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音乐与现代音乐的联系,简述清朝以前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中国京剧是怎样出现和发展的?京剧又是这样流传和走向世界的
1、戏曲音乐与现代音乐的联系
传统戏曲音乐与现代戏曲音乐(1)
中国戏曲音乐是在中国民族音乐百花园的土壤中繁衍发展起来的,它与古典歌曲、民歌、曲艺音乐、民族器乐等音乐门类1样,共同创造出绚丽多彩的中国民族音乐。比起前者,它的内涵及外延,形式与内容,风格与色彩,集中的体现了中国民族音乐的最高水准,是我国各门类音乐的集大成者!纵观世界各国民间音乐艺术,民歌有之、曲艺有之、舞蹈有之、民族器乐有之,单单没有融歌、舞、乐为1体,以唱、念、做、打为基本表现手段的戏曲艺术。因此,中国戏曲是世界上比较独特的艺术现象,尤其是戏曲音乐,形成了与世界、特别是欧洲音乐迥然不同的修改、风格及色彩。
中国戏曲所说有45百个剧种,仅少数民族的戏曲就有3十多种,它是1个庞大的艺术群体,如果稍加分析就不难看出:各剧种之间最大的区别是音乐风格的不同。如果我们将中国戏曲音乐与欧洲歌剧音乐相比,它体现的不是莫扎特、罗西尼、约翰·施特劳斯、苏佩等作曲家的个人音乐风格,而是各自代表着1个省市、1个地区、1个民族,换言之,它是植根于各个不同地方的土壤,依据不同地方的音乐语言的特点形成而发展的,具有浓厚了地方色彩(我国除京戏以外,将其它剧种统称为“地方戏”)。因此,中国戏曲音乐是以群体风格、地方风格、民族风格为特征的。音乐作为1个重要将各个剧种明显地区别开来,同样1个剧本,可以排成京剧、越剧或豫剧。但只有音乐是不能互相替代的。在戏曲这个综合艺术的概念中,既重于编导、表演、服装、舞美各艺术门类,又重于手、眼、身、法、步等其它表现手段,可以说音乐是区别剧种之间的生命线和识别标志。民间有句俗话:看戏不叫“看”,而叫“听”戏,盖因于此。
中国传统戏曲是在宋、元时期成熟起来的。大家知道,宋词和元曲都是有曲谱的,1个词牌或曲牌,框架是不动的,剧作家或依声填词,或依字行腔,从而产生了千变万化的戏曲。几百年来《窦娥冤》、《西厢记》、《琵琶记》、《桃花扇》等经典剧目层出不穷,产生了现代人所推崇的中国十大古典喜剧与十大古典悲剧,但令人遗憾的是只留下了文字剧本而没有留下音乐。然而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能从1些0散的古籍如宋代《白石道人歌曲》、元初的《事林广记》、明代的《太古遗音》、清代的《9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和《碎金词谱》等材料中看出1点音乐的足迹和端倪。
从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4大声腔形成以来,它们互相借鉴,互相吸收,历经几百年的沧桑,至今已形成了以京剧、昆曲、豫剧、越剧、黄梅戏、秦腔、川剧、广东粤曲为代表的中国戏曲音乐,尤其是被称为国剧的京剧,众所周知,它的音乐是吸收了东西南北许多剧种的音乐因素而形成的。比如,西皮源于陕西秦腔,2黄源于江西或湖北的宜黄腔,其中还有4平调、高拔子、南梆子等曲调,都是从其它剧种中借鉴过来的。所说,京剧文场的器乐及曲牌大多源于昆曲,武场的打击乐大多源于梆子戏……。从京剧音乐的形成及发展来看,它之所以能成为国剧,主要是它善于兼收并蓄的缘故,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们是否可以说,多方位,多层次的吸收是传统京剧发展的重要原因。
传统戏曲音乐既然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但它们的唱腔与器乐曲牌等究竟是由什么人来具体创编的呢?以往戏曲史的写作是以演员为中心的,至于流派的成因,很少有从创编的角度来阐述。恕我无知,梅、尚、程、荀4大名旦,至今未看到1部专著是从旋律、节奏、音色、音区、伴奏等因素来说清流派之间各自有何特点,有何不同的。戏曲史上如魏良辅,只知道他把原来较简易的昆山腔,从曲牌整理、旋法处理、节奏安排、吐字行腔、器乐伴奏等方面加以改革,使之昆曲成为1个大剧种,但不知他是怎样从原来的昆山腔素材改期成新腔的?又比如梅派唱腔及伴奏的形成,我们只知是由琴师梅雨田、徐兰沅、王少卿与梅大师共同他腔定板的,然而他们的具体创作过程,人们却无从知晓。由此可见:传统的戏曲音乐创作,大多是以演员为中心,经过琴师(或笛师)、鼓师等人反复进行磋商、润色,在没有严格的乐谱记录下形成的,然后又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给第2代、第3代弟子,至今戏曲界还用这样的方法居多,据我所知,许多京剧唱腔的曲谱还是由国乐大师刘天华先生从唱片中记录下来传世的。因此说,传统音乐的创作过程大概永远是1个谜。
