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肘鼓是什么戏剧演变?流行于潍坊、青岛和日照等地的茂腔,到底发源于哪里

本肘鼓是什么戏剧演变?


1、本肘鼓是什么戏剧演变?


本肘鼓是墨柳腔戏剧演变。流传于山东半岛地区的地方戏曲剧种柳腔,由民问说唱“本肘鼓“演变而成,距今已有 200 余年历史,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这是1种很古老的汉族戏曲剧中,刚开始发生是在清朝乾隆年间,从山东境内慢慢流传的本肘鼓基础上面逐渐演变过来的。主要是源于即墨西部的沽河流域,然后在胶东地区开始流传起来,相隔到现在已经有200多年的时间。


刚开始演唱的形式很简单,就是35个演员,然后搭配上1只手锣和手鼓,化妆的脸谱和服饰方面都没有很严格的规定,主要就是在集市村镇的街头巷尾进行演唱。


肘鼓子


山东。



2、流行于潍坊、青岛和日照等地的茂腔,到底发源于哪里


茂腔山东地方戏剧剧种之1,被誉为“胶东之花”。茂腔发源地:茂腔是流行于山东省潍坊、青岛、日照等地的传统地方戏曲,最初为民间哼唱的小调,称为“周姑调”,传说系因1周姓尼姑演唱而得名,又称“肘子鼓”,据说是因民间艺人肘悬小鼓拍击节奏演唱而得名。茂腔大约代道光年间已广泛流传于山东半岛1带,流传过程中吸收本地花鼓秧歌等唱腔和形式形成“本肘鼓”,意指本来的肘鼓子调,也可理解为本地流行的肘鼓子调。


茂腔归属于山东地方戏曲的“肘鼓子”系列,是在传统民间说唱形式“肘鼓子”(姑娘腔)的基础上,吸收花鼓秧歌的剧目及表演程式,逐步形成。



3、《本肘鼓》是什么剧?


墨柳腔,1个比较古老的汉族戏曲剧种。


它始于清朝乾隆年间,是从山东境内广泛流传的“本肘鼓”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源于即墨西部的沽河流域,流传于胶东地区,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清乾隆十3年(1748年),受水旱虫灾侵袭,即墨以西各县的民众背井离乡,来即墨乞讨者甚多。他们乞讨时演唱的家乡小调,被当地群众称“周姑子”,也称“肘鼓子”。


“本肘鼓”传到即墨后,许多当地群众学唱,学唱最多的地区是即墨西部沽河1带的刘家庄、吕戈庄、挪城、丰享庄等村庄。后来“本肘鼓”与即墨当地的汉族民间小曲、秧歌相互融合,声腔发生了变化,由说。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