱早期的声乐作品,歌唱方法和声音效果力求恢复古乐的原貌,尽可能真实地再现古乐纯正之美。于是高男高音也得以借复古之势重返乐坛,着要归功于阿尔佛雷德.戴勒(Alfrde deller,1912-1979)的率先倡导及其歌唱艺术。
高男高音和阉人歌手或假声男高音有所不同,不能混为1谈。音域1般都超过正常音域,在高声区采用1种头声区发声方法,着是1种有气息支持和共鸣效果的歌唱方法,声音结实有利,几乎具备乐器般纯净、清脆的音色,声响特殊。
继戴勒之后,在国际乐坛上涌现了1批很有潜质的男高音后起之秀,如鲍曼、克里斯多费里斯、李拉金、阿萨凡、斯克尔等,他们的演唱风格和发发声方法也不完全相同,各有特点,别具1格。
2、民歌和通俗歌曲的唱法有何相同点和不同?不同的声区是否可以混唱?
我国声乐的唱法基本有3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唱法,源自意大利的美声唱法,20世纪80年代以来盛行的通俗唱法。这3种唱法各具特色,也各有不同的欣赏群体。 美声唱法这个词出自意大利语Bel canto,意思是精美、优美的歌唱。是1种着重声音华采优美,咏叹性重于朗诵性或戏剧性的歌唱方法。其显著特点在于通过人体解剖学倡导的1系列迫使发声机构以最精细和微妙的变化自我调整的方法,获得与人类语言有关的音质、强度、音色以及共鸣进行协调变化出乐感的声音,来积极参与音乐形象的表现,从美声技巧的效能中可以建立出这些概念。因此说,美声唱法注重发声的科学性,特别讲究声音,追求声音的光彩、力度和连贯、流畅、柔美。要求气息通畅,高、中、低3个声区统1,音域宽广,声音幅度大,嗓音中始终含有增强音响的“微颤”(Vibrato),即弦乐器上“揉弦”般的效果。颤动的幅度比其他唱法也大,声带及喉部肌肉的紧张度较其他唱法小1些。 民族唱法,广义地讲,是指包括戏曲、曲艺、民歌和具有这3类风格的创作歌曲的演唱方法;狭义地讲,主要指演唱民族风格较强的声乐作品时运用的技术方法与规律,是“民族民间唱法”与“中西结合唱法”的统称。其特点在于:在提炼和继承传统唱法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了西洋唱法中的某些优秀技巧,从而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正确发声方法。民族唱法注重声音的民族性,音色较真实、明亮、靠前。讲究声情并茂,要求气息深,多用局部共鸣,高音多用真声,声带及喉部肌肉的紧张度较大。 通俗唱法,又叫自然唱法或流行唱法,是指演唱通俗和流行歌曲所用的表演手段。其演唱技巧有气声唱法、假声唱法和低吟唱法。从演唱的风格角度,大致可分为劲歌型,柔美型和艺术型3大类。通俗唱法1般以轻唱为主,共鸣运用不多,喉咙不要求打开,呼吸运用普遍较浅,声音自然流畅,无多大修饰,音域不宽,声带及喉部肌肉用力较多。但注重情感表达,有重情轻声的倾向,表演具有随意性。 下面对3种唱法在嗓音运用上的异同进行综合的比较:
1、呼吸的运用 美声唱法有1整套训练呼吸的方法,可见其对呼吸的重视,它多运用胸腹式联合呼吸,要求吸得深而饱满,气息流畅自如,声音托在气上。民族唱法要求气沉“丹田”,即用横膈膜呼吸。民歌手中,有意识运用深呼吸的人不多,由于某些风格的需要,大多利用胸式呼吸。但民歌唱法在呼与吸的控制上还是有相同之处的,引用著名歌唱家吴雁泽先生的1句话叫做“吸气1大片,呼气1条线”。通俗唱法不太讲究呼吸的深度,以胸式呼吸为多,吸气部位偏高,只有少数艺术型歌手,演唱深情类歌曲时,呼吸才运用较深。
2、喉位的区别 美声唱法要求喉头下降,保持在吸气时的低部位,喉咙打开,特别要把喉咙低部打开,发音管拉长,稳定喉器。认为呼吸是歌唱的动力,开喉是发声的关键。民族唱法认为喉咙打开的大小或喉位的高低,应就作品风格的需要而定,不能千篇1律地要喉咙开大,允许喉头上下挪动,唱山歌或某些风格性作品时,喉头可上移。从以上比较可以看出,民族唱法较美声唱法的喉位略偏高喉咙打开得也较小些。而通俗唱法男女声都以真声为主,喉位普遍偏高,喉咙打开不大,1切服从风格的需要。
