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戏曲种类?泉州被称为戏曲之乡、()、()

闽南戏曲种类?



1、闽南戏曲种类?

梨园戏、歌仔戏、南管戏、打城戏、高甲戏等。

1、梨园戏梨园戏是福建省的传统戏曲之1。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与浙江的南戏并称为“搬演南宋戏文唱念声腔”的“闽浙之音”,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梨园戏广泛流播于福建泉州、漳州、厦门,广东潮汕及港澳台地区,还有东南亚各国闽南语系华侨居住地。梨园戏是1种古老的戏曲剧种,至今尚保留不少南戏剧目和音乐。明嘉靖4十5年(1566),已有“潮泉2部”的《荔镜记》刊本,可见当时梨园戏已经流行。清末,高甲戏在泉州地区迅速崛起,歌仔戏也随即在漳州、厦门地区广为流传,打城戏又以新的面貌出现,梨园戏因之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班社日益减少,范围日渐缩小,连厦门的梨园戏也改唱歌仔戏。十9世纪40年代末,梨园戏已濒临消亡。梨园戏有大梨园和小梨园之分,大梨园又分“上路”、“下南”两支,3种流派都有各自的“十8棚头”(保留剧目)和专用唱腔曲牌。宋时,行省称为路,闽南泉、漳1带人称上头的省份为上路,故“上路”戏系指由浙江传入的戏曲。其剧目较为古老,保留了不少南戏脚本,如《蔡伯喈》、《王魁》、《王十朋》、《朱买臣》、《刘文龙》、《孙荣》、《朱文》(即《朱文太平钱》,存有《赠绣箧》、《认真容》、《走鬼》3出)以及《苏秦》、《林招得》、《孟姜女》等。

2、歌仔戏歌仔戏,福建省漳州市、厦门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1。歌仔戏是以闽南歌仔为基础,吸收梨园戏、北管戏、高甲戏、潮剧、京剧等戏曲的营养形成的闽南方言戏曲剧种。20世纪初,歌仔戏兴于台湾岛内,不久传及厦门,并迅速流布闽南地区和东南亚华侨聚居的地方。2006年5月20日,歌仔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1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64。

3、南管戏南管戏 早期由大陆传到台湾属于闽南语系的戏剧。包括有「7子戏」、「高甲戏」 、「白字戏」3种。7子戏:台湾的「7子戏」源自于福建泉州的「小梨园」(童伶)和「大梨园」(成人),1般狭义 的「南管戏」即指「7子戏」(小梨园)。「梨园戏」为闽南语戏中最古老的剧种,约于康熙3十6 年以前传入台湾。

4、打城戏打城戏,流行于以福建省泉州市为中心的闽南方言区。它是由地方民间宗教仪式活动发展起来的1种宗教剧,俗称“法事戏”、“师公戏”、“和尚戏”。打城戏的表演艺术重在武功、杂耍,这是从京剧武打程式中学来的,而音乐曲调是在佛曲、道士腔的基础上吸收了泉州傀儡戏的音乐曲牌。2008年6月7日,打城戏经国务院批准入选第2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高甲戏高甲戏,福建省泉州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1。高甲戏又名“戈甲戏”、“9角戏”、“大班”、“土班”,发祥地为福建泉州,发源于明末清初闽南农村流行的1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高甲戏的传统剧目有9百多个,而演出剧目则分为“大气戏”(廷戏和武戏)、“绣房戏”和“丑旦戏”3大类;高甲戏的角色原来只有生、旦、丑,后来又先后增加了净、贴、外、末和北(净)、杂2色。高甲戏的表演艺术来自梨园戏、木偶戏、弋阳腔、徽戏和京剧;高甲戏的音乐唱腔以南曲为主,兼用“傀儡调”和民间小调;高甲戏使用的乐器分为文、武乐2种。

泉州被称为戏曲之乡、()、()



2、泉州被称为戏曲之乡、()、()

泉州戏曲1种(100字)



3、泉州戏曲1种(100字)

高甲戏高甲戏又名“戈甲戏”、“9角戏”、“大班”、“土班”,最初是从明末清实初闽南农村流行的1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发展起来的剧种,也是闽南诸剧种中流播区域最广、观众面最多的1个地方戏曲剧种。它的足迹曾遍布于 晋江、泉州、厦门、龙溪等闽南语系地区和台湾省,还流传到华侨居住的南洋1带高甲戏的演出剧目分为“大气戏”(宫廷戏和武戏)、“绣房戏”和“丑旦戏”3大类,以武戏、丑旦戏和公案戏居多,生旦戏较少。传统剧目有9百多个,大半来自京戏、木偶戏和布袋戏,小部分是吸收梨园戏的,还有1些是艺人根据历史小说和民间传说编而创作的。高甲戏的角色,原来只有生、旦、丑,后来又先后增加了净、贴、外、末和北(净)、杂2色,俗称“9角戏”。高甲戏的表演艺术,1部分来自梨园戏和木偶戏,1部分来自弋阳腔、徽戏和京剧。初期节目没有固定的脚本,可以演员按剧情顺口溜。唱做也较自由,没有1定的台位,演出时间可长可短。   高甲戏的音乐唱腔兼用“南曲”、“傀儡调”和民间小调,而以南曲为主。高甲戏使用的乐器,分为文、武乐2种。伴奏乐器以管乐、唢呐为主(解放后改用琵琶为主),此外还配有横笛、2弦、3弦等。打击乐器及其打击方法与京剧相同,如〔冲头〕、〔长锤〕、〔急急风〕等,但“3通”和“出将”时则与京戏不同。丑旦戏或轻松场面加用双铃、响盏等。解放后,1951年成立泉州大众剧社,1954年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会演 ,《桃花搭渡》、《扫秦》荣获剧本奖和演出奖。

