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音乐中曲牌连缀体与板腔体有什么不同?戏曲中的垛板,导板,散板均是什么意思
1、戏曲音乐中曲牌连缀体与板腔体有什么不同?
在中国各种戏曲声腔中,主要有“曲牌体”和“板腔体”两个结构方式。像昆腔采用的就是“曲牌体”,而梆子腔、皮黄腔等都是“板腔体”结构。简单地说,曲牌体就是把几首固定的小曲联结在1起,组成戏曲的音乐。它既可以是1首小曲的多次重复,也可以是多首不同小曲的连缀,还可以是两首小曲的交叉。这些小曲就叫作曲牌,它们1般都有自己的名称,如《蝶恋花》、《山坡羊》、《天净纱》等等,但这些名称与内容并没有什么关系,只是每1个曲牌表明了1种特定的曲调。和曲牌体多首小曲连辍不同的是,板腔体的音乐材料通常情况只有上下两句。这是不是表明板腔体音乐不如曲牌体音乐来得丰富呢?既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说是,那是因为从曲调数量上来说,板腔体的确不可与曲牌体相比;但是板腔体往往通过板式(节奏)和唱腔的变化弥补了曲调单调的弱点,各种不同的板式衍生出丰富的音乐,来表现戏中各种情节变化和人物心情、性格的转变,因此,板腔体音乐并不比曲牌体音乐来得单调乏味。如京剧使用的“皮黄腔”,虽然只有西皮和2黄两种共4句曲调,但是通过节拍的变化可以发展出很多板式。“原板”就是基本板式;将节奏放慢了就是“慢板”,加快紧缩了,就产生了“26板”或“流水板”;将固定节奏改为自由节奏,就产生了“散板”等等。即使同是1种板式,它的音乐也不完全相同,这主要靠唱腔的变化来体现。如京剧中同样是西皮,生腔和旦腔就有所不同;又如在河北梆子中,往往在情绪欢快的时候着重使用…6’、“3”两个音,称为“欢音”,而在情绪悲苦的时候则几乎不用“欢音”,着重使用较低的“7”和较高的…4’,称为“苦音”。曲牌体和板腔体也有混合使用的情况,像川剧中,既有曲牌体的昆腔也有板腔体的胡琴腔、乱弹腔。戏曲唱腔音乐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曲牌体”和“板腔体”两类结构。曲牌体指的是戏曲唱腔在1个个曲牌基础上,或由若干个曲牌连缀成套曲,或用1个曲牌单独构成唱腔的结构体制。有些曲牌体唱腔体制的剧种在发展过程中也吸收了1些板腔体唱腔的手法,在1个大段唱腔中,组织起来的曲牌也会有1些板式的变化。这种情况,也有学者认为是曲牌体与板腔体的混合使用的综合性唱腔体制。戏曲音乐中的板腔体和说唱音乐中1样,也是在1个上、下句结构的基本曲调基础上,根据剧情和唱词的需要,进行速度的、板眼、节奏的变化与发展,扩展成唱腔的结构体制。对1个基本曲调进行速度、板眼、节奏变化与发展的方式,戏曲上称作“板式”;板式的变化是按照1定程式进行的,板腔体的1个大段唱腔的板式1般是按照“散板-慢板-原板-快板-散板”的程式进行的。
2、戏曲中的垛板,导板,散板均是什么意思
1、垛板由流水紧缩派生而来,在唱词结构上运用垛句、垛字,常为
3、4字不等,擅于加强气氛,表现激愤等情绪。字字如斩钉截铁、铿锵有力,词句间无间奏过门,富有急促质问、对答的性质,适于表现人物的异常激动的场面和情绪,特别是字字紧连的垛唱形成,比流水激烈得多,像《斩黄袍》、《定军山》、《彩楼配》、《锁5龙》等。
2、导板属自由节奏型的“散板类”唱腔,有“散拉散唱”的特点。与散板相比,导板的唱腔更加复杂、申展、高昂。 导板只有上句形式,但上句形式的导板,落音与散板的落音不完全相同,而有“上句唱、落下句音”之说,如《李陵碑》“金乌坠玉升黄昏时候”这段2黄导板的终止音,不是落在2黄上句的“1”音,而落的是2黄下句的“2”音。这样使导板即带有唱段起始的引导性,又有比散板更加延伸、复杂的旋律,演唱起来激昂丰满,并具有可划段落的相对终止感。
3、散板,中国音乐术语,指1种速度缓慢节奏不规则的自由节拍。在传统的器乐、中国民歌以及戏曲中都经常运用。最早运用散板的乐曲是晋朝开始有记谱的古琴曲和唐代的雅乐。唐代雅乐以“序、破、急”作为结构,其中序为散板、破为慢板、急为快板,很多中国音乐都有类似的结构,亦影响到日本的雅乐和韩国的盘索里。
3、戏曲中的垛板,导板,散板均是什么意思?
