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之母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称呼?各个地区的戏曲有什么??
1、中国戏曲之母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称呼?
。
2、各个地区的戏曲有什么??
中国戏曲历史悠久,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3百6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
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剧、越剧、豫剧、黄梅戏、评剧、粤剧、庐剧、徽剧、淮剧、沪剧、吕剧、湘剧、柳子戏、茂腔、淮海戏、锡剧、婺剧、秦腔、碗碗腔、关中道情、太谷秧歌、上党梆子、雁剧、耍孩儿、蒲剧、陇剧、汉剧、楚剧、苏剧、湖南花鼓戏、潮剧、藏戏、高甲戏、梨园戏、桂剧、彩调、傩戏、琼剧、北京曲剧、2人转、2人台、拉场戏、单出头、河北梆子、漫瀚剧、河南坠子、河北梆子、湖南花鼓戏、淮北花鼓戏、梅花大鼓、梨花大鼓、京韵大鼓、西河大鼓、评弹、单弦、山东快书、山东琴书等5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
艺术中国 地方戏曲具体分布:
北京市: 京剧 北昆 西路评剧 北京曲剧
河北省: 河北梆子 评剧 丝弦 老调 哈哈腔 河北乱弹 武安平调 武安落子 西调 蔚县秧歌 隆尧秧歌 定县秧歌 4股弦 唐剧 横岐调、上4调
山西省: 蒲州梆子 山西中路梆子 山西北路梆子 上党梆子 锣鼓杂戏 耍孩儿戏 灵邱罗罗 上党皮黄 上党落子 永济道情戏 洪洞道情戏 临县道情戏 晋北道情戏 襄武秧歌 壶关秧歌 沁源 秧歌 祁太秧歌 繁峙秧歌 朔县秧歌 孝义碗碗腔 曲活碗碗腔 弦子腔 凤台小戏
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大秧歌 2人台 漫瀚剧
辽宁省: 海城喇叭戏 辽南影调戏 蒙古剧 彩扮莲花落
吉林省: 2人转 吉剧 新城戏 黄龙戏
黑龙江省: 龙江剧
陕西省: 秦腔 汉调2黄 阿宫腔 合阳跳戏 合阳线戏 陕西碗碗腔 陕西老腔 眉户戏 弦板腔 陕西道情戏 陕南花鼓戏 陕南端公戏 安康弦子戏
甘肃省: 陇剧 高山剧 影子腔 甘南藏戏
青海省: 青海藏戏 青海平弦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疆曲子戏
山东省: 山东梆子 枣梆 莱芜梆子 东路梆子 柳子戏 吕剧 茂腔 柳腔 5音戏 柳琴戏 两夹弦 4平调
江苏省: 昆曲 淮剧 扬剧 通剧 淮海戏 锡剧 苏剧 丹剧 丁丁腔 淮红剧 海门山歌剧
安徽省: 黄梅戏 徽剧 青阳腔 岳西高腔 安徽目连戏 安徽戏 庐剧 安徽端公戏 沙河调 泗洲戏 坠子戏 含弓戏 芜湖梨簧戏 文南词 皖南花鼓戏 凤阳花鼓戏 淮北花鼓戏 淮剧 嗨子戏
上海市: 沪剧 滑稽戏 奉贤山歌剧
浙江省: 越剧 婺剧 绍剧 新昌高腔 宁海平调 松阳高腔 醒感戏 温州昆曲 金华昆腔戏 黄岩乱弹 诸暨乱弹 瓯剧 和剧 杭剧 甬剧 湖剧 姚剧 睦剧
