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方面讲北方戏曲和南方戏曲的区别有哪些?我国传统戏曲,是去,是留?

从大方面讲北方戏曲和南方戏曲的区别有哪些?


1、从大方面讲北方戏曲和南方戏曲的区别有哪些?


我国最早形成的较完整的戏曲形式,1个是12世纪初叶,即北宋末至南宋初,在今浙江、福建等东南沿海出现的南戏,见于史料记载的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1是13世纪初叶,即金末元初,在今山西、河北等北方地区兴起的北杂剧。这两种戏曲形式,具有我国民族民间文学艺术传统所赋予的戏曲艺术形态的共同特征,同时也由于南北地域有别,赖以成长的社会条件不同,综合的艺术因素以及形成的过程有所不同,具有各自的形式特点。所以分别被称作南戏与北杂剧,从文献资料看,主要因为南戏演唱的曲调为南曲,北杂剧演唱的曲调为北曲,其全称应为南曲戏文和北曲杂剧。由此可知戏文、杂剧所歌之曲,在两种戏曲形式中的重要地位,并以此标志着它们之间的区别。南曲指在南方产生和流行的众多曲调;北曲指在北方产生和流行的众多曲调。南曲和北曲,都是演唱的歌曲,它们因方言和音乐的地域性区别,构成了我国南、北两大歌曲系统,广而言之也是南、北两个民间音乐的体系。历来对于南曲与北曲有不少的比较论述,主要表现在:在音阶上,南曲为5声音阶,即宫、商、角、徵、羽,北曲为7声音阶,即多了变宫、变徵两声;在旋律上,南曲多级进,蜿蜒转折,所谓声情多而词情少,北曲则多较大幅度的跳进,硬挺直截,所谓声情少而词情多;在风格上,有如明王骥德《曲律》所说:“北之沉雄,南之柔婉,可画地而知也。”这种南北曲之差异,主要与两地方言、南北音韵之不同,以及两地的民情习俗、审美好尚、文化传统有关。南曲与北曲的差异,早在民歌、词曲、民间歌舞、说唱艺术之中就已经存在了。后来才被由民间歌舞与说唱艺术基础上综合发展而成的戏曲艺术所继承,南曲与北曲也就成为南、北戏曲音乐的两大系统。南戏用南曲,北杂剧用北曲,成为南、北戏曲演唱的曲调,彼此以曲牌和曲牌联套的唱腔结构体制,构成自己的戏曲音乐形式。在艺术发展史上,南曲与北曲虽然曾经有过多次交流、影响、吸收、融合,但彼此的特点和风格仍然明显地保持在民歌、词曲、歌舞、说唱和戏曲艺术之中,至今犹然。



2、我国传统戏曲,是去,是留?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遗存最丰富、最具民族品格的艺术形式之1,戏曲集中华文化之大成,在世界艺术之林独树1帜。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戏曲艺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许多剧种正在逐步消失。据中国艺术研究院介绍,我国戏曲剧种已由20世纪60年代初的367个,锐减到目前的267个。


近年来,说起戏曲,总能听到1声声的长叹短吁。中国是个戏曲大国,1代又1代人从戏曲艺术中汲取营养,戏曲有过的辉煌,让人难忘。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戏曲的不断繁荣和发展,丰富了民族文化的艺术宝库。


如今,戏曲已经风光不再,戏曲统领城乡文化娱乐盟主的地位,亦不复存在。与此相伴随,戏曲剧种的处境则越来越令人担忧,而1些地方剧种,尤其是小剧种、稀有剧种濒临消亡或已经消亡的现象,更是引起广泛关注。


20年消失了上百个剧种


据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中心提供的1项最新调查资料表明,有文字记载和演出活动的剧种,1982年我国尚有394种,到了目前,还在舞台上演出的剧种只有100多种,能为大家稍稍熟知的剧种则不到50种。以戏曲资源丰富的山西省为例,新中国成立之初,这个省尚有54个地方剧种,但目前只有碗碗腔、眉户、道情、武乡秧歌、上党梆子、大同耍孩、河曲2人台等10多个剧种有专业剧团,其余只存在于民间班社,逢年过节,当地百姓操持吹打,自娱自乐。有些连民间班社也绝迹,像青阳腔、目连戏、赛戏、平阳花鼓戏、弦子腔等地方剧种永远退出了舞台,成为写在纸上的史料。


