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秦香莲各属于戏曲表演的四大行当的哪一行?中国戏曲中包公属于什么角色?
1、包公、秦香莲各属于戏曲表演的4大行当的哪1行?
包公属京剧里的 净行 俗称花脸. 净行又分为:
1、正净(重唱功 ,称铜锤 、黑头)、
2、 架子花(重工架)、
3、 武净(又名武2花)等3类。 正净1般是以唱工为主,所以又叫唱工花脸。唱工花脸还有两个专门名称:铜锤和黑头。这两个名称与两个人物有徐彦昭和包公。京戏《2进宫》里的花脸徐彦昭,他是典型的唱工花脸,手里拿1柄铜锤,所以人们就把铜锤作为唱工花脸的代名词了。另外,京剧里的包公戏都以唱工繁重见长,例如《打龙袍》、《赤桑镇》、《铡美案》等戏。而且戏里的包公都勾着黑脸,因此黑头也就成为唱工花脸的代名词了。另外,像《草桥关》里的铫期、《白良关》里的尉迟恭、《牧虎关》里的高旺,还有《大回朝》里的闻太师等,都是以唱工为主的花脸戏,都属于所谓正净的范畴。副净是架子花脸和2花脸的统称。架子花脸的范围特别广,以工架、念白、表演为主。当然也得有点唱工基础。比如《连环套·盗御马》,前半截《连环套·坐寨》是重唱工的,《盗御马》是工架与唱工并重的,最后《拜山》1折又是念白与工架并重的。所以演架子花的人,既要有很深厚的武功底子,又要善于表演,善于念白,还要能唱,并要有优美的工架。架子花脸的剧目相当多,像张飞的戏、牛皋的戏、李逵的戏、焦赞的戏、绝大多数的曹操戏,还有像《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里的马谡、《取洛阳》里的马武、《十3妹》里的邓9公、《审潘洪》里的潘洪、《李慧娘》里的贾似道、《群英会》里的黄盖、《法门寺》里的刘瑾、《连环套·盗御马》里的窦尔敦等等都是属于架子花脸的范畴。特别值得说1下的是曹操戏,化妆勾水白脸的,不用1般的油彩,而是用水粉加上1些黑笔道勾成水白脸的,这就是所谓奸臣脸,以曹操为最典型。实际上不止曹操1个人,很多历史上的奸臣,像赵高、董卓、贾似道、严嵩等,都是勾的水白脸。所以水白脸就形成了1种典型,只要勾这种脸,就1定是坏人。这样的角色都由架子花脸来应工。2花脸的戏比较少。虽然也勾同样的脸谱,可是表演风格有时近似丑角,有时候还扮演1些诙谐狡猾的角色。例如《法门寺》里的刘彪、《武松打店》里的大解差这类的角色。武净又叫武2花,或者叫摔打花脸。这种花脸只重武打,不重唱、念。最初有些武净戏的演法也比较讲究工架、表演、说白,如(铁笼山)的姜维、《4平山》的李元霸,包括《艳阳楼》的高登等,都是由武净来扮演的。但由于这些戏后来都由武生兼演了,武净反而慢慢没人演了。还有1些戏,如《青石山》的周仓、《定军山》的夏侯渊,还有《长板坡》的张飞、《恶虎村》的濮天雕,这些本来也是由武净扮演的,后来慢慢地都由架子花来演,武净戏的范围也就越来越窄了。现在剩下的如《白水滩》的青面虎、《竹林计》的余洪、《挑华车》的黑风利等,这些还属于武净的范畴。在正净和架子花之间,架子花是注重表演、工架和念白,正净是以唱工为主,除此以外,还有1些具体的区别。比如,由于行当不同,正净在生气的时候只能从鼻子里发出“哼恩……”这样类似颤抖的鼻音(内行俗话戏称“狗护食”),而架子花在生气的时候,就用另外1种方式,就是打“哇呀呀……”这种细微分别,—般外行是不知道的。正净要是打了“哇呀呀……”的话,那就成为笑话了。 秦香莲属 旦 分为花旦,老旦,青衣,武旦,刀马旦等。秦香莲属于旦里的青衣。 青衣在旦行里占着最主要的位置,所以叫正旦,青衣扮演的1般都是端庄、严肃、正派的人物,大多数是贤妻良母,或者旧社会的贞节烈女之类的人物。年龄1般都是由青年到中年。青衣表演上的特点是以唱工为主,动作幅度比较小,行动比较稳重。念白都是念韵白,1般不念京白,而且唱工相当繁重。典型的青衣戏例如《白蛇传》最后的1折《祭塔》,还有《祭江》,《2进宫》的李艳妃,《3娘教子》的王春娥,《春秋配》的姜秋莲,《贺后骂殿》的贺后等都是青衣扮演的。 