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观后感500字,快!!!,下列关于福建地方戏曲的叙述,正确的是(   )。

戏曲观后感500字,快!!!



1、戏曲观后感500字,快!!!

请采纳“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这1首让人回忆离别的歌谣在《城南旧事》中浮现。 《城南旧事》读了后,感觉到有1种现实世界所缺少的东西——真善美。书的作者叫林海音。海音婆婆小时的趣事,让人仿佛回到了那个令人陌生但并不久远的年代。这本书不但道尽了小孩子间纯真的友谊,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穷苦,没钱的无奈,人与人之间各种离奇的琐事,还有封建制度的黑暗。 书中的“惠安馆”,说的是小英子和秀贞及妞儿之间的故事,让人感动。小孩子的勇敢,小孩子的机智,让人回味无穷,同时又反思自我。 海英婆婆的文章,还有那些蕴藏在书里面的经典图画,而那图画是1种典雅美的线条勾勒出来的黑白画。那种充满哲理的色彩,尽管只有两种颜色,却也体现了善恶美丑,酸甜苦辣,让人进入1种能从客观和当局者的角度来体会其中的精妙绝伦之美。图画和文字的交织,眼前看到的是像电影般活灵活先现的画面。英子,1个奇特腼腆而且善良守则的人物性格被刻画出来了。 英子和妞儿的情分十分深,只不过遭到了棒打,那就是妞儿的不幸遭遇所带来的影响。后来母女重逢,造化弄人。秀贞,这个妙龄清纯的良家姑娘,也许是因为“错爱”落到了如此下场。故曰:1失足成千古恨。 英子的情感十分突出,她帮助妞儿母女重逢,还把妈妈的手镯给他们做盘缠,让他们逃离苦海。英子的品格,纯真可爱,没有杂糅的东西,叫我感动。 《城南旧事》绝不仅是1本回忆录,它是名篇佳作,以它独特的特点,洗涤人的自私心,让人受到教育。我读林海音婆婆的书,的确让人感受它的优美典雅,沉醉其中。

下列关于福建地方戏曲的叙述,正确的是( )。



2、下列关于福建地方戏曲的叙述,正确的是( )。

B解析:本题考查人文常识。A项错误,高甲戏,发祥于福建泉州,戏曲融入了丰富的武打程式,是闽南诸剧种中流播区域极广的1个地方戏曲剧种,其主要流行于闽南地区和台湾省,南洋等地。B项正确,南音,广泛流行于闽南泉州等地的乐种。它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1,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是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C项错误,莆仙戏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1,主要流行于莆田、仙游两县、惠安县北部及福建南部兴化话流行的地区。其表演古朴优雅,不少动作深受木偶戏影响,富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 D项错误,闽剧,又称福州戏,福建地方戏曲之1。是现存唯1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闽中、闽东、闽北地区,并传播到台湾和东南亚各地。使用火焰是其表演特色之1。故正确答案为B。

莆仙戏有什么特点?



3、莆仙戏有什么特点?

