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戏曲有关的词语,与戏曲有关的成语
1、与戏曲有关的词语
1、梨园弟子:[lí yuán dì zǐ],成语解释:原指唐玄宗培训的歌伶舞伎。后泛指戏剧演员。成语出处:唐 王昌龄《殿前曲》:“胡部笙歌西殿头,梨园弟子和《凉州》。”
2、生旦净丑:[shēng dàn jìng chǒu],成语解释:生:小生;旦:花旦;净:花脸;丑:小丑。京剧里的4种人物扮相,借指各种人物。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30回:“这女孩子面生,不是个侍儿,倒象是那十2学戏的女孩子之内的,却辨不出他是生旦净丑那1个角色来。”
3、1板1眼:[yī bǎn yī yǎn],成语解释:板;眼:民族音乐和戏曲中的节拍;比喻做事有条理;合规矩;不马虎。也比喻做事死板;不知灵活变动。成语出处:李6如《6十年的变迁》第2卷第9章:“望着季交恕,1板1眼地说。”
4、粉墨登场:[fěn mò dēng chǎng],成语解释:粉墨:搽脸和画眉的化妆品。指化装后登台演戏。比喻乔装打扮1番;登上政治舞台。也比喻在社会生活中扮演角色;像演戏1样活动。成语出处:清 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 清勤堂随笔》:“粉墨登场,所费不赀。致滋喧杂之烦,殊乏恬适之趣。”
5、插科打诨:[chā kē dǎ hùn]成语解释:科:古代戏曲用语;插科:指剧中人的表情和动作;诨:戏谑;开玩笑;打诨:用诙谐的语言相戏谑。指演剧中插入1些滑稽幽默的动作和诙谐的语言逗引观众发笑。现也指在郑重场合中插入的戏谑动作或言语。也作“撒科打诨”、“搀科散诨”。成语出处:明 高明《琵琶记 副末开场》:“休论插科打诨,也不寻宫数调,只看子孝与妻贤。”。
2、与戏曲有关的成语
1、梨园弟子 成语拼音:lí yuán dì zǐ 成语解释:原指唐玄宗培训的歌伶舞伎。后泛指戏剧演员。 成语出处:唐 王昌龄《殿前曲》:“胡部笙歌西殿头,梨园弟子和《凉州》。”
2、生旦净丑 成语拼音:shēng dàn jìng chǒu 成语解释:生:小生;旦:花旦;净:花脸;丑:小丑。京剧里的4种人物扮相,借指各种人物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30回:“这女孩子面生,不是个侍儿,倒象是那十2学戏的女孩子之内的,却辨不出他是生旦净丑那1个角色来。”
3、1板1眼 成语拼音:yī bǎn yī yǎn 成语解释:板;眼:民族音乐和戏曲中的节拍;比喻做事有条理;合规矩;不马虎。也比喻做事死板;不知灵活变动。 成语出处:李6如《6十年的变迁》第2卷第9章:“望着季交恕,1板1眼地说。”
4、粉墨登场 成语拼音:fěn mò dēng chǎng 成语解释:粉墨:搽脸和画眉的化妆品。指化装后登台演戏。比喻乔装打扮1番;登上政治舞台。也比喻在社会生活中扮演角色;像演戏1样活动。 成语出处:清 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 清勤堂随笔》:“粉墨登场,所费不赀。致滋喧杂之烦,殊乏恬适之趣。”
5、插科打诨 成语拼音:chā kē dǎ hùn 成语解释:科:古代戏曲用语;插科:指剧中人的表情和动作;诨:戏谑;开玩笑;打诨:用诙谐的语言相戏谑。指演剧中插入1些滑稽幽默的动作和诙谐的语言逗引观众发笑。现也指在郑重场合中插入的戏谑动作或言语。也作“撒科打诨”、“搀科散诨”。 成语出处:明 高明《琵琶记 副末开场》:“休论插科打诨,也不寻宫数调,只看子孝与妻贤。”。
3、元代的戏曲