宋元南戏活化石是什么戏曲



4、宋元南戏活化石是什么戏曲

宋元南戏活化石的戏曲是梨园戏。梨园戏,是中国福建省的汉族戏曲之1,是闽南语系的传统地方戏剧之1。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与浙江的南戏并称为“搬演南宋戏文唱念声腔”的“闽浙之音”,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2006年5月20日,梨园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1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梨园戏实验剧团多次获得文化部嘉奖。其中新编梨园戏《董生与李氏》获首届曹禺戏剧文学奖,并荣获2003至2004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目”。梨园戏近代成就简介:1988年,获首届中国戏剧节优秀演出奖及第4届全国优秀剧本创作奖;在“全国天下第1团”优秀剧目展演时,又获各奖项的榜首,剧中颜氏的扮演者曾静萍获福建第1个全国戏剧梅花奖。1994年11月,梨园戏导演苏彦硕,赴日本参加“东亚民俗与表演艺术”国际研讨会,在会上介绍梨园戏演出民俗。1995年3月,在省首届百花文艺奖评奖中,《董生与李氏》1剧获1等奖。1996年1月,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应中央电视台邀请晋京参加春节文艺晚会现场直播演出。1997年8月,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赴台演出,随团出访的专家学者在台湾与文艺界同行共同探讨梨园戏的历史与现状。

闽南戏曲叫什么?



5、闽南戏曲叫什么?

梨园戏、歌仔戏、南管戏、打城戏、高甲戏等。

1、梨园戏梨园戏是福建省的传统戏曲之1。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与浙江的南戏并称为“搬演南宋戏文唱念声腔”的“闽浙之音”,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梨园戏广泛流播于福建泉州、漳州、厦门,广东潮汕及港澳台地区,还有东南亚各国闽南语系华侨居住地。梨园戏是1种古老的戏曲剧种,至今尚保留不少南戏剧目和音乐。明嘉靖4十5年(1566),已有“潮泉2部”的《荔镜记》刊本,可见当时梨园戏已经流行。清末,高甲戏在泉州地区迅速崛起,歌仔戏也随即在漳州、厦门地区广为流传,打城戏又以新的面貌出现,梨园戏因之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班社日益减少,范围日渐缩小,连厦门的梨园戏也改唱歌仔戏。十9世纪40年代末,梨园戏已濒临消亡。梨园戏有大梨园和小梨园之分,大梨园又分“上路”、“下南”两支,3种流派都有各自的“十8棚头”(保留剧目)和专用唱腔曲牌。宋时,行省称为路,闽南泉、漳1带人称上头的省份为上路,故“上路”戏系指由浙江传入的戏曲。其剧目较为古老,保留了不少南戏脚本,如《蔡伯喈》、《王魁》、《王十朋》、《朱买臣》、《刘文龙》、《孙荣》、《朱文》(即《朱文太平钱》,存有《赠绣箧》、《认真容》、《走鬼》3出)以及《苏秦》、《林招得》、《孟姜女》等。

2、歌仔戏歌仔戏,福建省漳州市、厦门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1。歌仔戏是以闽南歌仔为基础,吸收梨园戏、北管戏、高甲戏、潮剧、京剧等戏曲的营养形成的闽南方言戏曲剧种。20世纪初,歌仔戏兴于台湾岛内,不久传及厦门,并迅速流布闽南地区和东南亚华侨聚居的地方。2006年5月20日,歌仔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1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64。

3、南管戏南管戏 早期由大陆传到台湾属于闽南语系的戏剧。包括有「7子戏」、「高甲戏」 、「白字戏」3种。7子戏:台湾的「7子戏」源自于福建泉州的「小梨园」(童伶)和「大梨园」(成人),1般狭义 的「南管戏」即指「7子戏」(小梨园)。「梨园戏」为闽南语戏中最古老的剧种,约于康熙3十6 年以前传入台湾。

4、打城戏打城戏,流行于以福建省泉州市为中心的闽南方言区。它是由地方民间宗教仪式活动发展起来的1种宗教剧,俗称“法事戏”、“师公戏”、“和尚戏”。打城戏的表演艺术重在武功、杂耍,这是从京剧武打程式中学来的,而音乐曲调是在佛曲、道士腔的基础上吸收了泉州傀儡戏的音乐曲牌。2008年6月7日,打城戏经国务院批准入选第2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高甲戏高甲戏,福建省泉州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1。高甲戏又名“戈甲戏”、“9角戏”、“大班”、“土班”,发祥地为福建泉州,发源于明末清初闽南农村流行的1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高甲戏的传统剧目有9百多个,而演出剧目则分为“大气戏”(廷戏和武戏)、“绣房戏”和“丑旦戏”3大类;高甲戏的角色原来只有生、旦、丑,后来又先后增加了净、贴、外、末和北(净)、杂2色。高甲戏的表演艺术来自梨园戏、木偶戏、弋阳腔、徽戏和京剧;高甲戏的音乐唱腔以南曲为主,兼用“傀儡调”和民间小调;高甲戏使用的乐器分为文、武乐2种。2006年5月20日,高甲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1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Ⅳ-48。

相似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