莆仙戏  【概述】  莆仙戏是福建的古老剧种之1,莆仙戏原名“兴化戏”,流行于古称兴化的莆田、仙游2县及闽中、闽南的兴化方言地区。其戏班足迹遍及福州、厦门、晋江、龙溪、3明等地市和海外华侨聚居地。据考证,它是在古代“百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起源】  莆仙戏是中国戏曲剧种中历史最悠久,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演出形态最古老,剧目最丰富,在表演艺术上最具特点的剧种之1。原名兴化戏。流行于福建省莆田、仙游2县及惠安、福清、永泰等邻县的兴化方言区;因宋时莆田、仙游隶兴化军,明、清时隶兴化府而得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始改称莆仙戏。  【历史】  莆仙戏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晋 未南北朝,中原百姓大批南迁福建,当时盛行的中原"百戏"亦随之传入福建莆仙。并形成了在语言,唱腔和表演上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戏曲声腔。  唐代莆仙民间歌舞百戏盛行。据传 ,唐开元间(713-741),莆田江东村美女江采频,被唐明皇选调入宫,赐封梅妃,备受宠幸(见《中国人名大辞典》"江采频"条,《唐宋传奇梅妃传》)。其弟曾随同进觐,封为国舅,后来回莆,明皇赐其1部"梨园",带回供宴乐,于是宫廷教坊歌舞百戏传播莆仙。故莆仙音乐歌舞有"集盛唐古曲之精英,留霓裳羽衣之遗响,采宫廷教坊之荟萃,取山村田野之歌调"的美称,唐咸通间(860-873),福州玄沙寺住持宗1大题,"南游莆田,县排百戏迎接。"(见宋沙门道原纂《景德传灯录》卷十8)唐代"百戏",亦称"散乐"是1种"俳优歌舞杂奏"(见《旧唐书.音乐志》,丰富多彩的杂戏和歌舞表演。  宋代,兴化文化较发达,文人中举及在外居官的不少。他们有的善音律词赋,好歌舞杂剧,多置有家乐自娱。宋时莆田文士方梅叔,是个"岁得束修及青云贵人馈遗以自肥"的塾师,也"买歌伎数十人",尽日在家"吹笙鼓琴,以娱宾客"(见宋王迈《瞿轩集》卷十1《莆阳方梅叔墓志铭》)。蔡京1家,在宋时多居官显要,在京常"家宴张乐",令家乐优伶给表演杂剧取乐(见宋周晖《清波杂志》)。其家乡仙游赤岭子侄,每宴亦令歌会歌舞,据调查赤岭现今流行的"十番",有"大乐"和"小乐"之别,规范严谨。乐员演奏时需张"凉伞",穿礼服,据说是宋代官家宴乐之遗响,(见福建省戏曲研究所油印本《仙游县戏曲调查资料》)。  【艺术特点】  莆仙戏的表演古朴优雅,不少动作深受木偶戏影响。莆仙戏的行当沿袭南戏旧规,原来只有生、旦、贴生、则旦、靓妆(净)、末、丑等7个角色,俗称“7子班”。莆仙戏的音乐传统深厚,唱腔丰富,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戏音乐遗响。莆仙戏的声腔主要是“兴化腔”,它综合溶化莆仙民间歌谣俚曲、十音8乐、佛曲法曲、宋元词曲和大曲歌舞而形成,用方言演唱,是1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和风味的声腔。  兴化民间流行的歌舞百戏、吸收了"吴歌","楚谣"(见宋林光朝《艾轩集,闰月登越王台次韵经略敷文所寄诗》)及杂剧表演,逐渐形成既有戏剧故事;又有综合唱、做、念、舞和服饰化妆,在戏棚上表演的戏曲,时称优戏。宋时,兴化民间优戏演出的形成多种多样,有杂剧,傀儡戏(提线木偶),歌舞和杂技等。  据宋莆田刘克庄致仁家居时的诗文记载,当时兴化民间优戏演出的故事有:楚汉刘鸿沟的"鸿门会",项羽兵败垓下的"霸王别姬";两晋兴亡的"东晋西都";古代神话的"夸父逐日",外邦朝贡的"昆仑奴献宝"等。演出的场所有广场的"戏棚",也有庙宇的"戏台"。伴奏乐器主要是鼓、锣、笛(即筚、篥)。演出时很受欢迎,出现所谓"抽簪脱 满城忙,大半人多在戏场","空巷无人尽出嬉","游女归来寻坠珥""棚空众散足凄凉,昨日人趋似堵墙;儿女不知时事变,相呼入市看新场"的盛况(见宋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 十、卷2十