今年1直在福建、陕西、湖北等地调研全国剧种现状的刘文峰,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戏曲的专家,近日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全国戏曲剧种流失的速度惊人,有的地区平均2—3年就消失1个。许多地方,尤其是城市,很难听到、看到当地的戏曲演出,有的仅能从庙会上1睹芳容。在西安,8百里秦川滋养出的秦腔,是陕西的主要剧种,今天很难听到。“汉调桄桄”曾是陕西的9大剧种之1,原来流行于汉中、安康、川北、陇东1带,现在这里20岁以下的年轻人,不知当地还有这个剧种。在太原,也很难看到晋剧的演出。刘文峰说,不少剧种目前仅剩下1个剧团,这“天下第1团”的队伍逐渐扩大,而且是多年不从事商业演出,有的长达10年之久没有过完整的演出。大剧种尚且步履蹒跚,小剧种更是举步维艰,“梨园戏”几尽鼓绝,“打成戏”难以为继,“傩戏”鲜闻其音。


再过几年,几十年,许多剧种或许都只作为1种历史、1种博物馆里的纸上艺术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原生态的艺术形式则难觅其踪。


中国传统戏曲路在何方?


近来,中国媒体上有关传统戏曲的新闻多了起来。先是有新版的昆曲《1699·桃花扇》在北京亮相,这部戏改编自300年前的传统戏剧名著,以其动人的情节以及现代的舞台设计而引起轰动;接着,越剧在其诞生地----浙江迎来了百年诞辰,精彩的演出在当地掀起了不小的“越剧热”。不过,在看到传统戏曲在局部领域复兴的同时,中国戏曲界更为关心的话题是,传统戏剧怎样发展,才能迎合更多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下面,我们就来听听戏曲专家们是如何评说的。


昆曲、越剧都产生于中国的南方,而在中国传统戏曲中影响最大的京剧,则诞生于北方。京剧有200多年的历史了,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它不断吸纳其它艺术门类的精华,因而在全国广为流行,并被人们誉为“国剧”。


不可否认的是,“国剧”在今天依然面临着观众稀缺、特别是年轻观众不感兴趣的严峻局面,这也影响着青年艺人的择业取向,京剧人才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后继乏人的问题。北京京剧院院长王玉珍女士认为,传统戏曲要想在现代社会中获得新生,必须借鉴和尝试新的艺术手法。她说:


“作为京剧艺术来说,应该与时俱进。我们北京京剧院(也在)考虑如何使古老的传统的艺术能够跟上今天的时代的脉搏,这个也是我们京剧人探索的1个比较重大的课题。”


而中国京剧院2团的团长于魁智先生则认为,培养年轻观众群的问题尤为重要:


“艺术要发展,要流传,演员队伍的接班人很重要,观众‘接班’其实更为重要。具体来说,35岁以下的人很多对京剧是不了解的,怎样去宣传、去普及、去推广,去让他们对京剧不能说爱好,起码让他们产生点兴趣,这是我们这代京剧演员应该做的。”


我们刚才提到的在北京上演的昆曲《1699·桃花扇》,可以视为传统戏曲进行创新的1个例子。《桃花扇》是清代戏剧家孔尚任的作品,“1699”正是它的创作年代。《桃花扇》这部戏,反映的是改朝换代岁月里青年男女悲欢离合的故事,这样的情节,是很容易打动当代观众的。


去年,台湾作家白先勇先生针对大学生观众,打造了1个“青春版”的昆曲《牡丹亭》,着力渲染昆曲柔美的旋律和剧情中的爱情线索,在北京上演时颇受年轻人的欢迎。上个月,更新版本的《1699·桃花扇》上演了,这部戏在舞台视觉、服装设计上更加考究,舞台设计更让人有了1种耳目1新的感觉。


该剧导演田沁鑫女士说,戏曲创作应该在传统与现代融合上富于新意,尤其是在舞台空间处理上应有新的手法,新版的《1699·桃花扇》在唱腔上保持了传统,但在视觉形象、舞台造型方面迈出了探索的1步。她说:


“我还是希望在舞台视觉上有所突破,包括舞台的空间结构上有所突破。同时,在内容上我们更可能(做)的是,帮助《桃花扇》来寻找和挖掘出它已经散落或失传的古老唱段,努力把它补充起来,争取做到分寸适宜。”