1、垛板由流水紧缩派生而来,在唱词结构上运用垛句、垛字,常为
3、4字不等,擅于加强气氛,表现激愤等情绪。字字如斩钉截铁、铿锵有力,词句间无间奏过门,富有急促质问、对答的性质,适于表现人物的异常激动的场面和情绪,特别是字字紧连的垛唱形成,比流水激烈得多,像《斩黄袍》、《定军山》、《彩楼配》、《锁5龙》等。
2、导板属自由节奏型的“散板类”唱腔,有“散拉散唱”的特点。与散板相比,导板的唱腔更加复杂、申展、高昂。 导板只有上句形式,但上句形式的导板,落音与散板的落音不完全相同,而有“上句唱、落下句音”之说,如《李陵碑》“金乌坠玉升黄昏时候”这段2黄导板的终止音,不是落在2黄上句的“1”音,而落的是2黄下句的“2”音。这样使导板即带有唱段起始的引导性,又有比散板更加延伸、复杂的旋律,演唱起来激昂丰满,并具有可划段落的相对终止感。
3、散板,中国音乐术语,指1种速度缓慢节奏不规则的自由节拍。在传统的器乐、中国民歌以及戏曲中都经常运用。最早运用散板的乐曲是晋朝开始有记谱的古琴曲和唐代的雅乐。唐代雅乐以“序、破、急”作为结构,其中序为散板、破为慢板、急为快板,很多中国音乐都有类似的结构,亦影响到日本的雅乐和韩国的盘索里。
4、戏曲中1般演奏用什么调
京剧曲调 ◎文 场 京剧的乐队可以分成管弦乐和打击乐2种。管弦乐叫做「文场」,那么打击乐自然就叫做「武场」了,而整个乐队就称为「文武场」或「场面」。 1般而言,重视唱腔的戏叫做「文戏」,例如《4郎探母》、《红鬃烈马》、《龙凤呈祥》等,而文戏又以管弦乐为主要伴奏乐器(当然也会有1些打击乐啦!)因此,习惯上就称管弦乐为「文场」。 文场的乐器包括京胡、京2胡、月琴、弦子、笛、笙、阮、唢呐、海笛子等。由于伴奏的腔调和演奏曲牌的不同,文场乐器在配置上可以分为2组: 第1组 以京胡为主的弦乐器,包括京胡、2胡、月琴、弦子等,主要用来伴奏西皮、2黄、4平调、南梆子等唱腔,京剧中的胡琴曲牌也是由这组乐器演奏。 第2组 以笛子为主的管乐器,包括笛子、笙、唢呐和海笛子等,主要用来伴奏昆曲、吹腔或各式小调,京剧中所用的细吹曲牌都用这组乐器演奏,此外,摹拟鸟鸣、马嘶、儿啼或鸡叫也常用笛子或唢呐。 ◎武 场 京剧乐队中的打击乐器叫做「武场」。1般而言,以武打动作为主的戏叫做「武戏」,例如《3岔口》、《武松打店》、《盗库银》等。 武戏重视动作的节奏感,而打击乐的节奏非常强烈,常常做为武戏的伴奏乐器,因此习惯上就称打击乐为「武场」。 武场的基本乐器包括鼓板(即檀板和单皮鼓的合称)、大锣、铙钹、小锣等4大件。 大锣的音色饱满明亮,多用于大场面或情绪强烈的场合;铙钹的音色闷哑,多用于气氛低沈,情绪悲苦的场合;小锣的音色清雅,多用于安详平静的场合,有时也会加上1些堂鼓、木鱼、梆子等。武场的乐器虽然种类众多,但很少单独使用,大多是组合成套使用,而组合后的锣鼓就称为「锣鼓经」。然而,不论文武场有多少乐器,都以「鼓板」作为总指挥,负责这项乐器的人就称为「鼓佬」(即鼓师)。 ◎曲 牌 所谓「曲牌」就是指曲调的名称,俗称「牌子」,例如【山坡羊】、【将军令】、【点绛唇】、【风入松】等。