3、共鸣方面的对比 美声唱法讲究混合共鸣,强调整体歌唱感,整个声区充分发挥共鸣作用,要求声区统1,转换音区不能有痕迹,因此音量大,穿透力强,不必借助麦克风来扩大音响。民族唱法多用局部共鸣,允许中间换气,形成独特风格。民族传统唱法中称头腔共鸣为“脑后音”,胸腔共鸣为“膛音”。通俗唱法,由于借助话筒扩音,不需要强大的共鸣(少数劲歌除外),轻唱为主,多用真声,下部共鸣较多,多用口腔共鸣,尽力保持自然状态,就像朗诵、说话1样。
4、声音走向的比较 美声唱法,声音成管状,竖向运行,即声音从喉室发响后经过喉腔、口咽腔,往上通过鼻咽腔到上部共鸣腔体(鼻腔、额腔蝶腔)后再送出来。主张声音从后面上去到头顶,再从前面出来,有如抛物线,象投掷铅球1样,声音可穿透得更远,取得良好的高位置,反对声音直接从口腔唱出。民族唱法要求明亮的音色,因此声音的走向普遍靠前。追求声音亲切、自然、直接,也讲究高位置,忌“窝”着唱或“包”着唱。而通俗唱法,发音管短小,声音靠前,亲切自然。
5、音域的不同 美声唱法由于上下声区贯通,音域展衍最快,1般能达到两个8度,甚至3个8度。民族唱法,作品音域1般不宽,但也有些山歌上下流动很大。通俗唱法,作品音域大多在十至十2度之间。部分民歌改编曲音域稍宽,某些劲歌或戏剧性作品音域宽广,嗓音条件1般或未经训练的较难胜任
6、咬字部位的异同 美声唱法要求声音圆润柔和,音色偏“暗”咬字部位稍靠后,母音讲究“圆”嘴巴呈圆形。民族唱法,母音发音较靠前,声音反射至硬腭部分,嘴巴呈扁平状,嘴角向两边分开,让字吐得更清楚。通俗唱法吐字方法与嘴型和民族唱法相似,有时更靠前些,齿音、唇音较重,强调吐字,因而语言清晰,感情亲切。 综上所述,美声唱法强调共鸣与音质,演唱偏于唱“声”,注重发声的科学性,歌者不易患声带疾病,但由于其来自异域,与本民族的审美观有些差异,因此还不能被广大民众普遍接受,是1种高雅和寡的声乐演唱形式,随着我国严肃音乐的推广,现在也逐渐被大家接受和欣赏了。民族唱法讲究吐字清晰,以字带声,字正腔圆,注重声音的民族特性,嗓音中具有1种符合民族审美习惯的质朴感和亲切感,是1种雅俗共赏的演唱方法。通俗唱法注重直与平,发声自然,崇尚口语化,对声音考究偏于“情”与前两种唱法的相似之处在于要求歌者有良好的乐感和表达能力,关于这种唱法有褒贬不1的争论,但作为1种演唱风格,其平易近人的表演方式和强烈的感染力使其成为1种大众喜爱的演唱方法,是1种客观存在,拥有1大批的著名歌手和热爱它的听众。
3、找1首好象是男女合唱带有戏曲的歌很欢快歌词很混乱的流行歌曲
是不是王力宏的《在梅边》?那个里面是有说唱的和昆曲道白相结合,但是那个是昆曲小生的行当,也用小嗓,旦角也是用小嗓,是不是这个听混了呢?顺便说下,那个《在梅边》中给王力宏配唱昆曲的是有“昆曲王子”之称的昆曲小生演员张军。
4、谁知道有1首戏曲和英文混在1起的歌曲?英文歌曲是位女的唱的,戏曲好象是京剧
if you feel my love。
5、流行歌曲黄梅戏混唱最后1句是“回到梦里”
ti:黄梅戏]
[ar:慕容晓晓]
[al:]
[by:【原创基地】白开水]
[00:00.11]黄梅戏
[00:01.03]《女驸马》选段
[00:02.63]编曲&和声:华顺文化
[00:04.28]录音&后期:华顺文化
[00:05.96]改编:田1龙 何欣
[00:07.34]演唱:慕容晓晓
[00:10.31]
[00:11.83]LRC编辑:白开水.UC:67707078
[00:13.68]
[00:16.76]从小爸妈就对我讲
[00:21.08]黄梅戏可不是很好唱
[00:25.86]模仿着大人的身段模样
[00:30.90]实现了我的愿望
[00:34.32]
[00:35.81]面对这爱情的考量
[00:40.29]冯素珍是我学习的榜样
[00:45.17]女驸马的故事伴我成长
[00:50.19]我的公子又在何方