1、卷2十

2、卷 4十3).  据调查考证,莆仙戏的传统剧目,音乐曲牌,行当脚色都与南戏有着密切关系。莆仙戏传统剧目有5千多个,其中保留宋元南戏原貌或故事情节基本类似的剧目 有8十多个,有剧本流传的有5十多个,如《目连救母》、《活捉王魁》、《蔡伯喈》、《张洽》(即《张协状元》、《朱文》、《乐昌公主》、《刘文龙》、《陈光蕊》、《王祥》、《郭华》、《崔君瑞》、《王十朋》、《刘知远》、《蒋世隆》、《杀狗》、《琵琶记》等。与《南词叙录》"宋元旧篇"著录的南戏剧目相同或基本相似。  莆仙戏的部分曲牌,其名目、音韵、词格与唐、宋大曲和宋词调相同。尤其是仅存于早期南戏《张协状元》的〔太子游4门〕,却是莆仙戏常用的曲牌。莆仙戏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戏音乐遗响。唱腔曲牌有1千多支,有"大题3百6,小题7百2"之称。声腔称"兴化腔",它是综合溶化莆仙民间歌谣俚曲,十番8乐,佛曲法曲,唐宋声诗、词乐和大曲歌舞而形成的,用莆仙方言演唱,具有深厚地方色彩和风味。莆仙戏乐器早期很简单,也象宋元南戏1样只有锣、鼓、笛。鼓用大鼓,锣称沙锣。锣鼓是节制舞台表演的,锣鼓经有3百多种,规矩严格。笛称笛管,有芦笛和梅花2种。芦笛亦称头管,传自古代筚篥,是莆仙戏独特的吹奏乐器;梅花,1名唢呐,也是莆仙戏的主要乐器。  【角色】  莆仙戏的行旦脚色原先只有生、旦、贴生、贴旦,靓妆(净)末、丑共7个,故称"7子班"。清末增加了老旦,故称"8仙子弟。"莆仙戏在清末后吸收了其他剧种的分行,增加了不少角色,但"靓妆"1角至今仍保留宋代杂剧的称谓。  【表演特色】  莆仙戏的表演据所发掘的资料证明,它是在唐百戏宋、傀儡戏的基础上形成独特表演艺术。唐咸通年间(860-870)莆泉巷《言谈录》载:"承隋唐之后,兴化百戏兴焉"。到公元954年《连江里志》记:"蔡太师作寿日,优人献技有客以丝系僮于4肢为肉头傀儡戏。"莆仙戏的表演艺术继承了迈子余年遗留下来的古南戏传统表演,莆仙戏《目连》等传统剧目里的表演就保持着宋杂剧、傀儡戏的综合艺术面貌,被称之谓宋元南戏的"活化石"。  莆仙戏大棚目连戏之剧本,曲牌,声腔,鼓板,表演身段,动作程式和舞台上的1桌两椅,脸谱,化装,服装和戏帽以及道具与傀儡目连戏等1模1样,有密切的血缘关系,这是莆仙大棚目连戏全面搬演傀儡目连戏的遗迹.  莆仙戏目连戏中的表演,有”目连挑经”,罗卜的”3步1拜”,刘4贞的”十8拔”,刘贾的”蛤蟆拜”,古背生的”3节弯”,聋哑的”公背婆”等.从主角到配角,从人物形象到表演规格,都运用了人模仿傀儡的表演,并综合组成了曲牌,鼓板,表演3结合的规范化,历代流传,相继不绝.  莆仙戏演员的基本功,总称为”傀儡核”,手部动作”上不超于眉毛,下不低于肚脐”的艺术规格.如生角的”抬步”,旦角的”蹀步”,净角的”挑步”.丑角的”7步溜”,都保持傀儡形象,当演员要表达人物的喜怒哀乐时,喜用"雀跃步",怒用"双摇步",哀用"双掩面",乐用"双体肩"俱以形象表达,不拘表演感情。至今莆仙戏的演员基本功仍是继承傀儡戏的表演特色。  莆仙戏人模仿傀儡演法的艺术传承,也是受宋元傀儡戏的影响。《双鞭回两锏》中秦叔宝与尉迟恭在互相激烈对打时,秦持双锏,尉拿单鞭,运用傀儡的打法,双打、双钩、双上、双下、与傀儡表演形式,动作和身段1模1样。又如《苏武与李陵》中,苏武手持节杖,走老人步,配合"3节弯"的身段形象与李陵登台"望故乡"作"跌脚"、"摇步"、"趋保"、"魁斗吊"等。俱叫"傀儡介",保持人演傀儡的形式和特色;再如《吕蒙正算十8罗汉》中,吕蒙正与两和尚配合,模仿傀儡形象,唱念做与傀儡演技相同,特色即有和谐幽默的表演,又有保持人演傀儡戏的艺术。  【现状 】  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种种原因,莆仙戏人才流失严重,后继乏人,传统的表演艺术濒临失传,脸谱、服饰和音乐声腔正在被外来剧种和其他艺术形态同化,艺术的独特性正在削弱。莆仙戏这1古老的剧种正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急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扶持和保护。莆仙戏的著名剧作家有陈仁鉴、柯如宽、江幼宋等,著名演员有黄文狄、林栋志等。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1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8日,福建省莆仙戏剧院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谁是戏曲的开山鼻祖?梨园和戏曲有什么关系?哪个剧种历史最悠久?



4、谁是戏曲的开山鼻祖?梨园和戏曲有什么关系?哪个剧种历史最悠久?