江西省: 赣剧 戈阳腔 盱河戏 东河戏 宁河戏 瑞河戏 宜黄戏 赣南采茶戏 萍乡采茶戏 万载花灯戏 抚州采茶戏 吉安采茶戏 宁都采茶戏 赣东采茶戏 9江采茶戏 景德镇采茶戏 武宁采茶戏 高安采茶戏
福建省: 莆仙戏 梨园戏 高甲戏 闽剧 平讲戏 庶民戏词明戏 大腔戏 闽西汉剧 北路戏 梅林戏 右词南剑调 小腔戏 3角戏 闽西采茶戏 南词戏 闽西山歌戏 芗剧 打城戏 竹马戏 游春戏 肩膀戏
台湾省: 歌仔戏
广东省: 粤剧 潮剧 正字戏 白字戏 广东汉剧 西秦戏 花朝戏 粤北采茶戏 东昌花鼓戏 雷剧 梅县山歌剧 粤西白戏 临剧
海南省: 琼剧
广西壮族自治区: 桂剧 邕剧 丝弦戏 广西师公戏 彩调剧 牛娘剧 桂南采茶戏 广西壮剧 广西苗戏 广西侗戏
湖南省: 湘剧 祁剧 常德汉剧 衡阳湘剧 巴陵戏 辰河戏 湘昆 长沙花鼓戏 岳阳花鼓戏 常德花鼓戏 湘西花灯戏 湘西阳戏 衡阳花鼓戏 邵阳花鼓戏 0陵花鼓戏 师道戏 湘西苗剧 新晃侗族傩戏
湖北省: 汉剧 荆河戏 南剧 湖北越调 山2黄 湖北高腔 楚剧 东路花鼓戏 黄梅采茶戏 阳新采茶戏 远安花鼓戏 襄阳花鼓戏 荆州花鼓戏 梁山调 郧阳花鼓戏 随县花鼓戏 堂戏 文曲戏 鄂西柳子戏
河南省: 豫剧 河南越调 南阳梆子 大平调 怀梆 怀调 大弦调 罗戏 卷戏 河南曲剧 河南道情 豫南花鼓戏 乐腔 5调腔
4川省: 川剧 4川灯戏 4川曲艺剧 秀山花灯戏
云南省: 滇剧 云南花灯戏 昆明曲剧 关索剧 傣剧 白剧 云南壮剧 彝剧
贵州省: 黔剧 贵州本地梆子 贵州花灯剧 贵州侗戏 贵州布依戏 贵州苗戏 安顺地戏
西藏自治区: 藏剧 碗碗腔
流行于陕西华山北麓的华县、华阴等地区,故又称“华剧”。音乐唱腔优美、柔和细腻。乐器中有1对形似碗碗儿的小铜钟,相撞为拍,故名“碗碗腔”。
关中道情
关中道情是陕西的皮影戏剧种,分东路调和西路调。前者流行于黄河两岸,后者流行于陕北及内蒙古等地。在不同地区又形成了“北方道情”“商洛道情”“安康道情”及“西凉调”等分支剧种。其唱腔特点凡至落音拖腔的地方,众人相和,以增强气氛。剧目约有2百多个,均属老艺人口传,其中若干剧目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太古秧歌
太谷秧歌流行于晋中、吕梁、太原等地区,距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内容大多是反映农村劳动人民生活,基本上是1戏1调,节奏明快,易于上口,深受城乡大众喜爱。
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也叫“东路梆子”“上党宫调”。与蒲剧、晋剧和北路梆子并称为山西4大梆子,发源于明末清初的泽州1带。上党梆子音调亢活泼,有粗犷、健康的乡村特色。演出剧目5百余出。流行于山西、山东、河北等地。
雁 剧
雁剧又名北路梆子,是山西4大梆子之1,源于蒲州梆子、同州梆子,清雍正乾隆年间逐步形成独立剧种,有3百多年历史。流行于山西北中部,内蒙中西部、河北西北部及陕西北部。其唱腔音调高亢,富有塞北山野风味。
耍孩儿
耍孩儿又称“咳咳腔”,流行于山西大同、怀仁、山阴、应县1带。耍孩儿的渊源现存史料无记载,传说唐明皇有1子终日啼哭不止,下人请来1班艺人演唱小曲,太子破啼为笑,明皇大喜,赐曲名为“耍孩儿”。因耍孩儿历史久远,发声方法特殊,历来为专家学者所注目,被称为戏曲发展史上的“活化石”。