这些戏基本上都是坐着唱,没有什么繁重的表演,是比较典型的、标准的青衣戏。当然有些青衣戏也是唱、念、做并重的,比如像《宇宙锋》里的赵艳容,《3击掌》里的王宝钏,《汾河湾》里的柳迎春,《宝莲灯》里的王桂英等。要求唱、念、做并重。从服装上看,青衣穿青褶子为多,所以青衣的另外1个名称也叫青衫,简称衫子。有的青衣,虽然也穿女蟒,或者穿宫衣,不管穿什么,除了蟒和宫衣是固定的式样花色以外,1般的褶子,色彩都比较素雅。在京戏里,像《红鬃烈马》的王宝钏,《汾河湾》的柳迎春,《6月雪》的窦娥,《5龙诈》(即《井台会》)的李3娘,《铡美案》的秦香莲,《春秋配》的姜秋莲,《骂殿》的贺后,《法门寺》的宋巧姣,《浣纱记》的浣纱女等,都是属于青衣范畴的角色。1般走在舞台上表演妇女1般的正常姿态,不管坐着、站着,或走路都要求1只手横着,捂着胸口和肚子中间的1块,1只手耷拉在身子旁边,而且永远要慢条斯理的,或坐,或走,经常要保持这样1种姿态。 唱 (大致上讲分两种 西皮和2黄) 念 (念白,京白和韵白,但主要是韵白) 做( 讲是1些做派的表演) 打(青衣打的而后内少,但不代表没有,比如杨门女将这出戏中的穆桂英属于 青衣行当,需要武打的东西) 舞(比如水袖 折扇 团扇 舞剑 ) 手 (指法,兰花指流水指......) 眼 (眼随手走,亮相也需要眼) 身 (身段) 法 步 (台步 圆场) 另外,还有水袖功等.。
2、中国戏曲中包公属于什么角色?
净角:大花脸、唱工花脸、铜锤花脸、黑头。正净 俗称“大花脸”。因以唱功为主,又称“唱功花脸”。《2进宫》中的徐延昭是典型的唱功花脸,因他手执铜锤,所以,“铜锤花脸”又成为唱功花脸的代名词。在众多的包公戏中,唱功也很繁重,因包公是勾画黑色脸谱的代表人物,所以,“黑头”也成为唱功花脸的代称。正净扮演的人物多是性格刚正的正面角色,如《2进宫》中的徐延昭、《铡美案》中的包拯、《赵氏孤儿》中的魏绛等。
3、包公,进京,赶考,的,戏曲,名字,叫,什么?
我看过的有《遇皇后》、《打龙袍》、《双包案》、 《铡美案》、铡包勉,《探阴山》《赤桑镇》、《 智斩鲁斋郎》、《乌盆记》 、《铡判官》,狸猫换太子,回龙传,。
4、在河南戏曲里,包公的戏曲有哪些?
河南戏曲的包公戏: 《包青天》《铡包勉》《铡美案》《铡郭槐》《探阴山》《2探阴山》《铡赵王》《包公赔情》《打龙袍》《包公赶驴》《包公卖铡》《包公戏娘娘》《秦香莲》《2下陈州》《包公审案》《包公辞朝》《小包公》《包公误》《包公案》《包公坐监》《打銮驾》《包公招亲》《包公说媒》。
5、包公叫什么
包拯(公元999-公元1062) 近千年来,包公在历代人民的心目中,1直是刚正不阿,为民请命的包青天。今天,包公的形象仍然活跃于戏曲、小说和民间传说里。 官场生涯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出身于官僚家庭。生于北宋咸平2年(999年)。在《铡包勉》和《包公赔情》等 戏曲里,说包拯从小受父母遗弃,由包拯大嫂带养成人,这不符合历史实际。事实上,包拯的幼少年时代,深受父母宠爱和教养。包拯长大后,也极为孝顺父母。与包拯同时代的欧阳修,曾经弹 劾包拯“素少学问”。这里的“学问”,主要不是指读书和文化水平,而是指不懂人情世故。欧阳修其实不是贬低包拯,而是认为包拯“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晚有直节,著在朝廷”,应该给他以 更合适、恰当的官职。 包拯的青少年时代,也曾刻苦读书,所以在他2十9岁时,终于考中了进士甲科。按照宋朝规定,考取进士之后,便可以做官。包拯被派到建昌县(今江西水修)任职。但包拯认为父母亲年事已高,应该尽孝奉养双亲,因而请求回到安徽,在和州(今安徽和县)做官。但是,父母亲希望儿子在自己身边,包拯便决定辞职回家,在家孝敬父母多年,直到双亲去世,包拯守丧期满,仍不想离开故土。当时,这种封建孝道,受到家乡人的称道。近年,安徽合肥发现了1块包拯为父亲包令仪立的神道碑。