元代的戏曲 (1)元曲的分类 (甲)戏曲(乙)杂剧(丙)套数(丁)小令 (2)元曲的渊源 (甲)演作方面(1)觋巫歌舞(2)俳优戏扮(乙)歌词方面(1)乐府(2)诗(3)词 (3)元曲的作家 (甲)4大作家(1)关汉卿(2)白朴(3)马致远 (4)郑光祖 (乙)3期作家(1)蒙古时代(2)1统时代(3) 至正时代 (4)元曲的结构 (甲)折数 (乙)乐调(1)大曲(2)唐宋调(3)诸宫调 (丙)声韵 (5)元曲的脚色 (甲)杂剧(乙)院本(丙)北曲(丁)南曲 (6)元曲的思想 (甲) 背景(1)政治环境(2)社会环境 (乙) 派别(1)和平派(2)激烈派 (7)元曲的艺术 (甲) 意境(1)真挚(2)潇洒(3)深刻 (乙) 修辞(1)不避骈律(2)不避俗语(3)善用形容字 (8)元曲与新文学 (甲)时代关系 (乙)工具关系 在中国3千余年的文学史上,1代的文学,具有丰富的时代精神,自成段落,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原不止元代的戏曲;如楚汉的“骚”和“赋”,6代的“韵语”,以及唐诗,宋词,都是历代文学家所称道所承认的。然而作家之盛,作品之多,最能发泄民众的精神,描写社会的状况的,却是没有1时代的文学,能与元曲抗衡。因此我便以3个月的工夫,来对它作个系统的研究。 (1)元曲的分类 (甲)戏曲 戏曲是元曲中最长的,有的十2折1本,有的3十2折1本,更有的4十余折1本。如吴昌龄的《西游记》,王实甫的《破窑记》、《西厢记》等,各有2本或4本可证。 (乙)杂剧 杂剧之名始于宋,却是元曲中最盛之1种,成了文学的中心。杂剧异于戏曲处,是每本只有4折,楔子有无亦不定(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大报冤》有5折,是个例外),每折中唱者只限1人。 (丙)套数 套数是合1宫调中的诸曲为1套,歌时只用弦索,略似杂剧中的1折;但无道白,且都是自叙,不尚代言。以此别于整套戏曲,或称散套。 (丁)小令 小令是很短很可爱的1种小调;略似宋词的1阕,至多不过5十8字,以此别于中调长调。 元曲除了以上的4种外,还有院本,是金代院本之遗留。《暖姝由笔》谓:“有白有唱者名‘杂剧’,用弦索者名‘套数’,扮演戏文,跳而不唱者名‘院本’。”沈德符《顾曲杂言》说:“院本者,本北宋徽宗时5花爨弄之遗,有散说,有道念,有筋斗,有科泛;初与杂剧本1种,至元始分为两,迨明则院本不传久矣。”但据明周宪王《吕洞宾花月神仙会》杂剧的院本看来,则是有白有唱,同于杂剧,只是唱者不限1人而已。 (2)元曲的渊源 (甲)演作方面: (1)巫觋歌舞 演作是戏剧中的化妆表情,由来很古。按戏曲始于歌舞,歌舞始于人情酣畅。古书上说葛天氏执牛尾以歌“8阕”。又《乐记》“……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以后又有农家秋收,兵队凯旋,都有家庭或朝廷的大飨,席间自然有歌舞庆祝。至周代以后,就有了巫觋歌舞。《楚语》说:“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携贰者……如此则明神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是巫觋以歌舞为职,以乐明神。周礼既废,巫风愈盛,楚越之间,祭祀鬼神,必有歌乐鼓舞,就开了戏剧之端。 (2)俳优戏扮 俳优始于春秋,晋之优施,楚之优孟。优,倡乐也,以乐人为职。其言微词托意,调戏以动作行之。汉代以后,俳优又兼以竞技为事,如吐刀吞火走索等等,以娱朝廷。至北齐始合歌舞以演1事,但还不是完全的戏剧。唐代开始有歌舞戏,如《代关》、《踏摇娘》、《樊哙排闼》等,布置甚简,而动作有节。此外伶人以隐语讽谏,滑稽百出的,是谓滑稽戏,至晚唐最盛。以上2种,各偏1面,不能两兼。到了宋代,才有杂戏之名。每春秋圣节3大宴,各进杂剧队舞;民间宴乐,也有时用以娱宾。至金有弦索调,更进为“连厢”,仿大乐而作。有唱有弹有白,扮演者从歌词为举止,犹是舞者不唱,唱者不舞。再进就成了真正的杂剧,就是舞者自司歌唱,不过留笙笛琵琶等以和其曲。 (乙)歌词方面: (1)乐府 真正的戏剧,是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1故事的,所以必须戏曲相表里。至于曲词之发达,追根溯湖,大约是始于乐府。我国的韵文始于“风”、“雅”、“颂”。《扶犁》、《击壤》后有3百篇,盛饰情感,必合于乐,所以古诗即乐歌,咸能咏叹。到了战国,新声竞起,乐歌乐器不尽相合,于是诗有入乐不入乐之分。至汉有乐府,郊把之时以乐和唱,是乐府之初名,以后其用渐泛。 (2)诗 晋以后,渐有57言体,不尽可歌。西汉时代,有鼓吹相和清商杂调,6代沿之。至唐代诗又大盛,以绝句为曲,如“清平”、“凉州”等等,但犹不尽其变。李白,白居易之辈,又创了长短句如“忆秦娥”、“菩萨蛮”、“忆王孙”之类,开了词的先声。