蒲 剧
蒲剧也叫“蒲州梆子”,当地人通称“乱弹戏”。流行于山西南部和陕西、甘肃、河南部分地区,有4百多年历史,是山西4大梆子中最古老的1种。晋剧(中路梆子)、上党梆子、北路梆子都由蒲剧所派生。蒲剧音调高亢激昂,音韵优美,有深远的传统。
陇 剧
陇剧是甘肃省新兴地方剧种,由流行于庆阳地区民间皮影艺术“陇东道情”发展而成。音乐属板腔与曲牌相结合的“综合体”,唱腔优美动听,高亢豪放,加之1唱众帮的“嘛簧”,风格浓郁,独具特色。陇剧的表演是在1般戏曲身段基础上,吸收皮影造型、陇东秧歌、地游子等民间舞蹈提炼加工而成。
汉 剧
汉剧是湖北省的主要剧种。因主要声腔为西皮、2黄,故流行较广,遍及河南、陕西、湖南、广东等省,旧称“楚调”或“汉调”,约有3百年的历史,早期与徽剧互为影响,逐渐派生出京剧,但汉剧至今依然保留了它的地域特色。
楚 剧
艺术中国 楚剧是湖北省的地方剧种,因流行于黄陂、孝感1带,又名“黄孝花鼓”、“西路花鼓”,约有1百年历史,于1926年改名楚剧。
3、哪有下载太原戏曲莲花落(也叫莲花乐)
太原莲花落《卖花生-曹强》:
http://www.***.com/channel/15147
太原莲花落 TAIYUAN LIANHUALAO BALLAD SINGING
流行于太原、晋中、吕梁各县。6十年代初,太原市曲艺演员曹强走访晋中莲花落老艺人李莲根,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加以改造而成。它以竹板击节,无丝弦伴奏,唱腔为段落体。每段开头和结尾用唱腔,中间用韵白和道白叙述情节,摹拟人物言行,尾句唱腔用抖“包袱”的形式结束。说唱多用太原方言。
4、山东的戏曲是什么
山东梆子是流行于山东省鲁西南及鲁中地区的传统地方戏曲剧种。又名“高调梆子”,简称“高调”或“高梆”。又因其高昂激越的特点,被人称为“舍命梆子腔”。主要流行于山东西南部的菏泽、济宁、泰安等地的大部分县市,以及聊城、临沂等地区的广大城镇乡村。因流行区域的不同,群众对其称呼亦有别。如以菏泽为中心的,习称“曹州梆子”;以济宁、汶上为中心的,称为“汶上梆子”或“下路调”,总称“高调”,以区别于流行在鲁西南的“大平调”。1952年,定名统称为“山东梆子”。2008年6月7日,山东梆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2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史流传山东为历代贸易运输的主要通道之1,山西人来山东经商为时甚早,济宁、菏泽、聊城山东梆子在明代就已有了规模宏大的山西会馆。这些山西商人,经营典当、钱庄行业,在山东境内具备了较强的经济实力,他们长期定居山东,在这种形式下,在这种情况下,山西的戏曲和班社自然也流入山东鲁西南1代,在不少剧目中也反映出当时山西商人到鲁西南等地做买卖的情形。诸如《奇错》、《换妻》等。因此,4大古老剧种之1的“西梆”,早期流入鲁西南济宁、菏泽等地后,受到当地文化、方言、习俗的影响,加上当地及其他戏曲形式的影响。也就顺其自然地逐步演变成今天的山东梆子。据清乾隆(1736—1795)时人严长明《秦云撷英小谱》载:“院本之后,演为曼绰,为弦索。……弦索流于北部……陕西人歌之为秦腔。……至于燕、京及齐、晋、中州,音虽递改,不过即其本土所近者少变之。”