每1个曲牌都有固定的名称、旋律、句数、格式等,规定相当严谨。 大多数的曲牌都有唱词可以演唱,也有部分曲牌没有唱词(或者不用它原本的唱词),只用它的旋律来演奏,如【水龙吟】、【柳摇金】等,这种演奏用的曲牌可以1直重复,也可以中途停止,以配合剧情需要为主。 此外,也有原本可以唱的曲牌,后来改唱为念,去除旋律曲调,只保留锣鼓伴奏的部分,单纯以锣鼓的声音节奏来衬托干念台词的节奏,如【扑灯蛾】、【4边静】、【金钱花】、【水底鱼】等,称为「干牌子」,或称「干念牌子」,这种牌子有时后也会去掉念白,仅用锣鼓节奏来配合舞台上的身段动作。 ◎锣鼓经 所谓「锣鼓经」是指京剧打击乐各种不同型式打法的通称,也称为「锣经」,主要是用鼓、板、大锣、小锣、铙钹、堂鼓等打击乐的声音组合成各种不同的节奏,以烘托舞台上肃穆、悠闲、抒情、紧张、激烈、惊惶的不同的情绪及气氛。 为了让各个演奏者在正确的时候打击正确的乐器,并让演员清楚知道什么时候1定有什么样的锣鼓,于是把每1种打法都取1个名字,例如【4击头】、【慢长锤】、【急急风】等,而且每1种锣鼓经都有特定的念法及记谱法,例如「台」代表小锣、「匡」代表大锣、「7」代表铙钹等,所以【慢长锤】的念法就是「匡7台7匡7台7…」。是不是很有趣呢? ◎大小嗓 所谓「大小嗓」是指演员的发音方法而言。「大嗓」是指发音时气息通过声带后,直接发出声音,也叫做「真嗓」、「本嗓」,和1般人的声音比较接近,京剧中的老生、武生、净行、丑行、老旦等行当都用大嗓。 「小嗓」是指当气息通过喉部时,故意将声带缩紧,使声音变得比正常的音调高很多,也叫做「假嗓」,通常是旦行(除了老旦之外的年轻女子)所使用,小生演唱时也用小嗓,但念白时则须大嗓与小嗓结合,以表示年轻男子变声期的特殊嗓音。 ◎尖团字 京剧中的「尖字」、「团字」是指某些字的特殊念法而言,这是为了使观众能够清楚分辨演员所念的字,以免会错意,例如:「拿『ㄐㄧㄢˋ』来」,是要拿「宝剑」,还是拿「弓箭」呢?这个时候就必须靠尖团字来分辨了。 此外,尖团字的声母在字音1出口的时候,就有细与粗的区别,为念白的音调增添参差错落的美感。所谓「尖字」是指以舌尖顶住牙齿来发音的字,通常是注音符号中ㄗㄘㄙ等声母所发音的字,例如「姿、刺、思」等字。所谓「团字」是与尖字相对而言,通常是指以ㄓㄔㄕ等声母来发音的字,例如「知、吃、诗」等字。 但是,注音符号中以ㄐㄑㄒ等声母来发音的字,则有时是尖字,有时是团字,必须根据中州韵(古汉语)是如何发音来决定。如果国语中ㄐㄑㄒ的音以古汉语(例如:闽南语、客家话)来念变成ㄗㄘㄙ的音,就是尖字,例如「即、妻、西」就要念「ㄗㄧˋ,ㄘㄧ,ㄙㄧ」。 反之,如果国语中ㄐㄑㄒ的音以古汉语(闽南语、客家话)来念变成ㄍㄎㄏ的音,那就是团字,例如「既、期、喜」等音就要照国语来念。现在,你知道「宝剑」的「剑」和「射箭」的「箭」哪个是尖字?哪个是团字了吗? ◎京 白 「京白」是京剧特有的念白形式之1。所谓「京白」是指清朝乾隆年间,徽班(指徽剧的戏班子)进京献艺,受到北京朝野的喜爱后,逐步结合当地语言,发展成新兴剧种的过程中所产生的1种新兴的舞台语言。 