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剧种与发源地各是什么?中国八大戏曲剧种是哪些?

戏曲剧种与发源地各是什么?


1、戏曲剧种与发源地各是什么?


北京——京剧


河北——评剧、河北梆子


山西——晋剧、北路梆子、蒲剧、上党梆子


内蒙古——2人台、漫瀚剧


辽宁——喇叭戏、辽南戏(辽剧)


吉林——吉剧、新城戏、黄龙戏


黑龙江——龙江剧


陕西——秦腔、碗碗腔、眉户


甘肃——陇剧


宁夏——花儿剧


青海——青海平弦戏


新疆——曲子戏


山东——吕剧、山东梆子、柳子戏


河南——豫剧、越调、河南曲剧


江苏——昆曲、淮剧、扬剧、锡剧、苏剧


安徽——黄梅戏、徽剧、庐剧、泗州戏、坠子戏、凤阳花鼓戏


上海——沪剧、滑稽戏


浙江——越剧、婺剧、绍剧、瓯剧、甬剧


江西——赣剧、弋阳腔、南昌采茶戏、赣南采茶戏


福建——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闽剧、芗剧


广东——粤剧、潮剧、正字戏、广东汉剧、西秦戏、梅山山歌剧


台湾——歌仔戏 海南——琼剧、海南人偶剧


广西——桂剧、彩调、壮剧


湖南——湘剧、祁剧、巴陵戏、湖南花鼓戏


湖北——汉剧、楚剧、荆州花鼓戏


4川——川剧


云南——滇剧、云南花灯戏、傣剧、白剧、彝剧


贵州——黔剧、贵州花灯戏


西藏——藏剧。



2、中国8大戏曲剧种是哪些?


中国8大戏曲剧种是评剧、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秦腔、昆剧、晋剧。详细介绍:评剧流行于北京、天津和华北、东北各省,它源自河北东部1带的“莲花落”,并吸收京剧、河北梆子、皮影、大鼓等音乐和表演发展而形成的。这个剧种从农村进入城市后,受到话剧和京剧的影响演了许多新戏,擅于表现小市民生活。唱词通俗易懂,唱腔口语化,吐字清晰易解,生活气息浓厚。京剧流行全国,影响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剧种。它的前身为徽调,通称毕碰皮簧戏,曾1度称为“平剧”,后改称京剧。表演上歌舞并重,融合了武术技巧,多用虚拟性动作、节奏感强手穗谈,创造了许多程式性的表演动作。演唱时讲究行腔吐字,念白具有音乐性,在唱、念、做、打方面自成京剧艺术体系,对各地剧种影响很大。豫剧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所以称豫剧。豫剧在安徽北部地区称梆剧,山东、江苏的部分地区仍称梆子戏。 豫剧的流行区域主要在黄河、淮河流域。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北京、山西、陕西、4川、甘肃、青海、新疆、台湾等省区市都有专业豫剧团的分布,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越剧江南流行较广、深受群众欢迎的地方戏曲之1。发源于浙江1带,即古越国所在地,故名越剧,已有78十年的历史,是由说唱艺术“落地唱书”发展而成的。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地方色彩。黄梅戏安徽省地方剧种,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族誉。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部分地区,以黄梅采茶调为主的民间歌舞基础发展而成。初以演出两小戏、3小戏见长,后受青阳腔和徽调影响,逐渐发展为演出完本大戏。它的唱腔保存民歌本色,委婉动人,在表演上保持载歌载舞的特点,生活气息浓厚。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的最大剧种。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秦腔源于古代陕西、甘肃1带的民间歌舞,经历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是相当古老的剧种。昆剧我国的古老剧种,又称昆山腔,流行于江苏昆山1带。嘉靖年间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吸取海盐腔、戈阳腔的长处,对昆腔加以改革,创造闻名的水磨腔,使昆曲音乐获得很大的发展。昆曲有1套完整的表演体系和独特声腔系统,曲调清新婉转,表演优美动人。昆剧的音乐曲牌、表演舞蹈对其他剧种影响很大。晋剧即中路梆子,是山西省的代表剧种,为山西省的4大梆子之1,它的活动地区在山西中部,尤其是在太原附近、晋中1带。中路梆子的特点是旋律婉转、流畅,曲调优美、圆润、亲切,道白清晰,具有晋中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风格。



3、中国各大戏曲剧种的特色是什么?