李调元《曲话》说:“古乐府只是曲中泛声,后人怕失泛声,逐1添个实字,遂成长短句。” (3)词 词古来称为诗余,为乐府之遗,多是可歌的。而单词双叠,歌只1阕,于是有杂剧大曲出现。宋天子大宴,乐歌中有散序、靸排、偏撷,正撷、入破等,谓之“大偏”,为金元套数之始。大曲有采莲、太清剑舞、渔父舞等7种,为元曲之始(见吴梅《戏曲史》)。王世贞说:“曲者词之变,自金元入中国,所用胡乐,嘈杂凄紧,词不能按,乃为新声以媚之,胡语时时采入。沈约4声,遂阙其1。东南又变新体,号为南曲。大概北主劲雄,南主柔远”(见《西厢记例语》)。梁廷瓢《曲话》说:“乐府兴而古乐废,唐绝兴而乐府废,宋人歌词兴而唐绝废,元人曲调兴而宋词又废。词诗空具声音,元曲则描写实事。作曲之始,不过只被之管弦,后且饰之优孟。元人院本,传者寥寥,其实杂剧为多。”总以上数说,元曲是从乐府--诗--词1线直下的,可无疑义。
4、作文:凉州戏曲关于贤孝的 急!!!
关于戏曲文章的题记,急求,尽量多1点,拜托了 追问: 这是答案吗?能否给个真正的答案呢? 回答: 这是答案吗?能否给个真正的答案呢?。
5、作文:凉州戏曲关于贤孝的 急!!!
关于戏曲文章的题记,急求,尽量多1点,拜托了 追问: 这是答案吗?能否给个真正的答案呢? 回答: 这是答案吗?能否给个真正的答案呢?。
6、黄河的戏曲和典故
《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秋冬,作者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1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作品由8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黄河--诗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李白《赠裴十4》 黄河远上白云间,1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1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9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刘禹锡《浪淘沙》 派出昆仑5色流,1支黄浊贯中川。--王安石《黄河》 “白花垣上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穷秋旷野行人绝,马首东来知是谁” “黄河渡头归问津,离家几日茱萸新”。---王昌龄 “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 “ 黄河南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杜甫《黄河2首》 “望3门,3门开,黄河东去不回来” “责令李白改诗句,黄河之水手中来!”。---贺敬之《3门峡--梳妆台》 “古来黄河流,而今作耕地。都道变通津,沧海化为尘。” ---元代诗人萨都剌《过古黄河堤》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吼万里触龙门”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且探虎穴向沙漠,鸣鞭走马凌黄河”。 --李白 “独树临关门,黄河向天外”。 --王维 “土花漠碧云茫茫,黄河欲尽天苍黄”。-- 李商隐 “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 --白居易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3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柳中庸《征人怨》 黄河--俗语 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到黄河心不死 黄河清,圣人出 黄河百害,惟富1套 跳进黄河洗不清 黄河面恶心善,长江面善心恶 黄河归来不看川,黛眉归来不看山 3年两决口,百年1改道 黄河决了口,县官活不成 9曲黄河十8弯,1碗河水半碗沙 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 黄河--成语 中流砥柱 鱼跃龙门 9曲黄河 泾渭分明、海晏河清、河山带砺、俟河之清 鲤鱼跳龙门! 