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如何演变成戏剧的?中国戏曲人物为什么要“勾脸"?有什么传说或演变吗?

戏曲如何演变成戏剧的?


1、戏曲如何演变成戏剧的?


作为戏剧艺术的1个品种所独具的美学特征,日益为人们所认识,其艺术形式的高度综合性,表现手法的虚拟枣烂性和表现形式的程式性,及其对时间空间处理的灵活性等特征,在戏曲文学、表演、音乐、舞台美术方面构成了1个独立完整的戏剧体系。戏曲艺术至今仍为广大中凳铅漏国人民所喜爱,构成中国戏剧艺术的主体。话剧、歌剧、舞蹈、电影、电视等艺术部门,都从戏曲独特的审美方式中汲取营养,学习戏曲的艺术表现经验。尤其是戏剧领域,把戏曲的表现方法与话剧的表现方式相结合,排演出了众多的为观众所喜爱的剧目,如话剧《蔡文姬》、《武则天》等,还有戏曲电影、戏曲电视片等具有激闷中国特色的艺术新品种,也都受到人民的欢迎。唐代“变文”源远流长的曲艺史可以上溯到先秦,但严格意义上的说唱艺术却兴起于唐代,繁荣于两宋,发展到近代的明末清初之时种类更多,后虽衰歇,但经过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的扶持终于又出现了繁荣的局面。



2、中国戏曲人物为什么要“勾脸"?有什么传说或演变吗?


戏剧艺术的精彩.表现在每1个细节里.小到每1个人的面部表情.服饰色彩搭配.大到每1个人物的性格特点.表演艺术家们都会充分考虑周到.甚至每1个细小的手式都有含义在里面.戏剧不是电影电视剧.没有实物.都是靠动作完成.比如1个武将出战.从马童牵马过来.递交马开始.递.接马鞭.抖僵.抻腿.蹬鞍翻身上马.挥鞭而去.1连串的动作.观众都能十分清楚的知道每1个细节.看到这里估计很多人都会十分清楚的记起人物脸谱.勾脸本身就是为了突出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剧情需要而做的化妆.其中的丑角儿最有喜感.1定是3花脸.大白鼻子.剧里很少正面人物.(芝麻官)除外.表演的都是素质不怎么高的人物.衣服色彩不定.走路摇头晃脑.语言诙谐滑稽.好的丑角儿都是1出场就满堂喝彩的!。



3、传统戏曲宝莲灯演变?


年轻的刘彦昌上华山采药,在圣母庙提诗,并与圣母喜结良缘,后生子名叫沉香。2郎神闻之大怒,欲捉拿圣母,但圣母有宝莲灯在手,其威力很大,2郎神奈何不得,遂派孝天犬盗走宝莲灯,在圣母生子之后,将圣母抓走,押在了华山之下。沉香被霹雳大仙救走,并将其养大,授以武功,十5年后,沉香奉师命下山救母,在圣母庙中与刘彦昌相遇,父子相认。沉香打败了2郎神,用巨斧劈开华山,救出圣母,1家团圆。



4、宋元戏曲舞台建筑分为哪几类有什么样的演变过程?


我国的戏曲舞台形成。宋元戏台建筑主要分作两大类:1类是城市瓦舍勾栏里的戏台;另1类是城乡神庙建筑中的戏台。由于社会生活的变迁,使得平地上临时布置起来用于围观的勾栏戏台已消失不见,而神庙中附属的戏台,由于其木石结构的坚固性,以及与神庙1体而受到人们的尊崇爱护,因而得以保存下来。宋元戏台建筑,经历了由露台向舞亭类建筑,由4面观向1面观的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舞台遗迹、墓葬中出土的舞台雕刻以及地面舞台建筑实物,无论数量还是规模,山西都处于独1无2的地位。山西万荣县桥上村后土圣母庙的宋代舞台是我国最早的舞亭类建筑。



5、《秦腔》是1部关于秦腔戏曲发展演变的小说。


A。



6、我国的戏曲都经历过什么样的演变?


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之1,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载歌载舞,有说有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于1体,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1帜,是划分生、旦、净、丑4大行当;中国民族戏曲,从先秦的"俳优"、汉代的“百戏”、唐代的“参军戏”、宋代的杂剧、南宋的南戏、元代的杂剧,直到清代地方戏曲空前繁荣和京剧的形成。


先秦(萌芽期)唐代中后期(形成期)中唐以后,中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宋金(发展期)元代(成熟期)明末清初的作品多是写人民群众心中的英雄,如穆桂英、陶3春、赵匡胤等。这时的地方戏,主要有北方梆子和南方的皮黄。京剧是在清代地方戏高度繁荣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同治、光绪年间,出现了名列“同光十3绝”的第1代京剧表演艺术家及不同流派的宗师,标志着京剧艺术的成熟与兴盛。不久京剧向全国发展,特别是在上海、天津,京剧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剧种,将中国的戏曲艺术推进到1个新的高度。由于明代的传奇这种戏剧样式1直延续至清代,故又被人习惯地称作明清传奇。明清传奇在形式上承继南戏体制,且更加完备。1个剧本,大都只有30出左右,常分为上、下两部分;作家还特别注意结构的紧凑和科浑的穿插。传奇的音乐也是采取曲牌联套的形式,但比南戏有所发展,1折戏中不再限于1个宫调;曲牌的多少,也取决于剧情的需要;所有登场的角色都可以演唱。近代(革新期)


辛亥革命前后,1批有造诣的戏曲艺术家从事戏曲艺术改良活动,著名的有汪笑侬、潘月樵、夏月珊等,他们为以后的戏曲改良积累了宝资的经验。从1919年“54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这段时期内,1些志之士对戏曲进行了改革。梅兰芳在“54"前夕演出了《邓粗姑》《1缕麻》等宣传民主思想的时装新戏,周信芳、程砚秋等也创作了不少的作品,“率先开始了中国戏曲艺术大写意与大写实相结合的机制。现代(争辉期)


新中国成立后,涌现了1批优秀剧目,如京剧《将相和》、《白蛇传》,评剧《秦香莲》,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昆剧《十5贯》等,著名历史学家吴晗还撰写了历史京剧《海瑞罢官》。戏曲艺术发展到今天,经过不同的时代,不断适应新时代、新观众的需要,保持和发扬民族传统的艺术特色,戏曲界提出的“现代化”与“戏曲化“的问题,已成为新的历史时期积极探讨和积极实践的问题。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