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越剧的一些知识,丝弦宣卷源于哪里

有关越剧的1些知识


1、有关越剧的1些知识


越剧,中国第2大剧种,有第2国剧之称,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为主,艺术流派纷呈,公认的就有十3大流派之多。主要流行于:上海、浙江、江苏、福建、江西、安徽等广大南方地区,以及北京、天津等大部北方地区。


被公认的越剧流派有十3个,即袁雪芬派、范瑞娟派、尹桂芳派、傅全香派、徐。



2、丝弦宣卷源于哪里


古镇志载:"吴地喜谑,故镇中亦有集梨园者,打十翻者。"又载:"镇有文会、诗会、社戏,1月1举或1月两举。会集寺院或集堂会之家"。民间艺术在锦溪早就十分繁荣。莲花阁、资福庵、茶馆、街头、溪边、林中,到处可闻丝竹、唱曲之声。"锦溪渔唱"更为小镇增添了迷人色彩。京、沪、锡、越、昆各种剧目,也在此各显神通。然而,在这众多的艺术之花中,独占鳌头,犹受青睐的,要数"丝弦宣卷"。


丝弦宣卷流传于锦溪1带已2百多年历史,清末、民国时期最为盛行。


"宣卷"是由元、明时期寺院中和尚与佛教徒的宣卷活动,发展成的1种说唱艺术形式。1开始只是说表不唱曲,仅用敲木鱼打节拍押韵后还用"响角"和"铃"作伴音,逐渐发展为用2胡、笛子、琵琶、扬琴、笙等丝弦乐器伴奏。



3、锦溪镇的社会事业


宣卷宣卷即丝弦宣卷,是苏南地区相当古老的地方戏曲艺术,它起源于隋唐,滥觞于宋元,鼎盛于明清,到新中国成立后的56十年代,苏南地区的丝弦宣卷艺术表演依然相当盛行。丝弦宣卷表演为唱曲和说表融为1体,以唱为主,说表为辅,所用乐器主要有2胡、笛子、琵琶、扬琴、古筝、笙等丝弦乐器为主,所以称丝弦宣卷。丝弦宣卷的表演方式也相当简单灵活,演出时可以上得戏台,也可只需并排摆开两张8仙桌,正中位置坐1位宣卷艺人,手执醒木或木鱼,右侧坐位伴唱帮腔艺人,左侧坐伴奏艺人即可。宣卷艺人1般皆为本地农民,农忙时操持农活,农闲时4处演出。他们。



4、浙江的戏曲叫什么剧?


浙江的戏曲叫杭剧。


杭剧是杭州的地方传统戏曲剧种。1度流行于杭州、嘉兴、湖州1带水乡和苏南等地。杭剧起源于杭州曲艺宣卷,从诞生到衰败仅半个世纪。1923年正式搬上舞台演出后,在杭州、嘉兴、湖州1带和苏南等地广为流传,抗日战争以前尤为兴旺。


起源:


杭剧是杭州独有的地方戏,源于宣卷。宣卷始于元明,宣卷调无乐器伴奏,仅以木鱼击拍,1人独唱,众人合唱1句尾声“南无阿弥陀佛”,内容多为劝人为善,至清末民初已成为人们自我娱乐的1种说唱形式,并逐渐在杭城内外流行。


1923年,几位织绸工人将宣卷演唱搬上舞台,组成民乐社,排演。



5、宣卷的历史记载


又据《乐府杂录》记载:“长庆中.俗讲僧文叙,善吟经,其声宛畅,感动里人”到了中晚唐时代,就出现了有“白”有.‘唱”的宣卷了崇祯本《金瓶梅》的木刻版画插图中.有1幅描绘第3十9回“吴月娘听宣黄氏卷”的插图.为我们了解明代宣卷的实际场景提供了直观的画面画。画中,烟云缭绕,明烛高照2j’‘庭上横置1案.案上除香烛灯花外.尚有宝卷1本薛姑子端坐案后,双手合十作念念有词状右侧陪坐着吴月娘_长案两侧各横坐女眷两人静听状“直至4更天气.月娘方令两位师父收拾经卷”。宣卷是佛教倡导制度下的产物,讲时用“白”,即散文;唱时用“偈”也叫。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