京剧是中国戏曲曲种之1,发源于十9世纪中期的都城北平,并于清朝宫廷内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其腔调以西皮和2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1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1些连台本戏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7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4大行。


豫剧


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所以称豫剧。豫剧在安徽北部地区称梆剧,山东、江苏的部分地区仍称梆子戏。 豫剧的流行区域主要在黄河、淮河流域。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北京、山西、陕西、4川、甘肃、青海、新疆、台湾等省区市都有专业豫剧团的分布,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


评剧


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形成于唐山,故又名“唐山落子”。民国十2年(1923),创建该剧种的警世戏社在天津演出时,因其上演剧多有“惩恶扬善”、“警世化人”、“评古论今”之新意,纳名宿吕海寰建议,改称“评剧”;民国2十5年名伶白玉霜在上海拍影版《海棠红》,新闻界将评剧之称谓载于《大公报》,从此评剧的名字广泛传播于全国。 评剧源于冀东民间歌舞“秧歌”,秧歌是民间农历新正花会活动中的主要形式之1,由双人彩扮,对歌对舞,群体伴唱伴舞,锣鼓击节,唢呐或丝竹配乐伴奏,以歌唱民间生活故事、历史人物、4季风光为主要内容。


越剧


它的前身是流行于浙江嵊县1带的“落地唱书”,至3十年代逐步发展成为“女子绍兴文戏”。


4十年代初女子越剧在上海蓬勃发展,在艺术上吸取了昆剧、话剧的营养,逐渐成熟。以尹桂芳、徐玉兰、王文娟、袁雪芬为代表的老1辈艺术家,较早地受到了中国共(蟹)产(蟹)党的关怀,在体制和艺术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新编越剧《祥林嫂》的演出是越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正是这批老艺术家的勇于改革、积极创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条件,博采众长,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逐渐形成了各具艺术特色的越剧流派。


莆仙戏


莆仙戏是福建的古老剧种之1,莆仙戏原名“兴化戏”,流行于古称兴化的莆田、仙游2县及闽中、闽南的兴化方言地区。其戏班足迹遍及福州、厦门、晋江、龙溪、3明等地市和海外华侨聚居地。据考证,它是在古代“百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它表演古朴优雅,不少动作深受木偶戏影响,富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其唱腔丰富,综合了莆仙的民间歌谣俚曲、十音8乐、佛曲法曲、宋元词曲和大曲歌舞的艺术特点,用方言演唱,具有浓厚地方色彩,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戏音乐元素,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


潮剧


潮州戏、潮音戏、潮调、潮州白字戏、潮曲,主要流行于潮州方言区,是用潮州话演唱的1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距今已有440多年历史的古老剧种,被称为戏曲活化石。潮剧在国内主要流布在广东东部、福建闽南漳州地区的云霄县、东山县、诏安县及平和县等,广泛流行于香港、东南亚、上海、以及西方许多国家和地区,泰国曾经是潮剧在全球的发展中心,现还有泰语潮剧,凡有潮州人的地方就有潮音。潮剧经常在庙会上演出,表示于对“老爷”(指 神明)的尊敬,老百姓也喜爱在非常热闹的氛围下观看,使节日气氛更加浓重,因此,潮剧要比其它剧种更具浓郁的民俗色彩。


淮剧


又名江淮戏,流行于江苏、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区。淮剧是距今已在2百余年的老剧种,早在清代中叶,江苏盐阜(盐城和阜宁)、清淮宝(淮安和宝应)1带流行着1种由家民号子和田歌雷雷腔、栽秧调发展而成的说唱形式门叹词,形式为1人单唱或2人对唱,仅以竹板击节。后与苏北民间酬神的香火戏结合,称为江北小戏。之后,又受徽剧和京剧的影响,在唱腔、表演和剧目等方面逐渐丰富,形成淮剧。淮剧语言是以今建湖县的方言为基调,经过戏曲化而形成的1种舞台语言。淮剧语言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20个韵部。淮剧的唱腔音乐属板腔体,以[淮调]、[拉调]、[自由调]为3大主调。[淮调]高亢激越,诉说性强,大多用于叙事。拉调委婉细腻,线条清新,适用于抒情性的场景;[自由调]旋律流畅,可塑性大,具有综合性的表现性能。围绕3大主调而派生出来的1些曲调,如1字腔、叶字调、穿十字、南昌调、下河调、淮悲调、大悲调等。  淮剧《1江春水向东流》


昆曲


昆曲是我国的古老剧种,约在元末明初形成于江苏昆山1带,又称“昆山腔”。明代嘉靖时期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进行了重大改革。他吸收了南曲诸种唱腔和金元北曲中的音律唱法,以及江南的民间小曲等多种艺术成分,创造出1种轻柔委婉的“水磨腔”。


秦腔


又称乱弹,是中国戏曲曲种之1,源于西秦腔,如今流行于中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其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得名,陕西话发音尤为妙),是中国戏曲4大声腔中最古老、最丰富、最庞大的声腔体系。秦腔创造了中国戏曲音乐中板式变化的结构方法,是最早的板腔体声腔,也是梆子腔(乱弹)系统的母体。现在北方各地梆子戏虽然风格与秦腔有很大不同,但在音调和伴奏上都保持着共同的特征。


苏州评弹


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弹词的总称。它产生并流行于苏州及江、浙、沪1带,用苏州方言演唱。评弹的历史悠久,清乾隆时期已颇流行。



4、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完成共348个山西38个最多吗?


