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中怎样勒头?戏曲乌纱帽的制作过程

戏曲中怎样勒头?


1、戏曲中怎样勒头?


戏曲演员上台之前都要勒头,为的是吊起眉眼、显得精神,便于戴盔头等等头饰。


男演员勒头,1般分3道步骤:先是放网子,然后缠水纱,最后戴盔头。根据角色需要,先后还得戴上鬓发、绸条等等。


这工作基本上都是由‘盔箱’师傅来完成,‘盔箱’也叫‘帽箱’,是梨园界的行话,是专门管理盔头箱的1个工种。演出时,盔箱师傅负责为主要演员勒头,戴上盔帽、髯口、翎子等。干这行的,多是科班出身的演员,因为已不适合唱戏,就转行到后台,做起傍角儿的工作。


勒头,是标准的技术活。要先放网子。网子就像1顶黑色的帽子,两边有长长的带子。网子怎么放?老生与花脸放的位置不同。相比老生,花脸的网子要放高1点,以便露出勾画过的脑门。放好网子,拎起两根带子卡住演员的眉梢,用力提。



2、戏曲乌纱帽的制作过程


乌纱帽原来只是民间常戴的1种便帽,定为“官帽”则始于明朝洪武年间。


早在东晋成帝时,凡在都城建康(南京)宫中做事的人,都戴1种用黑纱做的


帽子,人称“乌纱帽”。到了南北朝宋明帝时,这种帽子又在民间流传开来。于是,“乌纱帽”便成为民间百姓常戴的1种便帽。


明代开国皇帝朱洪武定都南京后,于洪武3年(公元1370年)作出决定:凡文武百官上朝办公时,1律要戴乌纱帽、穿圆领衫、束腰带。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职的状元、进士等,也可戴乌纱帽。从此,“乌纱帽”遂成为官员的1种特有标志。由此看来,“乌纱帽”作为官帽,距今也仅有600多年的历史。


可是到了清代,“乌纱帽”又被换成“红缨帽”,乌纱帽便不再作为官员的标志。但时至今日,人们仍旧习惯地将“乌纱帽”作为。



3、京剧头盔的制作材料是什么


不是头盔,是盔头。


你别看那些盔头金碧辉煌的很耀眼,其实1般都是纸糊的。你想想,如果是金属的,戴在演员头上要多么重,演员还怎么表演唱念做打?虽然是纸糊的,只不过用的不是普通的草纸或者毛边纸,而是特殊的“元书纸”,这种纸主要以竹为原料,纤维长,柔韧性好,所以演员戴在头上才能又轻巧,又结实,怎么耍都不容易坏。凤盔上,1条条彩凤盘在头顶。虽然是纸上文章,但却运用了“镏金点绸”手法,即在镏金底子上,将蓝色的绸缎切成小块,贴于胎上,为了颜色鲜艳,也常用黑色或银色的绸缎。5凤并立,1点儿看不出是纸做的。当人物走动时还会随之颤动,立体感、层次感、金属感极强。


1般来说,做盔头的13道基础工序:


第1步要打袼褙(音表背),将8张元书纸粘成。



4、喇叭音圈上的漆包线用什么胶水固定,音圈骨架上重新


最好用环氧胶固定,比较牢固,温度可以超过100℃。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