碑上阴刻篆书“宋故赠刑部侍郎包公神道碑”十2字。这既是包拯留下的珍贵文物,又是他力尽孝道的见证。 由于家乡父老的劝告,包拯才离开家乡,离开父母灵地,到天长县(今安徽天长)任知县。这时,包拯已是4十岁左右的中年人。康定元年(1040年),包拯又出知端州(今广东肇庆)。端州出产1种有名的砚台,叫端砚。端砚每年要向朝廷进贡。由于当地官吏和豪绅等层层加码克扣,端砚的产量虽多,却变成了百姓的沉重负担。包拯下令豪强官吏,不得贪污,只能按规定数量,向朝廷进贡。而他自己,直到离开端州,也不曾想要1方端砚。 或许由于包拯这种铁面无私的性格,被大臣们赏识,所以朝廷于庆历3年(1043年)将包拯调到首都开封。这是自从进京考试之后,包拯第2次来到京城。包拯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当时,监察御史虽然没有多大实权,但对包拯来讲,却十分重要。这是因为,从此包拯可以直接参与朝政,并且可以对于朝廷各个方面,尤其是用人等方面,提出看法和建议。实际上,包拯在任监察御史期间,确实对北宋的内政外交,提出过许多批评和改进办法,并且还曾出使契丹(辽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庆历6年(1046年)夏,包拯调任为3司户部判官。当时的3司是中央财政机构,户部掌管全国户口、两税等,户部判官协助3司使的工作。不久,包拯先后担任京东、陕西、河北转运使,转运使负责1路(相当于省)的财政、监察等行政事务。在地方,包拯十分重视体察民情,要求朝廷让百姓休养生息而安居乐业.两年之后,包拯被召回开封,提升为户部副使。在此期间,他曾前往河北解决军粮问题,又曾到陕西解决运城(今属山西)盐业问题。在河北,他奏请用作养马的田地,还给地方和农民。在运城,他改革盐税法令,以便利于商贩经营盐业。 出色的工作,利国利民的成效,使包拯在皇祜2年(1050年)被擢升为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天章阁是存放朝廷图书文献的地方,待制之衔,有名而无权。包拯又叫包待制,不过是对他的尊称。然而,知谏院即兼任谏官之职,却十分重要。谏官的任务是向皇帝进谏朝政的弊端,它可以涉及朝政的所有方面.在包拯兼任谏官期间,不但对横行不法的权臣屡次抨击,而且对时政的许多方面,提出了革新建议。可惜的是,两年之后,包拯改命为龙图阁直学士,这也是个虚衔(从此人们又称他为包龙图),并且又1次离开京城,到河北、庐州、池州(今安徽贵池),江宁(今江苏江宁)等地任地方官。直到至和3年(1056年)才回到京城,任开封府尹。嘉祜4年(1059年),包拯以枢密直学士、权3司使等官职,上升为当时重臣。第2年升任3司使和枢密副使,相当于副宰相之职。但是,年过6旬的包拯,这时已经夕阳西下。嘉祜7年(1062年)5月2十5日,包拯病死在开封。仁宗皇帝到包拯家中向包拯最后1别,追认他为礼部尚书,赐谥“孝肃”,所以包拯死后又叫包孝肃。 他晚年在家里立了1块石碑,上刻《戒廉家训》道:"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非吾子若孙也。"他的事迹长期流传民间,过去小说、戏曲多取为题材。元杂剧已有《陈州粜米》等作品。以后流传日广,形成丰富的传说。遗著有《包孝肃奏议》。
6、中国戏曲中包公属于什么角色
净角:大花脸、唱工花脸、铜锤花脸、黑头。 正净 俗称“大花脸”。因以唱功为主,又称“唱功花脸”。《2进宫》中的徐延昭是典型的唱功花脸,因他手执铜锤,所以,“铜锤花脸”又成为唱功花脸的代名词。在众多的包公戏中,唱功也很繁重,因包公是勾画黑色脸谱的代表人物,所以,“黑头”也成为唱功花脸的代称。正净扮演的人物多是性格刚正的正面角色,如《2进宫》中的徐延昭、《铡美案》中的包拯、《赵氏孤儿》中的魏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