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是1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3百6十多个种类。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1种标准聚合在1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粤剧、川剧、秦腔、评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 梨园,原是古代对戏曲班子的别称。我国人民在习惯上称戏班、剧团为“梨园”,称戏曲演员为“梨园子弟”,把几代人从事戏曲艺术的家庭称为“梨园世家”,戏剧界称为“梨园界”等等。 莆仙戏   莆仙戏是福建的古老剧种之1,莆仙戏原名“兴化戏”,流行于古称兴化的莆田、仙游2县及闽中、闽南的兴化方言地区。其戏班足迹遍及福州、厦门、晋江、龙溪、3明等地市和海外华侨聚居地。据考证,它是在古代“百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莆仙戏是中国戏曲剧种中历史最悠久,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演出形态最古老,剧目最丰富,在表演艺术上最具特点的剧种之1。原名兴化戏。流行于福建省莆田、仙游2县及惠安、福清、永泰等邻县的兴化方言区;因宋时莆田、仙游隶兴化军,明、清时隶兴化府而得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始改称莆仙戏。仙戏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闪光于现代。它表演古朴优雅,不少动作深受木偶戏影响,富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其唱腔丰富,综合了莆仙的民间歌谣俚曲、十音8乐、佛曲   法曲、宋元词曲和大曲歌舞的艺术特点,用方言演唱,具有浓厚地方色彩,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戏音乐元素,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莆仙戏现存传统剧目有5千多个,其中保留宋元南戏原貌或故事情节基本类似的剧目有8十多个。解放后,莆仙戏经过整理、改编、演出的优秀传统剧目有2百多个,其中,《琴挑》、《3打王英》、《团圆之后》、《春草闯堂》、《秋风辞》、《新亭泪》、《晋宫寒月》、《叶李娘》、《状元与乞丐》、《江上行》等优秀剧目誉满全国剧坛。剧种的著名剧作家有陈仁鉴和柯如宽、江幼宋等,著名演员有黄文狄、林栋志、朱石凤、黄宝珍、王少媛等。   唐代莆仙民间歌舞百戏盛行。据传 ,唐开元间(713-741),莆田江东村美女江采苹,被唐明皇选调入宫,赐封梅妃,备受宠幸(见《中国人名大辞典》"江采苹"条,《唐宋传奇梅妃传》)。其弟曾随同进觐,封为国舅,后来回莆,明皇赐其1部"梨园",带回供宴乐,于是宫廷教坊歌舞百。

莆仙戏有什么特点?



5、莆仙戏有什么特点?