北京12月26日电记者从文化部今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经过2年时间,文化部现已完成对全国地方戏曲剧种的普查工作,目前普查数据已全部入库。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办发〔2015〕52号)要求,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在中宣部指导下,报经国家统计局备案同意,由文化部负责组织开展。据介绍,本次普查的标准时间为2015年8月31日。截止2015年8月31日,全国有348个剧种,其中分布区域在2个省区市以上(含)的剧种48个,分布区域仅限1个省区市的剧种300个。各省(区、市)现有剧种数量为:北京8个、天津5个、河北36个、山西38个、内蒙古14个、辽宁6个、吉林8个、黑龙江5个、上海9个、江苏20个、浙江16个、安徽31个、福建23个、江西26个、山东28个、河南25个、湖北26个、湖南20个、广东16个、广西21个、海南3个、重庆6个、4川11个 、贵州10个、云南18个、西藏6个、陕西26个、甘肃13个、青海7个、宁夏7个、新疆6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个。全国参加本次普查的戏曲演出团体共有10278个,其中国办团体1524个、民营团体(含民间班社)8754个。348个剧种中,共241个剧种拥有国办团体,其中120个剧种仅有1个国办团体;共107个剧种无国办团体,仅有民营团体或民间班社,其中70个剧种仅有民间班社。发布会上,文化部艺术司巡视员、副司长明文军向记者介绍,本次普查以《中国戏曲志》《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为基本参照,以中国艺术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戏曲剧种认定标准》为剧种认定依据,以国家统计局《全国文化文物统计报表制度》(国统制〔2011〕102号)为报表统计依据,制定了普查的剧种标准、分类标准、数据标准、图片标准、统计标准等,设计了普查数据表,获得国家统计局备案文号(国统办函〔2015〕365号),全套表格由《戏曲剧种数据表》《演出团体数据表》《人才情况数据表》等13个分表组成。在此基础上,编写填表说明,发布普查样本(福建省)。全国普查办开发建设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信息平台,用于普查基础数据的录入、报送、审核、管理、查询检索等。截止2017年6月30日,全国普查基础数据复核工作已完成,所有数据正式入库。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平台共收入表格111406份、图片46555张。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普查共有17种剧种未收入《中国戏曲志》,但增补至本次普查名录之中。如曾经流行,后1度衰微,现重新恢复的剧种蛤蟆嗡;因地域及声腔音乐形态的差异,从原有剧种中分立而出,作为独立剧种的怀安软秧歌、弦子腔、沙东落子、扽腔等。与此同时,也有60个剧种曾收入《中国戏曲志》,但未收入本次普查名录。如在20世纪
8、9十年代编纂《中国戏曲志》前便已消亡,却被收入戏曲志的剧种淮红戏、丁丁腔、天津曲艺剧、文明戏、南方歌剧、山东乱弹、朱春、清戏、昆弋、满族8角鼓戏、京腔等;无任何演出团体,无艺人或有个别艺人,且无传承、无演出活动的剧种小落子、碰板调、2呼噜、南词调、渔家乐、维吾尔剧、吉安戏等。由于本次普查的标准时间是2015年8月31日,从2015年8月31日到现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情况可能又发生了1些变化。对此,明文军指出,全国地方戏曲剧种的生存发展是1个动态过程,今后,文化部还将不定期组织开展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通过普查,全面、及时、准确的掌握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情况,实现文化行政部门对各地戏曲文化资源的动态化、科学化管理,更好促进戏曲艺术繁荣发展。



5、几个主要戏曲剧种及简介




6、中国5大戏曲剧种:京剧、豫剧、越剧、评剧、黄梅戏的各自特点是什么


京剧是中国戏曲曲种之1,发源于十9世纪中期的都城北平,并于清朝宫廷内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其腔调以西皮和2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1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1些连台本戏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7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4大行。


豫剧


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所以称豫剧。豫剧在安徽北部地区称梆剧,山东、江苏的部分地区仍称梆子戏。 豫剧的流行区域主要在黄河、淮河流域。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北京、山西、陕西、4川、甘肃、青海、新疆、台湾等省区市都有专业豫剧团的分布,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