昆曲的历史,至今已有600多年,被中国人称为“百戏之祖”,中国许多传统戏曲剧种的形成和发展,都受到过它的影响。昆曲的唱词华美,唱腔典雅,表演性强,19世纪以后,它发展成南方文人士大夫所喜爱的“高雅剧种”,但昆曲也因此脱离市民阶层,渐渐衰落。2001年5月,昆曲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首批“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谈到《1699·桃花扇》所作的创新尝试时,昆曲研究专家陈兆弘先生做了充分肯定。他认为,昆剧今天的创新会成为“明天的传统”。


“我们就要把昆曲原汁原味地在1部分剧团中保留下来,另1方面,我们要随着时代要创新,要革新。还要吸收我们现代新的剧种优秀的东西,甚至于国外戏曲的东西。(否则,昆曲)1旦失去群众的青睐,艺术再高雅,也没有生命力。”


与昆曲高雅的传统相反,同样诞生于南方的越剧,1直走的是“平民路线”。这点,即使到了今天也不例外----当昆曲把目光更多地投向城市观众的时候,越剧则把希望更多地寄托在农村观众身上。


杭州越剧院是1支充满活力的越剧团,上个世纪末,在越剧发展1度十分低靡的情况下,该剧团尝试“平民戏曲”的发展之路,特别注意到基层村镇中去培养观众群。杭州越剧院的院长侯军先生说:


“我们的立院之本就是打响‘平民戏曲’的品牌,坚持为观众演戏,让(基层)观众看到满意的好戏。我们选择的艺术道路是:面向演出市场,尽量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需要,既尊重老观众的欣赏习惯,又致力于争取新观众。”


1百年前,越剧诞生于浙江的农村地区,后来,1度在大都市上海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现在,越剧在许多大城市中的演出少人问津,而在农村地区的演出却非常火爆。』这也引发了戏曲界的思考:戏曲艺术的复兴,是应该定位在城市?还是应该定位在农村?


戏曲评论家、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周华斌先生认为,戏曲是1门大众艺术,在高雅与通俗的取向上不应有界线,各个剧种可根据自身特点寻找出路。他说:


“中国戏曲是全民族的,全民族的就是要面对全体群众的,农民有农民的需求,城市有城市的需求。今天,(传统戏曲)面对大众,按照不同的受众需要,可以有不同的做法。因为现在的文化,包括戏曲在内,是多元的时代,那么戏曲也可以朝多元的方向发展。”。



3、我国传统戏曲的知识


中国戏曲包括宋元南戏、元杂名句、明清传奇、近现代京剧和各种地方戏。中国古代戏曲主要指元明清戏曲,包括:宋元南戏、元杂剧和明清传奇。  中国5大戏曲剧是: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  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3百6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秦腔、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越调、曲剧、昆曲、粤剧、川剧、淮剧、晋剧、汉剧、湘剧、潮剧、闽剧、祁剧、莆仙戏、河北梆子、湖南花鼓、吕剧、花鼓戏、徽剧、沪剧、绍剧等6十多个剧种。  戏曲是汉族传统艺术之1,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载歌载舞,又说又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于1体,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1帜,其主要特点,以集汉族古典戏曲艺术大成的京剧为例,1是男扮女、女扮男;2是划分生、旦、净、丑4大行当;3是有夸张性的化装艺术--脸谱;4是“行头”(即戏曲服装和道具)有基本固定的式样和规格;5是利用“程式”进行表演。汉族的民族戏曲,从先秦的"俳优"、汉代的“百红”、唐代的“参军戏”、宋代的杂剧、南宋的南戏、元代的杂剧,1直到清代地方戏曲空前繁荣和京剧的形成,戏曲始终扎根于汉族民间,为人民所喜闻乐见。看戏至今仍然是汉族的主要娱乐活动之1。1般说来,北方人多喜看京剧,南方人则多爱好越剧,各种地方剧种都有其自己的观众对象。远离故土家乡的人甚至把听、看民族戏曲作为思念故乡的1种表现。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各种表演艺术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8百多年不断地丰富、更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编辑本段中国戏曲



1、始于离者,终于和  中国戏曲,是1种综合舞台艺术样式。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1种标准聚合在1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这些形式主要包括:诗、乐、舞。诗指其文学,乐指其音乐伴奏,舞指其表演。此外还包括舞台美术、服装、化妆等方面。而这些艺术因素在戏曲中都为了1个目的:演故事;都遵循1个原则:美。  



