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的戏曲剧种是什么,流传于山东半岛地区的地方戏曲剧种叫什么?

山东的戏曲剧种是什么


1、山东的戏曲剧种是什么



1、山东梆子:山东梆子是流行于山东省鲁西南及鲁中地区的传统地方戏曲剧种。又名“高调梆子”,简称“高调”或“高梆”。因流行区域的不同,群众对其称呼亦有别。



2、莱芜梆子:"莱芜梆子",又名"莱芜讴",是全国独1无2的剧种,已有2百多年历史,是中国传统地方戏曲剧种中的奇葩。



3、枣梆:是山东省传统地方戏曲剧种之1,主要流行于古曹州(今菏泽)。枣梆的唱腔既高亢激昂,又委婉活泼,用真嗓吐词,假嗓托腔,而且真假嗓音截然分开,由真嗓突然翻高而假嗓,是其特有的韵律。



4、东路梆子:又称章丘梆子,塌孝是1种山东省的传统戏曲剧种。目前流行的东路梆子,为秦腔系统的分支,是经过山西、河北等省而流传到山东境内章丘、惠民等地的。



5、罗子戏:又称大闷衫银笛子戏、罗罗头,是山东省的传统戏曲剧种之1,流传于山东、河南、河北省接壤地带及山西东南蚂宴边境,在山东主要流行于阳谷、莘县、冠县、东明1带。



2、流传于山东半岛地区的地方戏曲剧种叫什么?


流传于山东半岛地区的地方戏曲剧种是柳腔。


柳腔是山东省即墨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乾隆年间,肘鼓子传入即墨后,与当地民间小调、秧歌相互融合,形成柳腔,主要流传于即墨地区,后流行于胶东1带,并传入青岛市区。


柳腔运用即墨地区方言,属于汉语北方方言的胶辽官话,通俗易懂,朴素亲切,富于夸张,充满生活气息,具有浓烈的乡土风味。同时,善于运用比兴和夸张手法,增强感染力。



3、山东有什么戏曲剧种


山东的戏曲剧种有:柳琴戏、5音戏、茂腔、柳腔、灯腔、东路肘鼓子等。扩展资料:柳琴戏,传统戏曲剧种之1。流行民间小演唱“拉魂腔”和“肘鼓子”相结合而形成。在没有被称为柳琴戏之前,又称“拉魂腔”,通常称作“拉魂腔”。1953年正式定名为柳琴戏。它形成于清代中叶以后,主要分布在山东、江苏、安徽、河南4省接壤交界地区。柳琴戏的来源是以滕州民间小调“拉魂腔”为基础,受当地柳子戏的影响发展起来的。5音戏源于山东省的章丘、历城1带,传于济南、淄博、滨州、潍坊等地。原名肘鼓子(或周姑子)戏,以唱腔优美动听,语言生动风趣,表演朴实细腻而著称,地方特色浓郁。茂腔是流行于山东省潍坊、青岛、日照等地的传统地方戏曲,最初为民间哼唱的小调,称为"周姑调",传说系因1周姓尼姑演唱而得名,又称"肘子鼓"茂腔距今有200多年的历史,主要活跃在山东省东部的青岛、烟台、日照、潍坊等地区的几十个县市,被誉为“胶东之花”,曾有“肘鼓子”、“周姑子”、“轴棍子”、“正歌子”等名称,发展到后期被称为本肘鼓、冒肘鼓、茂肘鼓等。



4、山东半岛地方戏曲剧种是什么?


山东半岛地区的地方戏曲剧种是柳腔。柳腔是山东省即墨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1。乾隆年间,“肘鼓子”传入即墨后,与当地民间小调、秧歌相互融合,形成柳腔,主要流传于即墨地区,后流行于胶东1带,并传入青岛市区。


柳腔剧目现有传统剧目120余个,移植剧目80余个,现代剧目40余个,表演风格清新质朴,风趣生动。2008年6月7日,柳腔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2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柳腔的保护措施2015年1月30日上午,柳腔少儿培训基地揭牌仪式在即墨市第4实验小学举行。从2011年起,即墨市柳腔剧团就与实验4小合作,定期安排专业演员为学生教授柳腔,激发他们学习柳腔、传承柳腔的热情,使柳腔艺术在年轻1代中发扬光大,已培养20名柳腔专业班学员。柳腔少儿培训基地成立后,实验4小将把柳腔纳入校本课程,安排音乐教师编写柳腔教学计划,在学生中开展戏曲知识普及、戏曲片段比赛等活动,已选取160余名学生组成了柳腔社团。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柳腔。



5、山东半岛地方戏曲剧种 本肘鼓是什么?


山东半岛地方戏曲剧种本肘鼓,它始于清朝乾隆年间,是从山东境内广泛流传的“本肘鼓”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源于即墨西部的沽河流域,流传于胶东地区,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本肘鼓”传到即墨后,许多当地群众学唱,学唱最多的地区是即墨西部沽河1带的刘家庄、吕戈庄、挪城并告、丰享庄等村庄。后来“本肘鼓”与即墨当地的汉族民间小曲、秧歌相互融合,声腔发生了变化,由说唱体逐步演变为演唱体。戏剧的的起源戏剧的起源实不可考绝仿明,目前有多种假说。比较主流的看法有2:1为原始宗教的巫术仪式,比如上古中文,“巫”、“舞”、“武”3字同源,可能是对1种乞求战斗胜利的巫术活动的合称,即戏剧的原始形态。大陵另1为劳动或庆祝丰收时的即兴歌舞表演,这种说法主要依据是古希腊戏剧,它被认为是起源于酒神祭祀。



6、有谁知道北宋年间在山东1带都流行哪些戏曲种类?是否有具体唱段?它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什么?


晕倒。


宋代的戏曲是宋杂剧:是由滑稽表演、歌舞和杂戏组合而成的1种综合性戏曲。北宋时盛行于东京,南宋时临安也很流行。演出时1般由4个角色组成,有的增添1人。北宋的杂剧分为“艳段”和“正杂剧”两个部分。“艳段”是在正剧上演前表演的1段日常生活中的熟事。“正杂剧”又分为两段,表演1个完整的故事,是杂剧的主体。到了南宋,杂剧变为3个部分,即“艳段”“正杂剧”“杂扮”。“杂扮”是由民间的滑稽戏演变而来的,作为杂剧之后的散段,又称“杂班”或“拔扣”。后来,北方的杂剧逐渐发展为元杂剧,南方的杂剧逐渐发展为宋元南戏。


但是,这个和今天的戏曲是比较不同的。而且,宋代的杂剧也没有完整的剧本传到今天。也没有多少详细的记载。主要是出土文物和散见于各种古籍中的资料对其略有描述。。说白了,就是今人对其具体的样子,并不了解。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