莆仙戏【概述】莆仙戏是福建的古老剧种之1,莆仙戏原名“兴化戏”,流行于古称兴化的莆田、仙游2县及闽中、闽南的兴化方言地区。其戏班足迹遍及福州、厦门、晋江、龙溪、3明等地市和海外华侨聚居地。据考证,它是在古代“百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起源】莆仙戏是中国戏曲剧种中历史最悠久,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演出形态最古老,剧目最丰富,在表演艺术上最具特点的剧种之1。原名兴化戏。流行于福建省莆田、仙游2县及惠安、福清、永泰等邻县的兴化方言区;因宋时莆田、仙游隶兴化军,明、清时隶兴化府而得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始改称莆仙戏。 【历史】莆仙戏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晋 未南北朝,中原百姓大批南迁福建,当时盛行的中原"百戏"亦随之传入福建莆仙。并形成了在语言,唱腔和表演上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戏曲声腔。 唐代莆仙民间歌舞百戏盛行。据传 ,唐开元间(713-741),莆田江东村美女江采频,被唐明皇选调入宫,赐封梅妃,备受宠幸(见《中国人名大辞典》"江采频"条,《唐宋传奇梅妃传》)。其弟曾随同进觐,封为国舅,后来回莆,明皇赐其1部"梨园",带回供宴乐,于是宫廷教坊歌舞百戏传播莆仙。故莆仙音乐歌舞有"集盛唐古曲之精英,留霓裳羽衣之遗响,采宫廷教坊之荟萃,取山村田野之歌调"的美称,唐咸通间(860-873),福州玄沙寺住持宗1大题,"南游莆田,县排百戏迎接。"(见宋沙门道原纂《景德传灯录》卷十8)唐代"百戏",亦称"散乐"是1种"俳优歌舞杂奏"(见《旧唐书.音乐志》,丰富多彩的杂戏和歌舞表演。 宋代,兴化文化较发达,文人中举及在外居官的不少。他们有的善音律词赋,好歌舞杂剧,多置有家乐自娱。宋时莆田文士方梅叔,是个"岁得束修及青云贵人馈遗以自肥"的塾师,也"买歌伎数十人",尽日在家"吹笙鼓琴,以娱宾客"(见宋王迈《瞿轩集》卷十1《莆阳方梅叔墓志铭》)。蔡京1家,在宋时多居官显要,在京常"家宴张乐",令家乐优伶给表演杂剧取乐(见宋周晖《清波杂志》)。其家乡仙游赤岭子侄,每宴亦令歌会歌舞,据调查赤岭现今流行的"十番",有"大乐"和"小乐"之别,规范严谨。乐员演奏时需张"凉伞",穿礼服,据说是宋代官家宴乐之遗响,(见福建省戏曲研究所油印本《仙游县戏曲调查资料》)。 【艺术特点】 莆仙戏的表演古朴优雅,不少动作深受木偶戏影响。莆仙戏的行当沿袭南戏旧规,原来只有生、旦、贴生、则旦、靓妆(净)、末、丑等7个角色,俗称“7子班”。莆仙戏的音乐传统深厚,唱腔丰富,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戏音乐遗响。莆仙戏的声腔主要是“兴化腔”,它综合溶化莆仙民间歌谣俚曲、十音8乐、佛曲法曲、宋元词曲和大曲歌舞而形成,用方言演唱,是1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和风味的声腔。 兴化民间流行的歌舞百戏、吸收了"吴歌","楚谣"(见宋林光朝《艾轩集,闰月登越王台次韵经略敷文所寄诗》)及杂剧表演,逐渐形成既有戏剧故事;又有综合唱、做、念、舞和服饰化妆,在戏棚上表演的戏曲,时称优戏。宋时,兴化民间优戏演出的形成多种多样,有杂剧,傀儡戏(提线木偶),歌舞和杂技等。 据宋莆田刘克庄致仁家居时的诗文记载,当时兴化民间优戏演出的故事有:楚汉刘鸿沟的"鸿门会",项羽兵败垓下的"霸王别姬";两晋兴亡的"东晋西都";古代神话的"夸父逐日",外邦朝贡的"昆仑奴献宝"等。演出的场所有广场的"戏棚",也有庙宇的"戏台"。伴奏乐器主要是鼓、锣、笛(即筚、篥)。演出时很受欢迎,出现所谓"抽簪脱 满城忙,大半人多在戏场","空巷无人尽出嬉","游女归来寻坠珥""棚空众散足凄凉,昨日人趋似堵墙;儿女不知时事变,相呼入市看新场"的盛况(见宋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十、卷2十

1、卷2十

2、卷 4十3). 据调查考证,莆仙戏的传统剧目,音乐曲牌,行当脚色都与南戏有着密切关系。莆仙戏传统剧目有5千多个,其中保留宋元南戏原貌或故事情节基本类似的剧目 有8十多个,有剧本流传的有5十多个,如《目连救母》、《活捉王魁》、《蔡伯喈》、《张洽》(即《张协状元》、《朱文》、《乐昌公主》、《刘文龙》、《陈光蕊》、《王祥》、《郭华》、《崔君瑞》、《王十朋》、《刘知远》、《蒋世隆》、《杀狗》、《琵琶记》等。与《南词叙录》"宋元旧篇"著录的南戏剧目相同或基本相似。 莆仙戏的部分曲牌,其名目、音韵、词格与唐、宋大曲和宋词调相同。尤其是仅存于早期南戏《张协状元》的〔太子游4门〕,却是莆仙戏常用的曲牌。莆仙戏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戏音乐遗响。唱腔曲牌有1千多支,有"大题3百6,小题7百2"之称。声腔称"兴化腔",它是综合溶化莆仙民间歌谣俚曲,十番8乐,佛曲法曲,唐宋声诗、词乐和大曲歌舞而形成的,用莆仙方言演唱,具有深厚地方色彩和风味。莆仙戏乐器早期很简单,也象宋元南戏1样只有锣、鼓、笛。鼓用大鼓,锣称沙锣。锣鼓是节制舞台表演的,锣鼓经有3百多种,规矩严格。笛称笛管,有芦笛和梅花2种。芦笛亦称头管,传自古代筚篥,是莆仙戏独特的吹奏乐器;梅花,1名唢呐,也是莆仙戏的主要乐器。 【角色】莆仙戏的行旦脚色原先只有生、旦、贴生、贴旦,靓妆(净)末、丑共7个,故称"7子班"。清末增加了老旦,故称"8仙子弟。"莆仙戏在清末后吸收了其他剧种的分行,增加了不少角色,但"靓妆"1角至今仍保留宋代杂剧的称谓。