戏曲音乐的表现因素是由(声乐)演员及(器乐)乐师两大部分组成。从长远的观点来看,我认为演员在剧中扮演角色时运用的独唱、对唱、重唱、合唱等形式将来是不会有什么改变的,武场锣鼓经改变也不会太大,变化较大的是乐队的器乐伴奏。实践证明,每个剧种在初期都有1个最基本的骨干器乐编制,如:京剧3大件(京胡、月琴、京2胡);河北梆子的3大件(板胡、梆笛、笙);广东粤曲3架头(高胡、扬琴、秦琴);越剧3大件(主胡、副胡、琵琶)等,这些主奏乐器的乐师与鼓师共同掌握着全剧的伴奏。在这种文、武场的基本组合下,根据剧情与唱腔的需要,后来逐渐加入了唢呐、笙、琵琶、3弦、中阮、大阮、2胡、中胡、大胡(大提琴)、倍司等乐器,从10多人到20余人不等,形成了1个中型编制的乐队。比如56十年代出现的京剧《野猪林》、《望江亭》;越剧《红楼梦》、《胭脂》;黄梅戏《天仙配》;广东粤曲《昭君出塞》等等。由此而形成了1个由吹管乐、弹拨乐、打击乐、拉弦乐4个声部组成的中小型民族管弦乐的规模。笔者认为:从《中国民族音乐概论》的分类来看,从民歌、曲艺、歌舞和传统民族器乐乐种(如江南丝竹、河北吹歌、西安鼓乐、广东音乐等等)到宫庭音乐,寺庙音乐等,都不具备管弦乐的条件与规模,唯有戏曲乐队,无论在乐器的功能配置上,人员编制上,及情绪的对比上,才具备民族管弦乐的形态。笔者早在1987年5月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第1届学术研讨会上,就曾以《论现代中国民族管弦发展的重要基础之1――中国戏曲音乐》做过发言,我的论点是:“戏曲乐队是中国民族管弦乐的前驱”。
2、简述清朝以前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中国京剧是怎样出现和发展的?京剧又是这样流传和走向世界的
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汉代,在民间出现了具表演成份的“角抵戏”,尤以《东海黄公》为著。到了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具有了更为浓郁的表演成份,如《拔头》、《代面》、《踏摇娘》等。唐代,出现了由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发展来的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民间的歌舞戏进入宫廷,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民间又出现了“俗讲”和“变文”等通俗说唱形式。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出现很多市民娱乐场所──“瓦舍”和“勾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的趋势,出现了“宋杂剧”。金代,在宋杂剧基础上,北方出现了“金院本”,南方出现了“南戏”。元代,北方形成“北杂剧”,南方南戏进1步发展成熟,戏曲形成。
2、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宋元南戏(图17) 南戏,是中国戏曲最早的表现形式,它形成于南北宋之交的浙江温州(古称永嘉)1带的民间,时称撚兰卧泳鐢。它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融和南方民间小曲、说唱等艺术因素形成的。以体制庞大、曲词通俗质朴为其特点,已粗具戏曲的基本艺术特征。剧目多表现民间故事。
3、中国戏曲的第1个繁盛期──元杂剧(图18) 元代,是中国戏曲史的1种重要时期,它以其元曲闻名于世,而元曲中影响最著者,唯北杂剧(亦称元杂剧)。北杂剧之文学,以质朴自然胜,后世戏曲文学无有出其右者;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杂剧作家,使北杂剧成为1代之文学。北杂剧之表演则显示出戏曲在形成之初的朴实和浓郁的民间气息。
4、中国戏曲的第2个繁盛期──明清传奇(图
19、图20) 传奇,源于宋元南戏,是它成熟化与规范化的结果。明中叶以后,传奇代替杂剧成为戏曲舞台上的主角。摯鏀2字,取自其撐奁娌淮薮黄鏀之特色。其剧本文学曲词典雅,体制庞大,名篇佳作不胜枚举,为戏曲文学绝盛之时。表演上则日趋成熟,多用昆曲演唱。
5、明代4大声腔(图
21、图22) 所谓明代4大声腔是对中国明代南曲系统的浙江海盐腔、浙江余姚腔、江西弋阳腔和江苏昆山腔的合称。明代戏曲,在音乐上出现明显的地方化趋势,主要表现为地方声腔的崛起。对后世戏曲影响最大的是后两种,即弋阳腔和昆山腔,前者发展为全国影响广泛的高腔系统;后者发展成典雅细腻的昆曲。
6、中国戏曲的转型期──清代地方戏的兴起(图
23、图24) 自清代前期起,戏曲舞台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戏曲的民间化和通俗化。先是昆曲、高腔折子戏的盛行,后是地方戏的兴起。从此,戏曲舞台不再是传奇戏的天下,昆曲与高腔有了来自民间的竞争者。戏曲的表演场所也由厅堂氍毹变为了茶肆歌台。
最早把京剧带到国外, 并亲戚强烈轰动和巨大影响的应该是梅兰芳先生,但就目前来说,京剧还没有完全走出国门。
3、明清时期戏曲音乐取得了哪些进展?