2、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中国戏曲之特点,1言以蔽之,“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清末学者王国维语)。戏曲与话剧,均为戏剧之属,都要通过演员扮演人物,运用对话和动作去表现1定长度的故事情节。所不同者,戏曲是运用音乐化的对话和舞蹈化的动作去表现现实生活的,即歌舞的手段。也即人们所熟知的“唱、念、做、打”。  



3、离形而取意,得意而忘形  中国戏曲的表现生活,运用了1种“取其意而弃其形”的方式,如中国画之写意山水,用纵横的笔势去体现生活中1切美好的事物。所以,戏曲舞台上才有了红脸的关羽,白脸的曹操;有了长歌当哭,长袖善舞;有了无花木之春色,无波涛之江河。  



4、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  中国戏曲作为1种舞台艺术,需要面对1个舞台之狭小与生活之博大的矛盾。戏曲并没有象话剧那样用“31律”的原则对生活进行挤压以便于表现。而是运用虚拟的手段,制造弹性的时空,又借助于演员生动的表演和观众的想象与理解,来完成对阔大天地的描画。所以,戏曲可以在明亮的灯光下制造出黑夜的假象,可以在空旷的舞台上驭马行舟。



4、中国传统戏曲是去是留?


中国传统戏曲是去,是留?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遗存最丰富、最具民族品格的艺术形式之1,戏曲集中华文化之大成,在世界艺术之林独树1帜。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戏曲艺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许多剧种正在逐步消失。据中国艺术研究院介绍,我国戏曲剧种已由20世纪60年代初的367个,锐减到目前的267个。


近年来,说起戏曲,总能听到1声声的长叹短吁。中国是个戏曲大国,1代又1代人从戏曲艺术中汲取营养,戏曲有过的辉煌,让人难忘。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戏曲的不断繁荣和发展,丰富了民族文化的艺术宝库。


如今,戏曲已经风光不再,戏曲统领城乡文化娱乐盟主的地位,亦不复存在。与此相伴随,戏曲剧种的处境则越来越令人担忧,而1些地方剧种,尤其是小剧种、稀有剧种濒临消亡或已经消亡的现象,更是引起广泛关注。


20年消失了上百个剧种


据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中心提供的1项最新调查资料表明,有文字记载和演出活动的剧种,1982年我国尚有394种,到了目前,还在舞台上演出的剧种只有100多种,能为大家稍稍熟知的剧种则不到50种。以戏曲资源丰富的山西省为例,新中国成立之初,这个省尚有54个地方剧种,但目前只有碗碗腔、眉户、道情、武乡秧歌、上党梆子、大同耍孩、河曲2人台等10多个剧种有专业剧团,其余只存在于民间班社,逢年过节,当地百姓操持吹打,自娱自乐。有些连民间班社也绝迹,像青阳腔、目连戏、赛戏、平阳花鼓戏、弦子腔等地方剧种永远退出了舞台,成为写在纸上的史料。


今年1直在福建、陕西、湖北等地调研全国剧种现状的刘文峰,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戏曲的专家,近日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全国戏曲剧种流失的速度惊人,有的地区平均2—3年就消失1个。许多地方,尤其是城市,很难听到、看到当地的戏曲演出,有的仅能从庙会上1睹芳容。在西安,8百里秦川滋养出的秦腔,是陕西的主要剧种,今天很难听到。“汉调桄桄”曾是陕西的9大剧种之1,原来流行于汉中、安康、川北、陇东1带,现在这里20岁以下的年轻人,不知当地还有这个剧种。在太原,也很难看到晋剧的演出。刘文峰说,不少剧种目前仅剩下1个剧团,这“天下第1团”的队伍逐渐扩大,而且是多年不从事商业演出,有的长达10年之久没有过完整的演出。大剧种尚且步履蹒跚,小剧种更是举步维艰,“梨园戏”几尽鼓绝,“打成戏”难以为继,“傩戏”鲜闻其音。


再过几年,几十年,许多剧种或许都只作为1种历史、1种博物馆里的纸上艺术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原生态的艺术形式则难觅其踪。


中国传统戏曲路在何方?