莆田戏有什么特点



6、莆田戏有什么特点

莆仙戏戏曲剧种历史悠久演形态古剧目丰富表演艺术具特点剧种原名兴化戏流行于福建省莆田、仙游2县及惠安、福清、永泰等邻县兴化言区;宋莆田、仙游隶兴化军明、清隶兴化府名华民共立始改称莆仙戏 莆仙戏源远流历史悠久晋 未南北朝原百姓批南迁福建盛行原百戏亦随传入福建莆仙并形语言唱腔表演具浓郁特色戏曲声腔 唐代莆仙民间歌舞百戏盛行据传 唐元间(713-741)莆田江东村美江采频唐明皇选调入宫赐封梅妃备受宠幸(见《名辞典》江采频条《唐宋传奇梅妃传》)其弟曾随同进觐封舅莆明皇赐其部梨园带供宴乐于宫廷教坊歌舞百戏传播莆仙故莆仙音乐歌舞集盛唐古曲精英留霓裳羽衣遗响采宫廷教坊荟萃取山村田野歌调美称唐咸通间(860-873)福州玄沙寺住持宗题南游莆田县排百戏迎接(见宋沙门道原纂《景德传灯录》卷十8)唐代百戏亦称散乐种俳优歌舞杂奏(见《旧唐书.音乐志》丰富彩杂戏歌舞表演 宋代兴化文化较发达文举及外居官少善音律词赋歌舞杂剧置家乐自娱宋莆田文士梅叔岁束修及青云贵馈遗自肥塾师买歌伎数十尽家吹笙鼓琴娱宾客(见宋王迈《瞿轩集》卷十《莆阳梅叔墓志铭》)蔡京家宋居官显要京家宴张乐令家乐优伶给表演杂剧取乐(见宋周晖《清波杂志》)其家乡仙游赤岭侄每宴亦令歌歌舞据调查赤岭现今流行十番乐乐别规范严谨乐员演奏需张凉伞穿礼服据说宋代官家宴乐遗响(见福建省戏曲研究所油印本《仙游县戏曲调查资料》) 兴化民间流行歌舞百戏、吸收吴歌楚谣(见宋林光朝《艾轩集,闰月登越王台韵经略敷文所寄诗》)及杂剧表演逐渐形既戏剧故事;综合唱、做、念、舞服饰化妆戏棚表演戏曲称优戏宋兴化民间优戏演形种杂剧傀儡戏(提线木偶)歌舞杂技等 据宋莆田刘克庄致仁家居诗文记载兴化民间优戏演故事:楚汉刘鸿沟鸿门项羽兵败垓霸王别姬;两晋兴亡东晋西都;古代神夸父逐外邦朝贡昆仑奴献宝等演场所广场戏棚庙宇戏台伴奏乐器主要鼓、锣、笛(即筚、篥)演受欢迎现所谓抽簪脱夸满城忙半戏场空巷尽嬉游归寻坠珥棚空众散足凄凉昨趋似堵墙;知事变相呼入市看新场盛况(见宋刘克庄《村先全集》卷十、卷2十、卷2十

2、卷 4十3). 据调查考证莆仙戏传统剧目音乐曲牌行脚色都与南戏着密切关系莆仙戏传统剧目5千其保留宋元南戏原貌或故事情节基本类似剧目 8十剧本流传5十《目连救母》、《捉王魁》、《蔡伯喈》、《张洽》(即《张协状元》、《朱文》、《乐昌公主》、《刘文龙》、《陈光蕊》、《王祥》、《郭华》、《崔君瑞》、《王十朋》、《刘知远》、《蒋世隆》、《杀狗》、《琵琶记》等与《南词叙录》宋元旧篇著录南戏剧目相同或基本相似 莆仙戏部曲牌其名目、音韵、词格与唐、宋曲宋词调相同尤其仅存于早期南戏《张协状元》〔太游4门〕却莆仙戏用曲牌莆仙戏迄今仍保留少宋元南戏音乐遗响唱腔曲牌千支题3百6题7百2称声腔称兴化腔综合溶化莆仙民间歌谣俚曲十番8乐佛曲曲唐宋声诗、词乐曲歌舞形用莆仙言演唱具深厚色彩风味莆仙戏乐器早期简单象宋元南戏锣、鼓、笛鼓用鼓锣称沙锣锣鼓节制舞台表演锣鼓经3百种规矩严格笛称笛管芦笛梅花2种芦笛亦称管传自古代筚篥莆仙戏独特吹奏乐器;梅花名唢呐莆仙戏主要乐器。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