[00:54.72]
[00:55.32]为救李郎离家园
[00:60.00]谁料皇榜中状元
[01:04.87]中状元着红袍
[01:07.25]帽插宫花好啊好新鲜
[01:13.87]
[01:14.18]这是1段经典的旋律
[01:18.60]让我醉怎么能够忘记
[01:23.34]多想再回到当初的年纪
[01:28.20]伴着音乐让我唱起
[01:32.48]
[01:33.09]这是1段经典的旋律
[01:37.93]把我带回那个世界里
[01:42.66]多想再和你继续这爱情
[01:47.39]不管前途多少风雨
[01:53.37]就像这戏曲
[02:04.76]
[02:07.11]面对这爱情的考量
[02:11.33]冯素珍是我学习的榜样
[02:16.06]女驸马的故事伴我成长
[02:21.33]我的公子又在何方
[02:25.81]
[02:26.45]我考状元不为把明显
[02:31.20]我考状元不为做高官
[02:36.05]为了多情的李公子
[02:38.43]夫妻恩爱花好月儿圆
[02:45.28]
[02:45.64]这是1段经典的旋律
[02:50.07]让我醉怎么能够忘记
[02:54.55]多想再回到当初的年纪
[02:59.39]伴着音乐让我唱起
[03:03.71]
[03:04.18]这是1段经典的旋律
[03:08.97]把我带回那个世界里
[03:13.78]多想再和你继续这爱情
[03:18.66]不管前途多少风雨
[03:27.41]再回到梦里
[03:37.36]
[03:39.52]歌词同步:白开水.QQ:707064848
[03:42.13]
[03:44.95]。
6、民歌和通俗歌曲的唱法有何相同点和不同?不同的声区是否可以混唱?
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满意答案1:
我国声乐的唱法基本有3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唱法,源自意大利的美声唱法,20世纪80年代以来盛行的通俗唱法。这3种唱法各具特色,也各有不同的欣赏群体。
美声唱法这个词出自意大利语Bel canto,意思是精美、优美的歌唱。是1种着重声音华采优美,咏叹性重于朗诵性或戏剧性的歌唱方法。其显著特点在于通过人体解剖学倡导的1系列迫使发声机构以最精细和微妙的变化自我调整的方法,获得与人类语言有关的音质、强度、音色以及共鸣进行协调变化出乐感的声音,来积极参与音乐形象的表现,从美声技巧的效能中可以建立出这些概念。因此说,美声唱法注重发声的科学性,特别讲究声音,追求声音的光彩、力度和连贯、流畅、柔美。要求气息通畅,高、中、低3个声区统1,音域宽广,声音幅度大,嗓音中始终含有增强音响的“微颤”(Vibrato),即弦乐器上“揉弦”般的效果。颤动的幅度比其他唱法也大,声带及喉部肌肉的紧张度较其他唱法小1些。
民族唱法,广义地讲,是指包括戏曲、曲艺、民歌和具有这3类风格的创作歌曲的演唱方法;狭义地讲,主要指演唱民族风格较强的声乐作品时运用的技术方法与规律,是“民族民间唱法”与“中西结合唱法”的统称。其特点在于:在提炼和继承传统唱法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了西洋唱法中的某些优秀技巧,从而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正确发声方法。民族唱法注重声音的民族性,音色较真实、明亮、靠前。讲究声情并茂,要求气息深,多用局部共鸣,高音多用真声,声带及喉部肌肉的紧张度较大。
通俗唱法,又叫自然唱法或流行唱法,是指演唱通俗和流行歌曲所用的表演手段。其演唱技巧有气声唱法、假声唱法和低吟唱法。从演唱的风格角度,大致可分为劲歌型,柔美型和艺术型3大类。通俗唱法1般以轻唱为主,共鸣运用不多,喉咙不要求打开,呼吸运用普遍较浅,声音自然流畅,无多大修饰,音域不宽,声带及喉部肌肉用力较多。但注重情感表达,有重情轻声的倾向,表演具有随意性。