明清是宋元以的戏曲与曲艺音乐空前发展的时期,在戏曲音乐上,至明代中期逐渐形成了“海盐”、“余姚”、“弋阳”、“昆山”4大戏曲声腔。清代中叶以后,“梆子”与“皮簧”应运而生,与“弋阳”、“昆山”成为中国近代4种主要唱腔。每个声腔都演变出许多不同剧种的腔调。曲艺音乐发展到明清两代时,南方的弹词、北方的各类大鼓及各种牌子曲、道情、琴书等曲种相继产生。到清末民初,说唱音乐出现了空前繁荣。民间小曲则是由历代的民歌,如,5代曲子、宋元民歌、明清山歌等向民间艺术过渡的形式。
4、我国清代戏曲的4大声腔有哪些?
清代乾隆年间花雅两部的昆山腔、弋阳腔、柳子腔、梆子腔,合称为南昆、北弋、东柳、西梆,则为这1时期流行的4大声腔。现在的“4大声腔”则多为梆子腔、皮黄腔、昆腔和高腔。
1、昆山腔。又称昆腔,中国戏曲声腔、剧种,明代南戏4大声腔之1,也是清代及现行的戏曲4大声腔之1。元末起源于江苏昆山,在明朝嘉靖年间经魏良辅吸收海盐腔、弋阳腔的音乐,予以加工提高后,影响逐渐扩大。
2、弋阳腔。又称弋腔,中国古代戏曲声腔、剧种,明代南戏4大声腔之1,也是清代戏曲4大声腔之1。元代起源于今江西弋阳1带,明代嘉靖年间形成声腔系统,1般称为“高腔”。清代以来,独立的弋阳腔剧种开始衰落乃至绝迹,现在只有江西赣剧中还保留1些弋阳腔的腔调和剧目。
3、柳子腔。清代戏曲4大声腔之1,原来是指清初流行于山东省的柳子腔,后来泛指各省流行的山歌小调唱腔。
4、梆子腔。清代戏曲4大声腔之1,指明末清初始于陕西省以梆子作为打击乐器以按节拍的梆子腔。板式变化体的声腔系统之1,唱词多为7字句或十字句的上下句,伴奏以高态唤板胡为主奏乐器。后来有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的梆子分支。扩展资料:宋元南戏入明后有很大发展,因流传所致,与当地语言、民间艺术相结合,逐步变化为带有地方色彩的声腔。戚凯明代中叶时流行的昆山腔、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后世称为4大声腔。在明代以昆山腔为正宗,到了清代前期依然是这样,闭卖可是从乾隆晚年开始,1种以弋阳腔结合其他声腔而形成的开始逐渐打败昆山腔成为主要的声腔,最后发展为京剧。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戏曲4大声腔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4大声腔。
5、我国戏曲音乐唱腔中的梆子腔产生于我国哪个省
我国戏曲音乐唱腔中的梆子腔产生于我国山西省。山西4大梆子:蒲剧、晋剧、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
1、蒲剧蒲州梆子,山西省临汾市、运城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1。蒲州梆子,因发源于古蒲州而得名。晋中和晋北称之为“南路梆子”或“南路戏”,上党称“西府戏”,河南称“西戏”,在陕西省、甘肃省西北1带称“晋腔”、“蒲戏”、“山西梆子”、“梆子腔"。蒲州梆子音调高亢,擅长于表现慷慨悲壮的历史题材故事。音乐和表演艺术传统深厚,尤以要帽翅、翎子、甩发等特技见长。
2、晋剧晋剧即为山西梆子,是中国北方的1个重要戏剧剧种,也叫中路戏,中国传统戏曲。因兴起于山西中部的汾阳、孝义、祁县、太谷及太原而得名。晋剧特点是旋律婉转、流畅,曲调优美、圆润、亲切,道白清晰,具有晋中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自己独特风格。
3、北路梆子山西4大梆子之1。清代初期蒲州梆子北上,在忻州当地扎根后,逐渐形成北路梆子。其唱腔、曲调、念白均同蒲州梆子相近,但普调更高亢。后来又受了河北梆子1些影响, 特别注重唱功,创造了很多花腔。
4、上党梆子山西省4大梆子之1。上党梆子以演唱梆子腔为主,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卷戏,俗称“昆梆罗卷黄”。其音调高亢活泼,具有粗狂、健康的农民艺术特色。扩展资料:上党梆子的文化特质:
1、唱腔上党梆子的唱腔曲牌体与板腔体兼具而以板腔体为主,其板式分大板、中
46、
46、大板、垛板、散板、滚腔等,以46和大板使用最多也最具特色。演唱时男女同腔同调,男腔使用假声。
2、乐器上党梆子的伴奏乐器主要为巨琴、2把、呼胡“3大件”。
3、脚色上党梆子的脚色行当主要有生、旦、净、丑4种,各行当的基本表演程式名为“3把”,运用时演员挺胸昂头,稳健有力。其表演风格粗线条、大轮廓,直出直入,简练明快,后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受到京剧影响,有所变化。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山西4大梆子。
6、戏曲音乐与现代音乐的联系
。