京白虽然有点类似北京的生活语言(京片子),但是和国语又不1样(比国语夸张化),也和话剧的念白不同(比话剧韵律化)。京白是1种美化、夸张化、韵律化的北京口音的舞台念白。 念京白的角色以花旦(例如:红娘、潘金莲)和丑角(例如:武大郎)为主,但是并非所有的花旦和丑角都1定要念京白,必须依据性格和身份而有所不同。有些大花脸、小生、老生也会在特殊的情境下念京白,因为京白能让人有轻松、活泼、诙谐、自然的感觉,以突显他亦庄亦谐的性格。此外,京剧中的太监或穿旗装的旦角(扮演番邦女子),以及娃娃生(扮演儿童),也大多念京白,京白听起来和1般的国语较为接近,让观众比较有亲切感。 ◎韵 白 「韵白」是京剧最常用的1种念白形式,因为京剧是起源于徽剧、汉调,但是又成型兴盛于北京,因此参照了徽剧、汉调、昆曲等剧种的语言声调,再参照北京语言的特色,使它具有丰富的韵律性和音乐性,形成1种特殊的舞台语言。 念韵白的角色大多是老生(年老男子)、小生(年轻男子)、武生(有武艺男子)、青衣(端庄女子)、老旦(年老女子)、铜锤花脸(以唱功为主的大花脸)、少数架子花脸(以做表为主的大花脸)、袍带丑(有官职的丑角)等,因为韵白能给人严肃、端庄、沈稳的感觉。 中国的语言原本就有4声的区别,相当具有音乐性,经过艺人的精心设计后,语言音调的高低起伏和节奏感更加强烈,而韵白主要就是表现在4声的抑扬顿挫和节奏长短的不同,再配合剧中人物复杂多变的情绪和声情,就能带给观众动人心弦的听觉感受。 ◎西皮2黄 京剧是中国戏曲的1种,既然是戏「曲」,那想必要唱歌罗!既然要唱,那么京剧唱些什么?怎么唱呢?咳咳,且听我慢慢道来……京剧的唱腔以「西皮」和「2黄」这2大声腔为主。「西皮」的曲调比较活泼、刚劲,节奏紧凑,唱腔明朗,适合表现坚毅、愉悦、愤怒或激动等比较High的情绪。 「2黄」则是1种比较平和、稳重、抒情、深沈的腔调,节奏较平稳,舒缓,适合于表现沈思、忧伤、感叹、悲怨等比较Low的情绪。 可是,京剧如果只有2种唱腔,那不是很单调吗?No,你错了,因为光是西皮和2黄就可以变化出原板、慢板、快3眼、2
6、流水、快板、摇板、散板、导板、娃娃调和反西皮、反2黄等各种唱法。(糟糕,好像听得雾沙沙的了,没关系,我们后面还会介绍,不怕不怕!) 而且,除了西皮和2黄之外,京剧也会用1些其他的唱腔来调剂1下喔!例如南梆子、4平调、高拨子、昆曲、吹腔等也是京剧常用的唱腔。 ◎板 式 西皮的板式有原板、慢板、快3眼、2
6、流水、快板、摇板、散板、导板、娃娃调和反西皮等。2黄的板式有原板、慢板、快3眼、导板、回龙、散板、摇板、反2黄等。 「原板」是各种板式的基础,是1板1眼(也就是2/4拍子,每小节有2拍)的形式,常用于叙事或述景;「慢板」是1板3眼(4/4拍子,每小节有4拍)的形式,是由原板放慢,常用于抒情;「快3眼」是介于慢板和原板之间的板式。 