下面对3种唱法在嗓音运用上的异同进行综合的比较:
1、呼吸的运用
美声唱法有1整套训练呼吸的方法,可见其对呼吸的重视,它多运用胸腹式联合呼吸,要求吸得深而饱满,气息流畅自如,声音托在气上。民族唱法要求气沉“丹田”,即用横膈膜呼吸。民歌手中,有意识运用深呼吸的人不多,由于某些风格的需要,大多利用胸式呼吸。但民歌唱法在呼与吸的控制上还是有相同之处的,引用著名歌唱家吴雁泽先生的1句话叫做“吸气1大片,呼气1条线”。通俗唱法不太讲究呼吸的深度,以胸式呼吸为多,吸气部位偏高,只有少数艺术型歌手,演唱深情类歌曲时,呼吸才运用较深。
2、喉位的区别
美声唱法要求喉头下降,保持在吸气时的低部位,喉咙打开,特别要把喉咙低部打开,发音管拉长,稳定喉器。认为呼吸是歌唱的动力,开喉是发声的关键。民族唱法认为喉咙打开的大小或喉位的高低,应就作品风格的需要而定,不能千篇1律地要喉咙开大,允许喉头上下挪动,唱山歌或某些风格性作品时,喉头可上移。从以上比较可以看出,民族唱法较美声唱法的喉位略偏高喉咙打开得也较小些。而通俗唱法男女声都以真声为主,喉位普遍偏高,喉咙打开不大,1切服从风格的需要。
3、共鸣方面的对比
美声唱法讲究混合共鸣,强调整体歌唱感,整个声区充分发挥共鸣作用,要求声区统1,转换音区不能有痕迹,因此音量大,穿透力强,不必借助麦克风来扩大音响。民族唱法多用局部共鸣,允许中间换气,形成独特风格。民族传统唱法中称头腔共鸣为“脑后音”,胸腔共鸣为“膛音”。通俗唱法,由于借助话筒扩音,不需要强大的共鸣(少数劲歌除外),轻唱为主,多用真声,下部共鸣较多,多用口腔共鸣,尽力保持自然状态,就像朗诵、说话1样。
4、声音走向的比较
美声唱法,声音成管状,竖向运行,即声音从喉室发响后经过喉腔、口咽腔,往上通过鼻咽腔到上部共鸣腔体(鼻腔、额腔蝶腔)后再送出来。主张声音从后面上去到头顶,再从前面出来,有如抛物线,象投掷铅球1样,声音可穿透得更远,取得良好的高位置,反对声音直接从口腔唱出。民族唱法要求明亮的音色,因此声音的走向普遍靠前。追求声音亲切、自然、直接,也讲究高位置,忌“窝”着唱或“包”着唱。而通俗唱法,发音管短小,声音靠前,亲切自然。
5、音域的不同
美声唱法由于上下声区贯通,音域展衍最快,1般能达到两个8度,甚至3个8度。民族唱法,作品音域1般不宽,但也有些山歌上下流动很大。通俗唱法,作品音域大多在十至十2度之间。部分民歌改编曲音域稍宽,某些劲歌或戏剧性作品音域宽广,嗓音条件1般或未经训练的较难胜任
6、咬字部位的异同
美声唱法要求声音圆润柔和,音色偏“暗”咬字部位稍靠后,母音讲究“圆”嘴巴呈圆形。民族唱法,母音发音较靠前,声音反射至硬腭部分,嘴巴呈扁平状,嘴角向两边分开,让字吐得更清楚。通俗唱法吐字方法与嘴型和民族唱法相似,有时更靠前些,齿音、唇音较重,强调吐字,因而语言清晰,感情亲切。
综上所述,美声唱法强调共鸣与音质,演唱偏于唱“声”,注重发声的科学性,歌者不易患声带疾病,但由于其来自异域,与本民族的审美观有些差异,因此还不能被广大民众普遍接受,是1种高雅和寡的声乐演唱形式,随着我国严肃音乐的推广,现在也逐渐被大家接受和欣赏了。民族唱法讲究吐字清晰,以字带声,字正腔圆,注重声音的民族特性,嗓音中具有1种符合民族审美习惯的质朴感和亲切感,是1种雅俗共赏的演唱方法。通俗唱法注重直与平,发声自然,崇尚口语化,对声音考究偏于“情”与前两种唱法的相似之处在于要求歌者有良好的乐感和表达能力,关于这种唱法有褒贬不1的争论,但作为1种演唱风格,其平易近人的表演方式和强烈的感染力使其成为1种大众喜爱的演唱方法,是1种客观存在,拥有1大批的著名歌手和热爱它的听众
转载自: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 搜搜问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