很早很早以前,龙门还未凿开,伊河水流到这里被子龙门山挡住了,就在山南积聚了1个大湖。 居住在黄河里的鲤鱼听说龙门风光好,都想去观光。它们从孟津的黄河里出发,通过洛河,又顺伊河来到龙门水溅口的地方,但龙门山上无水路,上不去,它们只好聚在龙门的北山脚下。“我有个主意,咱们跳过这龙门山怎样?”1条大红鲤鱼对大家说。“那么高,怎么跳啊?”“跳不好会摔死的!”,伙伴们7嘴8舌拿不定主意。大线鲤鱼便自告奋勇地说:“我先跳,试1试。”只见它从半里外就使出全身力量,像离弦的箭,纵身1跃,1下子跳到半天云里,带动着空中的云和雨往前走。1团天火从身后追来,烧掉了它的尾巴。它忍着疼痛,继续朝前飞跃,终于越过龙门山,落到山南的湖水中,1眨眼就变成了1条巨龙。山北的鲤鱼们见此情景,1个个被吓得缩在1块,不敢再去冒这个险了。这时,忽见天上降下1条巨龙说:“不要怕,我就是你们的伙伴大红鲤鱼,因为我跳过了龙门,就变成了龙,你们也要勇敢地跳呀!”鲤鱼们听了这些话,受到鼓舞,开始1个个挨着跳龙门山。可是除了个别的跳过去化为龙以外,大多数都过不去。凡是跳不过去,从空中摔下来的,额头上就落1个黑疤。直到今天,这个黑疤还长在黄河鲤鱼的额头上呢。 民间故事: 传说中有个小伙子叫黄河,英勇无比.恋上1富豪的女子.但女子的父亲看不起他,就让他百步之内射箭,进1个铜钱的孔里.他做到了.女子的父亲又让他在百步之外射1箭,穿透原先的箭他也做到了.又要求他在百步之外射中铜钱并接住它.他知道其夫在刁难他,就1箭射向她父亲.怎知他以前学过武功,躲开了.他很气恼,他从来都是箭不虚发的,这次没射中.就到深山去修炼.1次意外射下1只鸟,鸟告诉他那姑娘自杀了.小伙子很悲哀,就泪水不停地留下来,形成了现在滚滚的黄河. 神话传说: 河伯冯夷受命治理黄河,但操劳1生没有把黄河治好,到年迈时,跋山涉水,察看水情,画了1幅黄河水情图,又历尽千辛万苦,找到了大禹,将水情图交给了他。大禹根据河伯授给他的这1幅图,疏通水道,终于治理好了黄河。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历史人物: 说在帝尧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鲧被推荐来负责这项工作。鲧接受任务后,采用堤工障水,作3仞之城,就是用简单的堤埂把居住区围护起来以障洪水,9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改鲧“围堵障”为“疏顺导滞”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顺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4海,从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从高地迁回平川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后来禹因此而成为夏朝的第1代君王,并被人们称为“神禹”而传颂与后世。 林则徐以虎门销烟名闻天下,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在治水方面也是个“能人”。嘉应观建成106年后的1831年,林则徐出任河东道河道总督,负责黄河中下游防汛。林则徐在河道任上是出了名的认真。他上任的时候正是冬天。冒着严寒,林则徐沿黄河两岸千里巡视,检查防汛物资储备,“无1垛不量,无1厅不拆”。查到谁弄虚作假立马撤职查办。道光皇帝夸他:“向来河工查料垛,从未有如此认真者!”鸦片战争失败后,林则徐被发配新疆。这时候黄河又在开封决了口,束手无策的皇帝急忙把林则徐调回来堵口。百病缠身的林则徐到开封后精心设计堵口方案,并与民工1起打桩抬土,最终堵上了决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