评剧


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形成于唐山,故又名“唐山落子”。民国十2年(1923),创建该剧种的警世戏社在天津演出时,因其上演剧多有“惩恶扬善”、“警世化人”、“评古论今”之新意,纳名宿吕海寰建议,改称“评剧”;民国2十5年名伶白玉霜在上海拍影版《海棠红》,新闻界将评剧之称谓载于《大公报》,从此评剧的名字广泛传播于全国。 评剧源于冀东民间歌舞“秧歌”,秧歌是民间农历新正花会活动中的主要形式之1,由双人彩扮,对歌对舞,群体伴唱伴舞,锣鼓击节,唢呐或丝竹配乐伴奏,以歌唱民间生活故事、历史人物、4季风光为主要内容。


越剧


它的前身是流行于浙江嵊县1带的“落地唱书”,至3十年代逐步发展成为“女子绍兴文戏”。


4十年代初女子越剧在上海蓬勃发展,在艺术上吸取了昆剧、话剧的营养,逐渐成熟。以尹桂芳、徐玉兰、王文娟、袁雪芬为代表的老1辈艺术家,较早地受到了中国共(蟹)产(蟹)党的关怀,在体制和艺术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新编越剧《祥林嫂》的演出是越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正是这批老艺术家的勇于改革、积极创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条件,博采众长,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逐渐形成了各具艺术特色的越剧流派。


莆仙戏


莆仙戏是福建的古老剧种之1,莆仙戏原名“兴化戏”,流行于古称兴化的莆田、仙游2县及闽中、闽南的兴化方言地区。其戏班足迹遍及福州、厦门、晋江、龙溪、3明等地市和海外华侨聚居地。据考证,它是在古代“百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它表演古朴优雅,不少动作深受木偶戏影响,富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其唱腔丰富,综合了莆仙的民间歌谣俚曲、十音8乐、佛曲法曲、宋元词曲和大曲歌舞的艺术特点,用方言演唱,具有浓厚地方色彩,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戏音乐元素,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


潮剧


潮州戏、潮音戏、潮调、潮州白字戏、潮曲,主要流行于潮州方言区,是用潮州话演唱的1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距今已有440多年历史的古老剧种,被称为戏曲活化石。潮剧在国内主要流布在广东东部、福建闽南漳州地区的云霄县、东山县、诏安县及平和县等,广泛流行于香港、东南亚、上海、以及西方许多国家和地区,泰国曾经是潮剧在全球的发展中心,现还有泰语潮剧,凡有潮州人的地方就有潮音。潮剧经常在庙会上演出,表示于对“老爷”(指 神明)的尊敬,老百姓也喜爱在非常热闹的氛围下观看,使节日气氛更加浓重,因此,潮剧要比其它剧种更具浓郁的民俗色彩。


淮剧


又名江淮戏,流行于江苏、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区。淮剧是距今已在2百余年的老剧种,早在清代中叶,江苏盐阜(盐城和阜宁)、清淮宝(淮安和宝应)1带流行着1种由家民号子和田歌雷雷腔、栽秧调发展而成的说唱形式门叹词,形式为1人单唱或2人对唱,仅以竹板击节。后与苏北民间酬神的香火戏结合,称为江北小戏。之后,又受徽剧和京剧的影响,在唱腔、表演和剧目等方面逐渐丰富,形成淮剧。淮剧语言是以今建湖县的方言为基调,经过戏曲化而形成的1种舞台语言。淮剧语言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20个韵部。淮剧的唱腔音乐属板腔体,以[淮调]、[拉调]、[自由调]为3大主调。[淮调]高亢激越,诉说性强,大多用于叙事。拉调委婉细腻,线条清新,适用于抒情性的场景;[自由调]旋律流畅,可塑性大,具有综合性的表现性能。围绕3大主调而派生出来的1些曲调,如1字腔、叶字调、穿十字、南昌调、下河调、淮悲调、大悲调等。  淮剧《1江春水向东流》


昆曲


昆曲是我国的古老剧种,约在元末明初形成于江苏昆山1带,又称“昆山腔”。明代嘉靖时期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进行了重大改革。他吸收了南曲诸种唱腔和金元北曲中的音律唱法,以及江南的民间小曲等多种艺术成分,创造出1种轻柔委婉的“水磨腔”。


秦腔


又称乱弹,是中国戏曲曲种之1,源于西秦腔,如今流行于中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其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得名,陕西话发音尤为妙),是中国戏曲4大声腔中最古老、最丰富、最庞大的声腔体系。秦腔创造了中国戏曲音乐中板式变化的结构方法,是最早的板腔体声腔,也是梆子腔(乱弹)系统的母体。现在北方各地梆子戏虽然风格与秦腔有很大不同,但在音调和伴奏上都保持着共同的特征。


苏州评弹


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弹词的总称。它产生并流行于苏州及江、浙、沪1带,用苏州方言演唱。评弹的历史悠久,清乾隆时期已颇流行。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