近来,中国媒体上有关传统戏曲的新闻多了起来。先是有新版的昆曲《1699·桃花扇》在北京亮相,这部戏改编自300年前的传统戏剧名著,以其动人的情节以及现代的舞台设计而引起轰动;接着,越剧在其诞生地----浙江迎来了百年诞辰,精彩的演出在当地掀起了不小的“越剧热”。不过,在看到传统戏曲在局部领域复兴的同时,中国戏曲界更为关心的话题是,传统戏剧怎样发展,才能迎合更多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下面,我们就来听听戏曲专家们是如何评说的。 


昆曲、越剧都产生于中国的南方,而在中国传统戏曲中影响最大的京剧,则诞生于北方。京剧有200多年的历史了,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它不断吸纳其它艺术门类的精华,因而在全国广为流行,并被人们誉为“国剧”。


不可否认的是,“国剧”在今天依然面临着观众稀缺、特别是年轻观众不感兴趣的严峻局面,这也影响着青年艺人的择业取向,京剧人才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后继乏人的问题。北京京剧院院长王玉珍女士认为,传统戏曲要想在现代社会中获得新生,必须借鉴和尝试新的艺术手法。她说: 


“作为京剧艺术来说,应该与时俱进。我们北京京剧院(也在)考虑如何使古老的传统的艺术能够跟上今天的时代的脉搏,这个也是我们京剧人探索的1个比较重大的课题。”


而中国京剧院2团的团长于魁智先生则认为,培养年轻观众群的问题尤为重要:  


“艺术要发展,要流传,演员队伍的接班人很重要,观众‘接班’其实更为重要。具体来说,35岁以下的人很多对京剧是不了解的,怎样去宣传、去普及、去推广,去让他们对京剧不能说爱好,起码让他们产生点兴趣,这是我们这代京剧演员应该做的。”


我们刚才提到的在北京上演的昆曲《1699·桃花扇》,可以视为传统戏曲进行创新的1个例子。《桃花扇》是清代戏剧家孔尚任的作品,“1699”正是它的创作年代。《桃花扇》这部戏,反映的是改朝换代岁月里青年男女悲欢离合的故事,这样的情节,是很容易打动当代观众的。


去年,台湾作家白先勇先生针对大学生观众,打造了1个“青春版”的昆曲《牡丹亭》,着力渲染昆曲柔美的旋律和剧情中的爱情线索,在北京上演时颇受年轻人的欢迎。上个月,更新版本的《1699·桃花扇》上演了,这部戏在舞台视觉、服装设计上更加考究,舞台设计更让人有了1种耳目1新的感觉。


该剧导演田沁鑫女士说,戏曲创作应该在传统与现代融合上富于新意,尤其是在舞台空间处理上应有新的手法,新版的《1699·桃花扇》在唱腔上保持了传统,但在视觉形象、舞台造型方面迈出了探索的1步。她说: 


“我还是希望在舞台视觉上有所突破,包括舞台的空间结构上有所突破。同时,在内容上我们更可能(做)的是,帮助《桃花扇》来寻找和挖掘出它已经散落或失传的古老唱段,努力把它补充起来,争取做到分寸适宜。” 


昆曲的历史,至今已有600多年,被中国人称为“百戏之祖”,中国许多传统戏曲剧种的形成和发展,都受到过它的影响。昆曲的唱词华美,唱腔典雅,表演性强,19世纪以后,它发展成南方文人士大夫所喜爱的“高雅剧种”,但昆曲也因此脱离市民阶层,渐渐衰落。2001年5月,昆曲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首批“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谈到《1699·桃花扇》所作的创新尝试时,昆曲研究专家陈兆弘先生做了充分肯定。他认为,昆剧今天的创新会成为“明天的传统”。 


“我们就要把昆曲原汁原味地在1部分剧团中保留下来,另1方面,我们要随着时代要创新,要革新。还要吸收我们现代新的剧种优秀的东西,甚至于国外戏曲的东西。(否则,昆曲)1旦失去群众的青睐,艺术再高雅,也没有生命力。” 


与昆曲高雅的传统相反,同样诞生于南方的越剧,1直走的是“平民路线”。这点,即使到了今天也不例外----当昆曲把目光更多地投向城市观众的时候,越剧则把希望更多地寄托在农村观众身上。


杭州越剧院是1支充满活力的越剧团,上个世纪末,在越剧发展1度十分低靡的情况下,该剧团尝试“平民戏曲”的发展之路,特别注意到基层村镇中去培养观众群。杭州越剧院的院长侯军先生说: 


“我们的立院之本就是打响‘平民戏曲’的品牌,坚持为观众演戏,让(基层)观众看到满意的好戏。我们选择的艺术道路是:面向演出市场,尽量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需要,既尊重老观众的欣赏习惯,又致力于争取新观众。”


1百年前,越剧诞生于浙江的农村地区,后来,1度在大都市上海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现在,越剧在许多大城市中的演出少人问津,而在农村地区的演出却非常火爆。』这也引发了戏曲界的思考:戏曲艺术的复兴,是应该定位在城市?还是应该定位在农村?