「26」也是1板1眼,由原板变化而成,节奏较原板更紧凑,常用于说理或得意时;「流水」是有板无眼(1/4拍子,每小节只有1拍)的形式,由26进1步紧缩而成,叙述性较强,常表现轻快或激昂的情绪;「快板」是比流水节奏更快的板式,常用于急于表态或辨理等异常激动的情绪。 「摇板」和「散板」都是节奏比较自由的板式,演唱者可以自由发挥,适合表达的情绪也都很广泛,所不同的是,「摇板」的胡琴拉得很紧,但演员唱得慢,俗称「紧拉慢唱」;「散板」的胡琴和演唱都伸缩自如,俗称「慢拉慢唱」;「导板」是散板的变化形式,用于大唱段开始的地方,感情较为激越奔放;「回龙」是指2黄腔所特有的迂回婉转的长唱腔。 「西皮娃娃调」是从慢板、原板发展而成,小生、老生、老旦都可以唱,曲调较高昂华丽;「反西皮」是将正西皮转调或变动而成,多用于生离死别等情境;「反2黄」是将正2黄的曲调降低4度来唱的腔调,擅于表达苍凉凄楚的情感。 「南梆子」是由河南梆子演变而成,结构和原板大致相同,但腔调婉转柔美,大多是旦角和小生使用;「4平调」的曲调流畅,任何复杂不规则的唱词都可以用4平调来演唱;「高拨子」也是京剧常用的腔调,由秦腔演变而成,适合表现激昂悲愤的感情。 ◎昆曲吹腔 「昆曲」是什么呢?是国乐的1种吗?不,昆曲是中国戏曲的1种。 昆曲是中国戏曲史上最悠久的剧种之1,起源于江苏昆山,明、清之际风靡全国,所保留的剧目、歌舞极为丰富,尤其在乐曲(唱腔)方面,承接宋、元、明的余韵,古朴典雅、婉转细腻,所以又被称为「水磨腔」。 昆曲的伴奏乐器以笛子为主,唱的是1支支的【曲牌】,如【懒画眉】、【山坡羊】等,文辞典雅,唱腔婉转,几乎没有间奏,表演细腻,载歌载舞,真正是「有声皆歌,无动不舞。」4百多年来对中国其他剧种的影响非常深远,直到现在仍有「百戏之母」的地位。 「早期的京剧演员几乎都会唱昆曲,戏曲界向来有「京昆不分家」的说法,好演员更以「文武昆乱不挡」为目标。京剧中常演的昆曲剧目有《游园惊梦》、《思凡下山》、《林冲夜奔》等,而京剧中向来被人推崇的高难度的武戏,如《扈家庄》、《挑滑车》、《挡马》等,也都是唱昆曲。「吹腔」也是1种用笛子伴奏的唱腔,但是文辞比较白话,而且唱腔中有音乐间奏,演唱时比较轻松。吹腔的旋律相当简单,容易朗朗上口,例如《写状》就是京剧中常演的吹腔戏。 ◎工 尺 1般的音乐都有乐谱,例如西洋的豆牙菜谱或简谱,中国传统音乐当然也有乐谱,那就是「工尺谱」。所谓工尺谱是以「上尺工凡65乙」代表西洋音乐的「Do Re Mi Fa So La Si」或简谱的「1234567」等音阶符号,所以「工尺」就是中国的音符了。 ◎板 眼 大部分的音乐都有固定的节奏,例如西洋音乐中的4/4拍子是指1小节有4拍,而中国音乐就以「1板3眼」来表示。所谓「板」是指1小节的第1拍,「3眼」则是「头眼、中眼、末眼」,分别代表了第
2、
3、4拍。若是2/4拍子则指1小节有2拍,中国音乐就以「1板1眼」来表示。 ◎过 门 可以歌唱的音乐大多有间奏,以便让演唱者可以休息1下,中国传统音乐则称间奏叫做「过门」。在京剧的唱腔中,每1唱句之间都有较短的间奏,称为「小过门」,而唱段和唱段之间较长的间奏则称为「大过。
5、戏曲中的板眼是什么?