其中的“齐”,就是指山东。又据乾隆5十年刊印的吴长元《燕兰小谱》载:“花部4十4人”中,有于永亭(即墨人)、孟9儿(历城人)是山东人。其中孟9儿隶大春部“演百花公主,戎衣结束,秀媚中颇饶英气……。其他杂部则梆子腔,俱多为京班别派。”后面的附诗中还有“筝阮调高蛙漏促,踏摇娘苦月3更”句,可知当时是用筝、阮等弹拨乐器伴奏的。所谓“京班别派”的“梆子腔”,多为山陕梆子。据嘉庆十5年(1810)刊印的留青阁小史《听春新咏西部》“金庆儿”条:“姓金名元庆,字菊人,又字绣卿,年十5,山东兖州人(大顺部)。”该条附诗说:“齐歈不唱唱秦声,怯怯玉喉度玉筝。”说明山东艺人进京后,不唱“齐歈”而改唱山陕梆子,也使用弹拨乐器(筝)伴奏。就两书所述的伴奏乐器,也与山东梆子早期用大弦(8楞月琴)伴奏是相吻合的。上述文字资料可证明,至迟在乾隆年间山东境内已有本地梆子存在,且有山东籍演员到北京演出。这1点,与山东梆子老艺人追述中的时间较接近。据资料考证,济宁财神阁的高调老班“5福班”,是明朝万历皇帝登基(1573年)以前由李翰林创办的,至今已有4百多年的历史了。为证实这段历史,1957年山东省戏曲研究室曾专门调查走访了山东梆子老艺人段广才(艺名段珩,1889年生),他讲:“听我老师张恩普说(济宁人,花脸),济宁财神阁的高调5福班是明朝万历皇帝登基以前由李翰林创办,至今已有380多年的历史,这个班垮了不过56十年”。另据巨野大姚班最后1代班主姚保员介绍:“姚班始建于清代,姚孔绰是第1代传人,到我山东梆子已是第9代了。姚班至今已有280多年的历史”。再综合其它的1些资料,我们可以知道,山东梆子约在清初就相当流行了,而它的产生,则可以推溯到明代的后期。可见,时至今日,济宁东门里财神阁高调5福班,汶上县大曹班、崇圣府班,巨野县田家班、大姚班等,成班均有300多年之久,其活动范围遍及菏泽、济宁地区,以及泰安、聊城、临沂地区的许多城镇、农村。过去,不少职业班社和著名演员经常到豫东、苏北、皖北、冀南1带流动演出。山东梆子原无女演员。光绪2十6年(1900)前后,出现首批女演员,如巨野县的“女班”中,小冷儿(旦)、小景儿(旦)均是受到群众欢迎的女演员。此后,其他班社也陆续吸收女演员扮演旦行,较著名的有单县4班的王德兰、绿大褂子、红大褂子(小环),巨野县孔班的李翠喜,汶上县萱楼班的吴太云,莘县沈庄的大金等,其中大金并能唱黑脸。王绍明(红脸、黑脸)与孙致平(旦)曾在上海百代公司灌制过标名“山东梆子”的唱片。与此同时,曾有1些山东梆子艺人去外省演出,如魏2(红脸)、么5(小生)、李2黑心(黑脸)、唐进功(艺名3托,旦)、张克明(艺名1棵葱,旦)等曾演出于江苏、河南等地。直到1930年前后,河南东部(包括开封)仍常到鲁西南邀角。当时较出色的演员有王锡堂(艺名桂花油,曹县曹家班出科,青衣花旦)、刘德润(红脸王)、黄儒秀(艺名黄娃,定陶县东3义堂出科,文武小生)、孙子高(孙3,曹县曹家班出科,黑脸)、赵义庭(曹县火神台班出科,小生)、崔云芳(女)等。但在这1时期,河南梆子(豫剧)崛起,而鲁西南1带因受连年战争影响,社会动荡不定,山东梆子的发展受到阻碍。至40年代初,1些河南梆子演员,如李金娥、徐凤云、陈素花、马金凤等都曾到菏泽地区演出,从而是山东梆子唱腔受到了河南梆子影响。据1953年山东省文化局戏曲工作组调查,山东全省4十3个梆子剧团,其唱腔很多吸收了豫西调的成分,使山东梆子的唱腔更加丰富。 [2] 近代演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全省仍有不少职业剧团在流动演出。业余剧团也很普山东梆子遍,仅菏泽县就有梆子业余剧团1百余个。据1953年山东省文化局戏曲工作组的统计,全省尚有4十3个梆子剧团。1958年,山东省文化局组织“山东梆子剧目工作队”,对山东梆子传统剧目和唱腔、曲牌进行挖掘整理。同年,以菏泽专署人民剧团为基础,并从济宁地区调集窦朝荣、卢胜奎等著名老艺人,在济南成立了山东省梆子剧团。山东省戏曲学校也设立了梆子科。通过整理传统剧目和创作现代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唱腔、表演、音乐伴奏等方面均有所改革和创新。1960年,山东省梆子剧团至北京汇报演出时,《墙头记》、《万家香》、《玉虎坠》、《两狼山》等剧目受到好评。此后又先后编演了1些现代戏,如《3回船》、《前沿人家》、《老王卖瓜》、《铁马宏图》、《柳下人家》等。1982年在山东省戏剧演出月期间,省梆子剧团演出的《程咬金招亲》分别获优秀剧本创作奖、导演奖、音乐设计奖、乐队伴奏奖,剧中主要演员获表演奖。至1983年,这1剧种除山东省梆子剧团外,梁山、郓城、巨野、泰安、肥城、新泰、曲阜、嘉祥等地,仍有专业剧团巡回演出。已传唱300余年的山东梆子,如今却成了“濒危物种”。截至到2005年,全省仅余3个剧团,即泰安市山东梆子剧团,菏泽地方戏剧院山东梆子剧团、郓城山东梆子剧团。2006年山东省开展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山东梆子成功入选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又给这门古老的戏曲艺术的复兴注入了新的希望。2007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下,党和政府重视山东梆子的发展,重新启动恢复该剧种,全省计有专业剧团:泰安市山东梆子剧团、济宁市山东梆子剧团、菏泽市地方戏剧院山东梆子剧团、汶上县汶上梆子剧团、郓城县山东梆子剧团、巨野县山东梆子剧团等,其中泰安市山东梆子剧团的武兰香,李红,汶上县汶上梆子剧团的刘太华,巨野山东梆子剧团的刘秀云入围全国红梅花戏曲大赛总决赛 并获得金花大奖。又于2007年12月成立了山东梆子专业委员会,使该剧种重获生机。
5、在江南有1种类似于戏曲的艺术 1男1女 唱两句敲两下鼓 这种戏曲叫什么?
道情?小时候听过。。金华方言说唱。流传于金华、义乌、浦江、东阳、武义、兰溪及衢州市的各县(市)。因滚差流传地域的语言稍有不同,又形成了不同风格和冠以地名为名称的道情,但其表演形式相同。伴奏乐器为渔鼓及简板,均由1人说唱。传统正本曲大肢皮目有《银袋记》、《银牌饥脊记》等百余部,大部份取材于清代至民国初年发生在金华周边地区的社会新闻,为金华道情所独有的。现无专业表演团体和研究机构,民间职业艺人甚少,老艺人相继过世,曲种濒临人亡曲亡状态,传统曲目面临消失。
6、为什么地方戏曲唱腔用简谱记录后,被老艺人视为变了味?
因为老艺人看不懂了,他们更习惯于工尺谱。
对于锣鼓经来说,简谱就更没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