戏曲评论家、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周华斌先生认为,戏曲是1门大众艺术,在高雅与通俗的取向上不应有界线,各个剧种可根据自身特点寻找出路。他说: 


“中国戏曲是全民族的,全民族的就是要面对全体群众的,农民有农民的需求,城市有城市的需求。今天,(传统戏曲)面对大众,按照不同的受众需要,可以有不同的做法。因为现在的文化,包括戏曲在内,是多元的时代,那么戏曲也可以朝多元的方向发展。”。



5、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之1,剧种繁多有趣,下列关于“4”的描述正确的是( )。


B C解析:本题考查人文历史。A项错误,元曲4大悲剧分别是: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以及纪君祥的《赵氏孤儿》。《望江亭》是元代杂剧家关汉卿所作,全文描写了谭记儿在望江亭内设计对付权贵杨衙内的故事,表现了谭记儿的机智。B项正确,临川4梦,又称玉茗堂4梦,指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4剧的合称。前两个是儿女风情戏,后两个是社会风情剧。C项正确,南戏是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在中国南方地区最早兴起的传统戏曲剧种。元代南戏著名的作品《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被后人称为4大南戏。D项错误,元曲的4大爱情剧分别是:王实甫的《西厢记》、关汉卿的《拜月亭》、白朴的《墙头马上》以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救风尘》是元代杂剧家关汉卿所作,讲述1个名为赵盼儿的风尘女子利用“风月”救出另1个风尘女子宋引章的故事。故正确答案为BC。



6、北方戏曲有哪些,南方戏曲有哪些


北方有晋剧、蒲州梆子、秦腔等;南方有粤剧、滇剧等。
1、晋剧晋剧即为山西梆子,是中国北方的1个重要戏剧剧种,也叫中路戏,中国传统戏曲。因兴起于山西中部的汾阳、孝义、祁县、太谷及太原而得名。晋剧特点是旋律婉转、流畅,曲调优美、圆润、亲切,道白清晰,具有晋中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自己独特风格。2006年5月20日,晋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1批国家级非物明销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为Ⅳ-18。
2、蒲州梆子蒲州颂槐袜梆子,山西省临汾市、运城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1。蒲州梆子,因发源于古蒲州而得名。晋中和晋北称之为“南路梆子”或“南路戏”,上党称“西府戏”,河南称“西戏”,在陕西省、甘肃省西北1带称“晋腔”、“蒲戏”、“山西梆子”、“梆子腔"。蒲州梆子音调高亢,擅长于表现慷慨悲壮的历史题材故事。音乐和表演艺术传统深厚,尤以要帽翅、翎子、甩发等特技见长。 2006年5月,蒲州梆子被列入第1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戏剧类,项目编号Ⅳ-19。
3、秦腔秦腔(Qinqiang Opera), 别称梆子腔,中国西北地区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1。古时陕西、甘肃1带属秦国,所以称之为“秦腔”。因为早期秦腔演出时,常用枣木梆子敲击伴奏,故又名“梆子腔”。秦腔成形后,流传全国各地,因其整套成熟、完整的表演体系,对各地的剧种产生了不同程度的 影响,并直接影响了梆子腔成为梆子腔剧种的始祖。秦腔的表演技艺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技巧丰富。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1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遗编号:Ⅳ-16。
4、粤剧粤剧(Cantonese Opera),又称“广东大戏”或者“大戏”,广东传统戏曲之1,源自南戏,流行广东、广西两省和港、澳地区,在国外操粤语的华裔聚居区也时有演出。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糅合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的表演艺术。粤剧每1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 粤剧名列于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1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2009年9月30日,粤剧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滇剧滇剧是云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1。丝弦(源于较早的秦腔)、襄阳(源于汉调襄河派)、胡琴(源于徽调)等声腔于明末至清乾隆年间先后传入云南而逐渐发展形成的,流行于云南9十多个县市的广野激大地区和4川、贵州的部分地区。2008年6月7日,云南省滇剧院、玉溪市滇剧团、昆明市联合申报的“滇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2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序号:733 Ⅳ-132。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晋剧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蒲州梆子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秦腔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粤剧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滇剧。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