板眼板眼中国传统音乐中节拍形式的通称。其种类有“1板1眼”、“1板3眼”、“有板无眼”、“无板无眼”等。1板或1眼都是 1拍。在1般情况下,板位相当于今国际通行记谱法的强拍位置,眼位则相当于弱拍位置(只是位置相当,并不都意味着强弱规律的相当)。1板1眼的节拍形式,称为“1眼板”(相当于2拍子)。其板位在第1拍,眼位在第2拍。1板3眼的节拍形式,称为“3眼板”(相当于4拍子)。其板位在第1拍,头眼在第2拍,中眼在第3拍,末眼在第4拍。有板无眼的节拍形式,称为“流水板”(相当于1拍子)。每拍皆为板位,但不能理解为每拍都是强拍。无板无眼的节拍形式,称为“散板”。亦即自由节拍形式。板有“实板”、“虚板”(“腰板”)的区别。打在乐音发出同1时刻的板称为实板;打在乐音未发出以前、或乐音发出后延续过程中的板称为虚板(腰板);打在自由节拍乐句音末的板称为底板。同样,眼也有“实眼”、“虚眼”(“腰眼”)的区别。在传统的声乐曲中,还有以两个3眼板组成的节拍形式(相当于8拍子),称为“赠板”。板眼的符号,在工尺谱中通常以“、”或“×”(板)、“○”(眼、中眼)、“●”(头眼、末眼)“—”或“└”(腰板、底板)、“△”(腰眼)等表示之。
6、戏曲中的垛板,导板,散板均是什么意思
1、垛板是1种京剧唱腔,由流水紧缩派生而来,在唱词结构上运用垛句、垛字,常为
3、4字不等,擅于加强气氛,表现激愤等情绪。字字如斩钉截铁、铿锵有力,词句间无间奏过门,富有急促质问、对答的性质,适于表现人物的异常激动的场面和情绪,特别是字字紧连的垛唱形成,比流水激烈得多,像《斩黄袍》、《定军山》、《彩楼配》、《锁5龙》等。
2、导板属自由节奏型的“散板类”唱腔,作为成套唱腔的先导部分,有“散拉散唱”的特点。与散板相比,导板的唱腔更加复杂、申展、高昂。导板只有上句形式,但上句形式的导板,落音与散板的落音不完全相同,而有“上句唱、落下句音”之说,如《李陵碑》“金乌坠玉升黄昏时候”这段2黄导板的终止音,不是落在2黄上句的“1”音,而落的是2黄下句的“2”音。这样使导板即带有唱段起始的引导性,又有比散板更加延伸、复杂的旋律,演唱起来激昂丰满,并具有可划段落的相对终止感。
3、京剧的散板为节拍自由的散唱,结构常以唱句逗和词逗为相对节拍单位,尤其对于表现悲痛、凄切、愤慨等情绪有其独到之处。在京剧中有西皮散板,2黄散板,常常用在唱段的开场或者结尾。样板戏《红灯记》李铁梅的“听罢奶奶说红灯”唱段,即是西皮散板。《智取威虎山》杨子荣“迎来春色换人间”唱段,即是2黄散板。中国古代音乐追求清、静、淡、远之意境,刻意控制使用动感强烈的鲜明节奏,而注重运用散板。扩展资料:戏曲板式:
1、1个小节即为1板。依板眼形式的不同,分别称为1板3眼(4拍子)、1板1眼(2拍子)、有板无眼(1拍子,或称流水板)、无板无眼(散板)等。
2、指下板形式,即节奏形式。这是昆曲中通用的音乐术语。例如,唱腔中字随板出的称“迎头板”,后半拍出字的称为“腰板”或“腰眼”;散板曲调不点板眼,只是在1句唱腔终了时方下1板,称为“截板”或“底板”。板眼:板表示强拍,眼表示弱拍手和次强拍,有板无眼(1/4):每1小节只有1拍,并以4分音符为1强拍(1/4),1板。1板1眼(2/4),每小节有两拍,1强拍,1弱拍,1板、1眼。1板2眼(3/4)板、头眼、2眼。1板3眼(4/4)板、头眼、中眼、未眼。有板无眼的节拍形式,称为“流水板”(相当于1拍子)。每拍皆为板位,但不能理解为每拍都是强拍。无板无眼的节拍形式,称为“散板”。亦即自由节拍形式。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戏曲板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